不能用单篇精读教学的方式对待整本书共读
和学生一起进行整本书共读,与平时的语文课堂单篇精读教学还是有很多不一样的。然而,当前很多语文老师与孩子进行整本书共读时,还是下意识地停留在单篇选文的精读教学思维中。跟孩子一起分析情节,跟孩子一起分析人物形象,跟孩子一起品析好词好句,并且打算通过一节课就完成这些内容。
而我以为,这样的思维方式是需要改变的。
首先,我以为整本书共读更倾向于一种体验式阅读。既然是体验,每个人应该是不一样的。比如,对于情节,整本书中的情节往往有很多,而不同的孩子会对不同的情节感兴趣(当然也有些主要情节能够让每个人感兴趣),而且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龄特征以及不同生活经历的孩子,感兴趣的原因往往就不同。而老师一旦与孩子一起分析某个情节了,实际上便有可能统一了孩子们的体验,强制了孩子接受一种标准答案了。我最近与同是江苏省教育家型校长培养对象的同学们在共读很多书,每天打卡,就发现都是大人,都是校长,而每个人对一本书感兴趣的点却有很多不一样。但,这并不妨碍读完书后有获得感。
(扫二维码,你会发现很多好书)
其次,我以为整本书共读,教师应更倾向于对孩子进行一种操作性刺激。所谓操作性刺激,就是教师提供某个对话方向,孩子根据这个方向自由表达。比如,在读书的过程中,可以问问孩子:你最感兴趣的人物或者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孩子自由表达即可。当然,做得好一点的老师,则可以表达自己的“困惑”:野生动物几乎没有善终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让孩子通过《希顿动物故事》的阅读来与教师对话。
第三,我以为整本书读后分享可以分为正式的与非正式的两种。正式的读后分享,我认为可以采用我一直提倡的沙龙式分享。每个孩子都要为自己的分享做一个作品,无论什么作品,只要能够表达或者表现自己对整本书阅读的理解就可以。在下学期,我们学校闲适性课外阅读将组织一次全校性的沙龙活动,到时候我们将作一次更深层次的研究。第二种分享方式,便是非正式分享。当然,教师也是可以做一些工作的,比如指导孩子成立整本书共读小组,小组自己决定如何分享。教师也可以在班级推广所谓的阅读卡或者阅读成长记录袋(这些我们学校也在做),孩子们可以边读边分享。第二种分享,显得更加简单,更有闲适性的特点。
当然,那种用教学单篇课文的思维方式可不可以用在整本书阅读活动中呢,是可以的,但不能多,一般对非常经典的名著可以这样做。比如,有的国家就曾作过一学期就用一本名著作为语文教材的教学尝试。我们或许不会把名著直接当语文教材,但一学期在读其它课外书的同时,与孩子只共读一本书,或许也是可以尝试的。
《给孩子的第一堂演讲与口才课》来啦,培养高情商孩子的必备课程!讲解通俗易懂,方法实用有效,帮孩子提升表达能力的同时,同样对家长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趁优惠赶快收一份!
写字课来啦!一手好字是中华文化的伟大传承,侯老师荣获书法九段名师认证,从事教学13年,辅导上万学生,15天教孩子轻松把字写漂亮,快来报名吧~
和崔永元对谈儿童作文,蒋军晶、张祖庆、阿牛鼎力推荐的管建刚就是如此有魅力!《特级教师管建刚作文训练系统》,管大亲授,全网首发!
如果你想买很便宜的书,请扫下面的二维码,一定会有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