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赏鉴】容轩读印—魏晋南北朝官印(上)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印章制度来看,仍是以承袭汉制为主,其风格与东汉末期的风格十分接近,唯端庄厚重方面稍逊于汉印。明代甘旸《印章集说》曰:“ 魏、晋印章,本乎汉制,间有易者,亦无大失。”三国时期的官印,传世的以武职官印为多,因制度不尽相同,故形式上也有一些差异,如魏官印五品以上官秩的例用五字称“章”,五品以下的则用四字称“印”,等等。西晋官印趋于整饬,笔画方整。魏晋时期颁赐给边疆地区民族印章也较多,在印文中往往冠以“魏” “晋”等国号,因而也较容易识别。

汶山公下将军司马

将兵都尉

殿中中郎将印

裨将军章

进入东晋以后,汉印风格发生了较大的变异,文字笔画变得细瘦,结构趋于草率,布局也显得漫不经心,已不复两汉官印的庄重和严整,但其中也不乏佳作,如“汶山公下将军司马”“将兵都尉”“殿中中郎将印”“裨将军章”等,印面活泼多变,笔画劲挺,别有一番趣味。

右贤王印(北汉)

亲赵侯印(前赵)

奉车都尉(前燕)

奋威将军章(前秦)

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的印章多为凿制而成,就当时而言,只是为了致用而已,虽然其艺术性方面倒不太讲究,至于十六国的印章, 虽然十六国政权多由匈奴、羯、氐、羌、鲜卑等民族建立,但其进入中原以后逐渐被汉化,故十六国的印章基本上承续了魏晋印章的传统。但由于政权交替频繁,加之其时篆书实用功能的衰退,故当时的印章文字形体草率,笔画的粗细也不甚讲究,凿制时转折生硬,透露出一种不假修饰同时又略显荒疏的气象。

天元皇太后玺

进入南北朝以后,官印的尺寸开始增大,如北魏的官印尺寸大至3 厘米见方,印文仍以白文为主,且多为凿制而成。“六朝印章,因时改易,遂作朱文白文。印章之变,则始于此。”(明·甘旸《印章集说》)1993 年,陕西咸阳北周武帝孝陵出土的北周“天元皇太后玺”,是迄今所见官印加大并用朱文最早的印例。此玺为金质,獬豸纽,印面边长4.45 厘米见方。据《隋书》记载, 后周时皇帝、皇后之玺,均为“方一寸五分”,合今约4.44 厘米,皇太后玺当属此例,“天元皇太后玺”与记载相符合(李刚田、马士达主编《篆刻学》,103——104 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年)。

广武将军章

建威将军章

凌江将军章

建武将军章

殄寇将军印

两汉时期亦有刻画瘦劲的官印,但总体上说,两汉一直到西晋,大多数印章都属于铸印风格。而东晋、十六国的官印,则大都属于凿印风格。凿印的刀法往往不加修饰,率直随意,结构上多有欹侧,这对于规范谨严的汉印程式是一个冲击,并最终导致了汉印程式的解体,虽然凿印刀法的运用为旧的程式注入了新的气息,无意中产生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但汉印的庄严、浑厚的气象也随之消亡了。“凿印以锤凿成文,亦名曰镌,成之甚速,其文简易有神,不加修饰,意到笔不到,名曰'急就章’。军中急于封拜,故多凿之,以利于便。”(明·甘旸《印章集说》)典型的凿印刀法,集中体现于东晋以后的各种将军印中。如“广武将军章”“建威将军章”“凌江将军章”“建武将军章”“殄寇将军印”等。这些凿印以简率凌厉的用刀,欹侧多变的结体,形成了貌似随意又宛若天成的审美趣味,这种与汉代铸印风格的巨大审美反差,对于后世篆刻艺术的创作也颇有借鉴意义。

虎牙将军章 三国时期官印,铜印龟钮。纵23.5 毫米, 横23.5 毫米,现藏上海博物馆。此印当为三国时魏国掌管征伐的虎牙将军所佩章。

此印为五字将军印,“章”字独占两格,且从中恰好分为上下两部分,使得五字印达到六字均分的印面效果。此印笔画饱满劲健,字法上工稳严整,整体气息上仍不失端庄,属魏晋官印中较规整者。章法上,“牙”字笔画较少,故留空较多, 其他四字形成疏密对比。在笔画处理及字形塑造上也有巧妙之处,如印面右侧两个纵性笔画的细劲与全印其他笔画形成粗细对比;转折的处理上,方圆互参,特别是“将”字右下的“寸” 部,一笔之中左边方折,右边圆转,使其在整体的端庄之中又有细节上的变化,这些细节恰恰是值得我们鉴赏之处。

武猛校尉 三国时期官印,铜印龟钮。纵24 毫米,横25 毫米,现藏故宫博物院。武猛校尉为武官名。

此印整体风格以阳刚为主,笔画细劲硬朗,转折以方折为主,稍带圆转;结字方正,疏密有致;章法处理上,下边留空较多,上边顶边,但“武”字上方的留空使其与下边的留空也形成一种呼应,也使整个印面显得疏密有致。此印整体风格俊朗,阳刚之中又有一种萧散之气,整个印面处理上看似寻常, 实则奇崛。笔画的横向排叠,字形方正而不作巧饰,从而形成该印阳刚猛厉的风格。此外,“武”“尉”二字笔画的粗细变换, 亦处理得极为巧妙。

平东将军章 晋官印,金印龟钮。纵25 毫米,横25 毫米,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汉献帝时置平北将军,三国魏始全置平东、平南、平西、平北将军。

此印笔画遒劲而温润,字法端庄,整体还保留汉印规矩, 给人以典雅端庄之美,属魏晋印中极为精美者,但已无汉印整饬撼人之气度。此印上边笔画近边,下边留空较多,“平”字所在上半部分印面留空较多,印的下边较宽的留空就与之形成了呼应,从而使章法上疏密有致。该印笔画多有粗细上的轻微变化,故线条显得刚劲而富有弹性,转折处也多圆润,章法上也是端庄秀美,加之此印为金印,印面无锈蚀,故字口清晰, 更增加了全印精整之美。观其起收笔处,可见其精微之变化, 那些尽字之势所做的相应处理,可谓此印“真趣”所在。

扬威将军章 三国将军印。纵23 毫米,横23 毫米。现藏故宫博物院。

原载《艺术品》杂志 2017-09 总第69期

作者: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书法篆刻委员会委员 杨 勇

(0)

相关推荐

  • 印章技法讲座 | 印章章法分类(三)

    从虚实分之上虚下实法 上虚下实之印章,从古到今不胜枚举.近辑录前人佳作妙构,以供赏析.就总体艺术效果论,与上实下虚之法刚好相反,其印章之印文重心下移,下部印文紧密,笔画繁多,结体密实:上部印文笔画简少 ...

  • 吴昌硕篆刻及章法,赶紧收藏!

    吴昌硕篆刻及其章法 平而不板 吴昌硕篆刻作品中,大多是方正之形的印面.方正之形,容易给人造成平稳.正大.厚实.安定之感,但同时也易产生呆板.沉滞.乏味之嫌.印章中的用字,历来印家都主张从汉印入手.汉印 ...

  • 印章技法讲座 | 印章章法分类(六)

    从虚实分之留空法 留空,是指印文字画之间以及印文结体之间留出的空白.空,应是虚的范畴.实际上,空与密.实与虚两者的程度不同.虚系指印面上文字笔画少与疏处,空则是指印面上完全没有笔画的地方.如汉印&qu ...

  • 容轩读印——魏晋南北朝官印

    武卫次飞武贲将印 晋官印,铜印瓦钮.纵24 毫米, 横24 毫米,现藏故宫博物院.<晋书·职官志>载,屯骑等五校尉之下有二卫,左卫熊渠武贲,右卫次飞武贲.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印中多为四字印, ...

  • 容轩读印——魏晋南北朝官印(下)【江南收藏•文玩杂珍】

    图文:荣宝斋 作者:杨勇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印章制度来看,仍是以承袭汉制为主,其风格与东汉末期的风格十分接近,唯端庄厚重方面稍逊于汉印.明代甘旸<印章集说>曰:"魏.晋印章,本乎 ...

  • 容轩读印——宋元印章(上)

    一 两宋及辽金西夏官印 相较于汉印,两宋印章后世印人鲜有论及,更很少作为临习的对象.如果从审美立场出发,我们会发现两宋印章,包括辽.金.西夏官印的艺术性真的乏善可陈,艺术性的缺乏使其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 ...

  • 容轩读印——汉代官印(上)

    容轩读印--汉代官印(上)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书法篆刻委员会委员  杨勇 在篆刻史上,汉印是继先秦古玺后的另一座高峰.如果把风格多样的先秦古玺比作烂漫的山花,自由且绚丽,那么汉印则如同临风之玉树,庄重 ...

  • 容轩读印——汉代官印(中)

    容轩读印--汉代官印(中)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书法篆刻委员会委员  杨勇 日南尉丞 西汉铜质官印.纵23.5毫米,横23毫米.现藏上海博物馆. 日南,原秦代象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改为日南郡. ...

  • 容轩读印——汉代官印(下)

    容轩读印--汉代官印(下)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书法篆刻委员会委员 杨勇 东汉前期官印同西汉晚期.新莽时期的印文风格是一脉相承的,印章呈方形,印文为规范的缪篆,字形方正,笔画匀整,镌刻精致,风格平正厚重 ...

  • 容轩读印——清代流派印(一) |【艺术品 · 典藏】

    文 / 杨 勇 一.清代篆刻概述 清代篆刻是篆刻艺术史上继汉印之后的又一次高峰.清代初期,明代各大流派的发展尚在延续,如"吴门派"的篆刻家有顾苓.顾元方.袁鲁.钦兰.袁雪.张日中等 ...

  • 那些嫁给同一皇帝的姐妹花——魏晋南北朝(上)

    魏文帝曹丕:汉献帝刘协两位女儿 汉献帝和曹操父子可谓礼尚往来,曹操将三个女儿嫁给献帝,曹丕又娶了刘协的两个女儿为妃. 孝怀皇帝刘禅:敬哀皇后张氏.张皇后 敬哀皇后张氏在刘禅为太子时入宫为太子妃,刘禅继 ...

  • 魏晋南北朝(上):解读369年的大分裂、大动荡的历史,触目惊心

    魏晋南北朝(上):解读369年的大分裂、大动荡的历史,触目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