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一场大雪|你那里也下雪了吗?
宋太宗淳化四年冬日,京师汴梁下起了鹅毛大雪,雪越下越大,宋太宗派遣“中使”赐京城“孤老贫穷人千钱米炭”,有米可饱腹,有炭可取暖,虽然外面风雪交加,但北宋都城百姓的心里却不冷。
现代人开玩笑时说,夏天的命是空调给的,冬天的命是取暖器给的。要换成宋朝人来说,那他们冬天的命应该是炭给的。
“雪中送炭”这个成语就源自宋朝,南宋诗人范成大,号石湖居士,有一首《大雪送炭与芥隐》:“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下雪了,送朋友什么最好?炭啊!
下雪了,要赏雪。
皇宫里的雪,赏得精致。 宋人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南宋宫廷赏雪,多在明远楼(又称楠木楼)设宴,摆上用雪做成的大小雪狮儿,脖子上挂着金铃,脑袋上系着彩缕,萌的很。
另外还用雪做成各种造型的花朵、灯、山等等,装在金盆里供人赏玩,吃着春盘,喝着羊羔儿酒,美滋滋。
达官显贵之家的雪,赏的是一个团圆。还是《武林旧事》记载,他们每逢下雪就要摆酒宴,邀请亲人故友欢聚一堂,在院子里堆塑雪狮子、挂雪灯,也是其乐融融。
百姓亦有百姓的乐子,家里不开宴,我出门逛夜市去。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汴梁城里:
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姜豉、抹脏、红丝、水晶脍、煎肝脏、蛤蜊、螃蟹、胡桃、泽州饧、奇豆、鹅梨、石榴、查子、榅桲、糍糕、团子、盐豉汤之类。至三更,方有提瓶卖茶者。盖都人公私荣干,夜深方归也。
冒着汴梁城的风雪,喝一碗羊肉汤,啃一口糍糕,逛到半夜三更回家也不孤单,因为无论是为公为私,夜深方归的人多着呢,路上准能遇到提瓶卖茶人,再买上一壶茶暖暖身子,还怕什么风雪迷了眼。
宋 李迪 雪树寒禽图 上海博物馆藏
下雪了,看那树上,好……好肥一只鸟!(我就看看,绝对不做坏事。)
天下之大,江湖之远,那里的雪又是另一番景象。
宋 佚名 《雪渔图卷》局部
“看,河对面有人在捕鱼!”
“你说啥?风好大,我听不见!”
风是好大,骑驴的两位兄台帽子都快被吹掉了,虽然地上一片白茫茫,但外面的人还真不少,打渔的,赶路的……骑着我的小毛驴,风雪再大都不怕。嘿,巴扎嘿!
南宋 马远《晓雪山行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另一片大雪覆盖的山里,也走着两只小毛驴,它们背上驮着的是雪天最受欢迎的木炭,衣着单薄的山民弓腰缩颈跟在后面,肩上扛着的竹竿上还挂着一只刚打猎到的野雉。
无论是毛驴驮着的满满两筐木炭,还是背着的猎物,都是丰收,赶在清晨去到城里卖了炭和猎物,这位兄台这几天的日子定会过得不错,风雪再大,心里却是热乎的。
宋 佚名 雪山行骑图页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下雪天,老李去山里打柴,回来的时候欲过小桥,碰见了一件趣事。
对面一人骑着驴要过河,那驴见桥下水流湍急,道路湿滑,死活不肯再往前走,仆童越使劲拉,驴越往后退缩,折腾了好久,直把那郎君冻得以袖掩面。
所以说,有驴也有烦恼的时候撒,还是我独自一人,来去自如,逍遥自得。
宋 佚名 《雪渔图卷》局部
“楼上老李说的对啊,驴有驴的烦恼,所以大雪天赶路,我选择骑马。嘶,骑马也还是好冷,揣起我的小手手。”
我说这位大官人,考虑过给你身后的小僮买双鞋吗?
南宋 李东 《雪江卖鱼图》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下雪了还是要上班打工,上得什么班?打得什么工?打渔。
南宋民间画家李东就亲见过这样的打工人,白雪皑皑的严冬,一渔翁身着蓑衣,一手持桨,一手提着刚打到的鱼递给水阁上的买主。
《雪江卖鱼图》是画家仅存的作品,画上题诗一首:江天大雪白茫茫,玉色千山暮影长。一棹渔蓬临水阁,簑衣卖得鲤鱼香。
南宋 夏圭 《雪堂客话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外奔波累了,觉得大雪天安安静静地在家待着也很好,与好友在水榭内对坐弈棋,远处山顶与树枝之上还有零星积雪,细波荡漾的湖面一隅,有一叶小舟漂于湖面之上。
看了南宋画家夏圭的这幅《雪堂客话图》,不由得让人想起宋朝最可爱的人苏东坡来,因为东坡先生,也有一处雪堂。
北宋元丰五年(1082 年)正月,因乌台诗案被贬湖北黄州的苏东坡,已经当了两年农民。
他先是在城外东坡上开荒种田,又建了几间泥瓦屋舍居住,因为屋舍是在大雪纷飞的时节建成,所以取名“雪堂”。
东坡还在厅堂四壁都画上雪景,起居坐卧,四面环顾,俱为雪景,并作《雪堂记》流传于世,“雪堂之上兮,有硕人之颀颀。考盘于此兮,芒鞋而葛衣。挹清泉兮 ,抱瓮而忘其机。负顷筐兮,行歌而采薇”。
东坡说,雪堂之内住着顾长高大的人,穿着草鞋和麻衣,抱着陶瓮舀起清泉,背起竹筐边走边唱采摘野菜,这其实是他自己的真实生活,是流放还是隐居,都在一念之间。
他又说“是堂之作也,吾非取雪之势,而取雪之意”,我建此雪堂,并不是要真的要生活在雪中,只是想取雪的寓意,如白雪那样岁寒明洁,一直是我辈人的志向所在。
“微于疏竹上,时做碎琼声” “造物故豪纵,千里玉鸾飞” “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你那里,下雪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