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强壮功
少林强壮功属少林内功,是少林武功和吐纳、导引融于一位的功法。这套内功法内外合一,增劲效果明显,特别能发展上顶力(前推之力)和下肢霸力(柱地之力)。具有强身增力,健美形体,疏通经络,利通关节,调和气血,协调脏腑的功能。
这套内功,动作虽简便易学,但运动量较大。练习者必须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每式可单独练习,也可全套做完。体质差者或初练者可先单练,练至体力增强或动作熟练后再成套锻炼。在锻炼时间上,静功站桩式开始时为3~5分钟,以后逐渐增加到10 分钟以上。每个动作应重复3~5遍。 动功单练时,每个动作应重复10~30次,成套锻炼时,每个动作应重复3-5次。
站桩式
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腿挺直内夹,脚尖朝前,脚趾抓地;两臂后伸,上抬内夹,肘挺直,腕背屈,四指并拢伸直,拇指外分,虎口相对,掌心朝后;挺胸直腰,收腹敛臀,两肩胛向脊柱靠拢;头向上顶,颈项竖直,下颌微内收,眼向前平视;舌抵上颚,呼吸自然,气沉丹田,精神贯注(图1)。
原理和作用:站桩式是少林强壮功的入门功、基础功。要求做到“四直三平”,即:项直、腰直、膝直、肘直;头平、肩平
脚平。“直”,能使各部位达到最大限度的伸展,产生内劲,强健筋骨,增强指、臂、腰、腿的力量;而“平”,则要使由“直”形成的动作,刚中离柔,紧中求松,以势运气,以气生劲。
平”,是由头顶百会穴虚领上提所致,它可使项虽直而不僵;
平”,使身体重心平稳,意识下沉涌泉穴,下沉上拔,意气相贯于命门; “肩平”,即要使肩部放松,在维持臂部尽量后抬内夹的前提下进行,避免肩僵力拙,由此可使意、气、力贯达至掌心劳宫穴和指端,产生胀、沉、热、麻等气感。因此,站桩式的锻炼能疏能经络,使气血畅通,劲力循经络达于四肢末梢,调整内部脏腑功能,使阴阳二气周流平衡,以达祛病强身的作用。
第一式 力士推山
1.上接站桩式。随着吸气,两臂外旋屈肘,掌心朝上成仰掌,如托重物,用内劲缓缓上托至胸侧;挺胸收腹,头平项直;眼平视前方 (图2)。
2.深吸气,两肘后挺,蓄力待发。随着呼气,两臂前伸内旋,与肩同宽,掌心相对,四指并拢,拇指用力外分成直掌,用顶力
缓缓前推至肘直,力达指端;圆胸蓄腹,气沉丹田;眼平视前方
(图3)。
3.保持上式姿势。呼吸气各一次;吸气时,放松,意想两劳宫穴经气互流;呼气时,向前用顶劲。
4.深呼气,臂再用力前伸。随之,肩、臂、指松沉。随着吸气,两臂屈肘外旋,掌心朝上成仰掌,用内劲缓缓收至胸侧;挺胸收腹,头平项直;眼平视前方(图4)。
原理和作用:吸气 时,将脏府之气,尤其是上焦心肺之经气运至两手劳宫穴;呼气
时,劳官穴相对,用顶力前推,意念亦达指端。再吸气时,放松,使两劳官穴经气对流,加强气感。呼气时,用力前顶,增加指端末梢的脉冲量。一紧一松, 气血逢奔,劳宫穴和指端收放气的功能增强。两臂屈肘收同时,气由劳官问至脏腑,加强体内外的气体交换。同时,顶力前推, 蓄劲于腰,发力于指,增强两臂的蓄劲和指端功夫。
第二式 大鵬展翅
1.接上式。两肘后挺内夹,蓄力待发。随着呼气,两臂同时伸肘,四指并拢,拇指用力外分,用顶力缓缓向两侧推至肘直,力达指端,高与肩平;圆胸蓄腹,气沉丹田;眼向前平视(图5)。
2.保持上式姿势,吸呼气各一 次。吸气时,放松;呼气时,两臂外展用顶力。
3.深呼气,臂再用力外展。随之肩、臂、指松沉。随着吸气,两臂屈肘内收,两掌用内劲缓缓收至胸侧;挺胸收腹,头平项直;眼平视前方(图6)。
原理和作用:吸气时,引丹田之气沿督脉上升至大椎穴;呼气时,由大椎穴左右分开,沿手三阳经至指端。再吸气时,意念回至大椎穴。以此来往运气,疏通手三阳经,并加强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的功能。
第三式 霸王举鼎
1.接上式。深吸气,掌指用力伸展,蓄力待发。随着呼气,两掌用托力缓缓上举,举于头前时,掌根外展,腕部背屈,掌心朝上,四指并拢,拇指用力外分,两掌指端相对,向上用顶力推至肘直,如托举重物状;圆胸蓄腹,气沉丹田;眼平视前方(图7)。
2.保持上式姿势,吸呼气各一次。吸气时,放松;呼气时,用顶力上推。
3.深呼气,掌再用力上顶。随之肩、臂、指松沉。随着吸气,两臂外旋屈肘,掌心相对,指端朝上,用内劲缓缓下落,至胸前时,左右分开,成仰掌收至胸侧;头平项直,挺胸收腹;眼平视前方(图8)。
原理和作用:吸气时,运五脏之气于两手劳宫穴;呼气时,用顶力如举鼎势向上托举。
由于肩押与胸廓的上抬,使整个内脏都处于气血升腾状态,劳宫承天;放松时,直接将自然界清阳之气贯入五脏六腑,加强人与自然界的气体交换。本式对脏腑机能衰退的一类病症有显效。
第四式 顺水推舟
1.接上式。左脚向左平跨一步,脚尖内扣,脚趾抓地;头平项直;挺胸塌腰,收腹敛臀;眼平视前方(图9)。
2.深吸气,两肘后挺,蓄力待发。随着呼气,两臂内旋前伸掌心朝前,高与肩平,四指并拢,拇指用力外分;同时,两腿渐渐屈膝半蹲成马步;圆胸蓄腹,气沉丹田;眼平视前方(图10)
3.保持上式姿势,吸呼气各一次。吸气时,放松;呼气时,两臂向前用顶劲。
4.深呼气,两掌再用力前推。随之肩、臂、指松沉。随着吸气,两臂外旋,虎口朝上,掌心相对,成直掌用内劲缓缓屈肘收回,至胸前时,掌心转朝上,左右分开,成仰掌收至胸侧;同时,两腿渐渐伸直,脚尖内扣,脚趾抓地;头平项直,挺胸塌腰收腹敛臀;眼平视前方(图11)。原理和作用:吸气时,下肢伸直,身体上升,力由足跟而发,沿足三阳经传于腰,由腰达于肩; 呼气时,两臂内旋前推,力由肩传至指端末梢,加上两臂回收时的外旋,劳宫穴相对,触动和加强手三阴、手三阳经气的互流,也直接锻炼了上肢的旋转肌力。两腿下蹲成马步,将下肢气血聚于膝部,起立时通关开窍,对疏通下肢经各和增强下脚步力量有独到之处。
第五式 海底捞月
1.接上式。深吸气,两肘后挺,蓄力待发。随着呼气,两臂前伸,两掌在胸前立掌交叉,腕部相靠,右掌在外,用顶力缓缓前推至肘直,力达掌根,四指并拢,拇指用力外分,高与肩平;圆胸蓄腹,气沉丹田;眼平视前方(图12)。
2.保持上式姿势,吸呼气各一次。吸气时,放松;呼气时,掌根向前用顶劲。
3.深呼气,两掌再用力前推。随之肩、臂、指松沉。随着吸气,两掌用内劲缓缓向左右分开,成一字形,指端朝上,掌心朝外;头平项直,挺胸收腹;眼平视前方(图13)。
4.随着呼气,上体徐徐前俯;同时,如抱物状,两臂向下用合力缓缓抄抱,肘微屈,两掌置骑下,掌心朝上,中指相对,距地面5-10厘米;两膝伸直,脚掌踏实,圆胸蓄腹;眼视两手(图14)。
5.随着吸气,上体徐徐抬起,头平项直,挺胸收腹;随上体抬起,两掌提至腹前,沿身体中线用内劲缓缓托起,至胸前时,左右分开收至胸侧;眼平视前方(图15)。
原理和作用:吸气时,蓄力于两掌;呼气时,两臂用顶力向前推,使背部肌肉韧带得到牵拉锻炼,脊柱尽量拔长,有利贯通督脉,运气至手掌。两臂平展开胸,意将体外清气吸入心肺,沿任脉导向丹田,俯身合抱,意念随动作抱地阴上托,沿足三阴经上升与丹田气合。本式意在吸地阴补体阴,加强任脉承任全身阴脉之功能。
第六式 风摆荷叶
1.接上式。左脚向右收回,两脚间距与肩同宽,膝挺直,脚尖朝前,脚趾抓地;头平项直,挺胸收腹;眼平视前方(图16)。
2.深吸气,两肘后挺,蓄力待发。随着呼气,两臂内旋,掌心朝下,用合力在胸前缓缓揽拢,两前臂横于胸前,两臂间距5~10厘米,左臂上左手劳宫穴朝下对右臂曲池穴,右手外劳宫向上对左臂少海穴,使两臂经气互流;圆胸蓄腹,气沉丹田;眼平视前方(图17)。
3.保持上式姿势,吸呼气各一次。吸气时,放松;呼气时,意念加强两臂经气互流。
4.随着吸气,两臂在胸前用内劲缓缓左右拉开,至两掌中指心转朝上;两膝挺直,脚掌踏实,脚趾抓地;上体正直,挺胸收腹,头平项直;眼平视前方(图18)。
5.随着呼气,身体右转90°,两臂屈肘内旋,掌心朝下,用合力在胸前缓缓揽拢,两拳臂横于胸前,两臂间隔5~10厘米,右臂在上,右手劳宫穴朝下对左臂曲池穴,在手外劳宫向上对右臂少海穴,使两臂经气互流;圆胸蓄腹,气沉丹田;眼平视前方(图19)。
6.保持上式姿势,吸呼气各一次。吸气时,放松;呼气时,意念加强两臂经气互流。
7.此动同图18,唯左右相反(图20)。
8.随着呼气,身体左转90°,两臂直肘合至体前,与肩同宽,掌心朝上,高与肩平;圆胸蓄腹,气沉丹田;眼平视前方(图21)。
9.随着吸气,两臂屈肘,两用内劲缓缓收至胸侧,掌心朝上;头平项直,挺胸收腹;眼平视前方(图22)。
原理和作用:呼气时,两臂向胸前揽拢,上手劳宫穴对下臂曲池穴,下手外劳宫对上臂少海穴,使经气在两臂间互流,并沿任脉下行;吸气时,转体牵动带脉,运转督脉,经气上升至大椎穴到肩背部,达于两臂。如此任、督两脉运转,气机一升一降,阳升阴降,并左右交替进行,维持机体前后和左右的阴阳平衡,加强任、督、带三经脉的经气流通。
第七式 仙人指路
1.接上式。深吸气,两肘后挺,蓄力待发。随着呼气,左臂外旋前伸,仰掌变立掌用顶力缓缓向前推出至肘直,力达掌根,四指并拢,拇指用力外分,高与肩平;圆胸蓄腹,气沉丹田;两膝挺直,脚趾抓地;眼视左掌(图23)。
2.保持上式姿势,吸呼气各 次,吸气时放松,呼气时左掌用内劲前推。
3.深呼气,左掌再用力前推。随之肩、臂、指松沉。随着吸气左臂外旋屈肘,虎口转朝上,立 掌变直掌用内劲缓缓向右沿水平线划向右掌,转掌心朝下,两掌劳宫穴相对,间距 5-10 厘米 (图24)。
4: 保持上式姿势,吸呼气各一次,加强两劳宫穴间的经气互流。
5.在右胸前,左臂外旋,右臂内旋,两掌同时互相绕转半周,变右掌在上,左掌在下,两劳宫穴相对。随着呼气 右俯掌成立掌用顶力缓缓向前推出,力达掌根,四指并拢,拇指用力外分, 高与肩平;左掌同时向左收至左胸侧, 掌心朝 上;圆胸蓄瘦,气沉丹田; 眼视右掌(图25)
6.保持上式姿势,吸呼气各一次。吸气时放松,呼气时右掌用内劲前推。
7.此动同图24,唯左右相反(图26)。
8.保持上式姿势,吸呼各一次。加强两劳宫穴间的经气互流。
原理和作用:呼气时,单掌用顶力前推,意运手三阴经气达于手
掌;吸气时,将外气拢至另一手劳宫穴,使两劳宫六互感经气对流,通过两掌相互对绕,意将气领至另一手掌再用顶力前推。这样可使两手不断交换,经气渐渐加强,指端冲量不断加大。有利于经气循环
第八式 顶天抱地
1.接上式。随着吸气,至胸右侧;左脚向右脚靠拢, 右臂外旋,右掌变仰掌经胸前向右收至胸右侧,左脚向右脚靠拢。
两腿并步站立,膝挺直, 脚趾抓地;眼平视前方 (图27)。 头平顶直, 挺胸收腹;
2.深吸气,两肘后挺,荡力待发。随着呼气,两掌用托力缓 缓上举,举至头前时,掌跟外展,腕部背屈,掌心朝上四指并拢,拇指用力外分, 两掌指端相对, 再向上用顶力推至肘直 如托举重物状;圆胸蓄腹,气沉丹田;眼平视前方 (图28)。
3.保持上式姿势,吸呼气各 次。吸气时放松,呼气时用顶劲上推。
4.随着吸气,两臂用内劲向两侧缓缓左右下落,至肩平时,转为呼气,上体徐徐前俯,两臂继续下落,两手掌在脚前合拢相叠,掌背贴地,左手在上;两膝伸直,脚掌踏实;眼视两手(图29)。
5.随着吸气,上体徐徐抬起,头平顶直,挺胸收腹;随上体抬起,两掌相叠,沿身体中线用内劲缓缓向上托起至胸前时,左右分开收至胸侧;眼平视前方(图30)。
原理与作用:双手托天,意在劳宫穴承天阳,下降以补体阳;抱地时意在涌泉吸地阴,上升以补体阴。阴阳交,体安和。动作
向上阳气升,动作向下阴气降, 形成一种阳升阴降,上虚下实的生理常态,久练可通大小周天。由于上体的前俯, 锻炼了腰背部肌肉、筋骨,增强了腰背肌力量和下脚柔韧性。
第九式 罗汉伏虎
1. 接上式。 深吸气. 两肘后挺 蓄力待发。 随着呼气, 两腿渐渐屈膝全蹲 脚掌踏实; 同时, 两臂前伸内旋 掌心相对, 直掌用顶
力缓缓前推至肘直, 四指并拢, 拇指用力外分, 高与肩平;上体尽量保持正直 圆胸蓄腹, 气沉丹田;眼平视前方 (图 31)
2.保持上式姿势。吸呼气各一次。吸气时放松,意想两劳宫穴经气互流,呼气时向前用顶劲。
3.深呼气,两掌再用力前顶。随之,肩、臂、指松沉。随着吸气,两腿渐渐直立,膝挺直,脚趾抓地;同时,两臂屈肘外旋,用内旋缓缓收回,成仰掌贴靠胸侧;头平顶直,挺胸收腹;眼平视前方。随后, 左脚向左平跨一步,两脚间距与肩同宽,脚尖朝前(图32)
原理和作用:髋、膝、踝是下肢的主要关节,俗称“三关”。而膝关节不仅是全身最强大的关节之一,并且凡是运行至下肢的
经脉均通过膝关节,膝关节周围是主要经络最密集的地方,所以增强膝关节的功能对全身经络的经气流通作用重大。
第十式 深海斩蛟
1. 接上式。深吸气,两肘后挺,蓄力待发。随着呼气,两臂前伸,两仰掌在胸前交叉,腕部相靠,四指并拢,拇指用力外分,左掌在上,两掌用顶力缓缓向前推至肘直,边推边拇指向下倾斜,保持掌平运行,如托物状;圆胸蓄腹,气沉丹田;眼视两掌(图
33)。
2.保持上式姿势,吸呼气各一次。吸气时放松,呼气时向前用顶劲。
3.深呼气,掌再用力前顶。随之,肩、臂、指松沉。随着吸气,两掌用内劲缓缓向左右平分至体侧。掌心朝上,高与肩平,成一字形;头平顶直,挺胸收腹;眼平视前方(图34)。
4. 上动不停继续吸气,两臂屈肘,两掌用内劲缓缓向头部合扰,掌心对耳门(图35)。
5.随着呼气,两用力缓缓向前、向下劈至肘直,落至髋部侧后方,力达掌根,掌心相对;圆胸蓄腹,气沉丹田;眼平视前方(图36)
6 随着吸气,两臂向前屈肘,掌心朝上,如托重物,用内劲缓缓上托,成仰掌贴靠胸侧;头平顶直,挺胸收腹;眼平视前方(图37)。
原理和作用:两手交叉,用顶力前推,意从手,反应在人体表现为:筋骨强健,体魄健壮。
第十一式 乌龙钻洞
1.接上式。 左脚向左迈一大步,身体左转90°, 左腿屈膝半蹲, 右腿伸直,成左弓步;头平项直,挺胸收腹;眼平视前方
(图38)。
2.深吸气,两肘后挺,蓄力待发。随着呼气,两臂内旋前伸,两腕背屈,虎口转朝下,掌心朝前,指端相对,用顶力缓缓向前
上推出至肘直;上体随势前俯,腰脊拔长,头朝前钻; 后腿蹬伸,以助其势;眼视前下方(图39)。
3.保持上式姿势,呼吸气各一次,吸气时放松,呼气时两掌向前用顶劲。
4.深呼气,两臂再用力前推。随之,肩、臂、指松沉。随着吸气,上体渐渐抬起,两臂外旋屈肘,掌心朝上成仰掌,用内劲缓级收至胸侧。随之,脚跟碾地, 身体右转 180°,头平项直,挺胸收腹;右腿屈膝半蹲,左腿伸膝蹬直;眼平视前方(图40)。
5.此动同图39,唯左右相反(图41)。
6.保持上式姿势,吸呼气各 一次。吸气时放松,呼气时两掌向前用顶劲。
原理和作用: 呼气时,两掌尽力前推,后腿用力后蹬,使臂、颈、肩、腰、背、 腿尽量伸展拔长,使全身经气流
畅,起到气血调和,祛病强身的作用。
第十二式 叶落归根
1.接上式。上体渐渐抬起,重心后移,身体左转90°右脚尖转正朝前,重心再右移,左脚向右收回,脚尖朝前,两脚间距与肩同宽;同时,两掌侧分左右下落至腹前,掌心朝上,指端相对;眼平视前方(图42)。
2.随着吸气,两臂外旋, 徐徐向两侧分开,
中指相对,掌心朝下对百会穴;眼平视前方 弧形上举至头顶,(图43)。
3.随着呼气,两中指相对,两掌从头顶向下沿身体中线下落至腹前,随两掌下按,身体各部节节放松直达涌泉;(图 44)。 眼平视前方4.重复练习数遍,最后下按至腹前,两掌左右分开,贴靠髋侧,意守丹田,呼吸自然平稳。
原理和作用:此为全套功法的收功动作。意将练功场上体外之气贯人体内,并导引体内使气息平稳,不致散乱,调和形神,精神饱满,轻松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