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麒 | 师者有心,采撷智慧——读陈方梁教育随笔《在路上》有感
师者有心,采撷智慧
——读陈方梁教育随笔《在路上》有感
作者 章麒
陈方梁老师作为浙江省优秀班主任、高中特级教师的宁海籍著名教师,著作颇丰。他是少数几位一直扎根宁海教育界的特级教师,在宁海中学就读时,我有幸承教在陈老师的门下,他是我们文科班的政治老师。
读书时,陈老师给我印象就是瘦小却智慧超群,与学生们随和亲密,丝毫没有年长老师的架子。当时除了年轻的老师,40岁往上的老师还是有一种不怒而威的感觉。陈老师上课时旁征博引,作业量又少,颇受我们学生喜爱。
因为高中时期在本地网站上发文章,认识了“原木”这个作家,后来得知原来就是陈方梁老师的笔名。这几年又发现,陈老师悄悄把笔名改成了“朽木”,他一直甚喜把自己比作木头,而原木到朽木,透露着他淡泊名利、激流勇退的高尚境界,也有着他世外高人般的自谦。
但是他的智慧、精神和风采一直影响着他的学生、后辈们,他作为一棵原木早已日渐繁茂,如今更是葳蕤生光!
当我从事教师职业以后,有一次与陈老师见面,我随口提及找不到他2005年出版的教育随笔集《在路上》。为此,陈老师慷慨赠书,我欣喜若狂,不巧最近俗事缠身,但我还在见缝插针细细品读陈老师的文字。
首先,令我惊叹的就是陈老师的思考无处不在。他因为阅读《读者》上一则小故事思考教育理念,“没有一种草不是花朵,你又怎能知道哪一朵会开得最美丽?”呼吁教育工作者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长处,都会成为某个方面的人才,我们需要坚信这一点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他读《论语》,从孔子的理念提出“教育无非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教育需要简单和稳定”。这对目前忙碌的教育现状提出了质疑,也令人沉思。
书里面还有许多他阅读体会,他一直坚持阅读坚持自我提升,正说明读书对教师职业的进步是非比寻常的重要。
其次,就是这10多年前出版的著作,内容多是陈老师从教二十余年的随笔,却已经鲜明地提出,现在看来都非常革新的教育观点。
比如,他认为“教师是学校中具体的服务者”“而且要服务好”,教师的“服务应当是善意的,是真正为他们着想的,而不是根据你的主观意志来主宰他们的;他们有权利发展自己的个性,也有权利得到平等、公正的教育。”
这样的疾呼是来自于陈老师自己的观察,因为他看到把学生赶出教室、找学生谈话老师坐着学生站着、课堂上一切老师说了算……这些现象令他不安。
可惜,这些现象经过十多年,还是存在当今的教育机构里,令我更感到陈老师教学艺术的充满了善良之美。
陈老师还提出,身为教师需要有梦想、会感动、个性鲜明、充满好奇心,绝不能一本正经、死板守旧、顽固不化。学生会受到老师的影响是很大的,身正为范这个教育真理并不过时。
当然,课堂的教学还是陈老师思考最多的,他明确提出教师在课堂应该是“退三步”:在主导地位上退一步,“变主导为引导,引导就是带路、指点的意思”。在教学关系上退一步,“师道尊严已没有意义,你要做的是老老实实地和学生一起学习”;师生关系上退一步,“要和学生做朋友……以心相知。”在十多年前能提出如此震耳发聩的呼吁,如此旗帜鲜明的观点,不得不令我折服!
随着阅读深入,我感受到陈方梁老师的伟大,他坚持在一线从教,更是长期任教高三毕业班,有机会升职却放弃,这背后都是他浓浓热爱教育事业的真情。
我们作为年轻的教师真的要好好认真的思考自己是为什么从教的。有些人是为了考进来有稳定的工作,所以混混日子、玩玩手机就一天天过去了;有些是为了成绩,兢兢业业、辛勤工作,按头饮水、强行灌输,把学生教成了没有个性的机器;还有些坚定维护自己教师的权威,不允许孩子质疑,不允许孩子选择,硬生生把学生整成恐惧自己的“乖宝宝”……我们都需要反思。
陈老师在自己实际教学中不断地观察、思考,对教育现状的方方面面还提出了一些建议。
比如在基础教育上,陈老师认为目前的基础教育着眼考试科目,“渐渐丧失了创新人才最重要的自信,不迷信权威,情感态度,个性特长等等”,“我们的教育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一开始就竭尽全力、不讲方式,结果扭伤了脚”。他认为要培养孩子的兴趣、素养、信心,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这些人才才会持续发展。
比如换位思考,陈老师化身学子,针对当前教师按头饮水、题海战术的教法,发出一声声对老师的质问,“你受过专业训练,也不缺乏实践经验,你知道如何培养人才,可你为什么还要这样做”。
比如终身学习,陈老师多篇文章中都提到了自己读书和学习的经历。他进入宁海中学任教,图书馆里面登记借书记录最多的就是他,他认为教师自己不学习,就无法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只有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陈老师还提出“和学生一起读书”,教师要阅读学生的课外读物,了解学生的喜欢,“了解学生的真情实感和个性特点”。
还有如跨学科教学,陈老师很早就意识到在基础教育教师要懂得跨学科的知识,“政治老师读地理、读历史……读它个融会贯通”“最好是语文也读,数理化也要读,读它个文理兼通”。当然看起来要求有点高,但是的确是我们身为教师需要追求的职业境界。
另外,在德育方面,陈老师思考得更多,也实践得更多,他提出的让“德育五味俱全”,至今还是各校的德育工作模板。他把平时做的德育工作的经验全部记录下来,比如办刊物、预警机制、教师给学生写信等等。
班主任工作上是日常德育的重点,陈老师认为班主任要“提高自身素质,发挥班主任优势”,要转变意识,把决策权放回给学生,增加师生互动交流,这样才不会形成班主任累死累活,却和学生有隔阂的现象。陈老师认为作为班主任,要经常去学生家里走走,跟家长拉拉家常,用心去做好家校沟通,对班主任工作的开展是事半功倍的。
陈老师在职业上是成功的,他的成功绝非偶然,他不断的思考、实践、反思、再实践、记录、积极投稿,他在教科研上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他在教学一线、德育前沿的成绩也同样的精彩。应该说他身为政治专业的教师,教语文、当班主任、做学生的朋友,他是真正在用心去对待自己的工作,对待教师这份神圣的职业。
读了陈老师的这本教育随笔以后,我越来越坚定自己的理想,越来越知道自己该怎么去做。向陈方梁老师学习他的那份专注,那份执着,以及那份坚持。希望我们年轻教师一起来多读这些前辈的心得,一定会跟我一样受益匪浅的。
作者:章麒,热爱本土文化,一手文字一手美术的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