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中的谐趣园
“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这是书中对谐趣园的描述。谐趣园的前身名为“惠山园”,仿照江苏无锡寄畅园而建,乾隆帝得以在北方欣赏到南国的景色。谐趣园建园极为讲究,亭台楼阁错落有致,从层次感和空间感来看都体现出极高的艺术造诣。
谐趣园,始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原名“惠山园”。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南巡至无锡惠山时,非常喜爱惠山寄畅园的美景,命随行的宫廷画师临摹制图。回京后,命督造颐和园的内务府大臣三和在万寿山东面仿建无锡的寄畅园。工程完工后,乾隆在《惠山园八景诗序》中写道:“江南诸名墅,惟惠山秦园最古。我皇祖赐题曰寄畅。辛未春南巡,喜其幽致,携图以归,肖其意于万寿山东麓,名曰惠山园。一亭一径,足谐奇趣。”这就是惠山园的由来。嘉庆十六年(1811年),对惠山园进行了大规模整修。
因为院内建筑布局巧妙的安排,惠山八景被自然而然的凸显而出,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详略得当的表现手法给后人的艺术创作有了很大的指导意义。在几百年的历史变迁中谐趣园风韵犹存,尽管梁木已朽,画柱已残,又几经修缮,但漫步其中,测量起细节之时仍能很深的融入其中,与谐趣园对话,哪怕是一个转角的高低错落或是亭台顶部的烫金壁画。
园内建筑均被游廊一线串联,形成内外相切的空间几何关系。
游廊作为小品园林中独有的特点,穿针引线,一堂一轩一楼一斋一亭一桥一洞加以曲水成径,以山抱石、造洞,使园中八景各谐奇趣,相得益彰。
水,谐趣园的水无疑是其点睛之笔。谐趣园地处颐和园的东北角,形成北高南低的地势,院内借助近两米的落差,引北面后戏河的溪水,形成瀑布与人工峡谷。说到这里,我们可不可以敏感一些,有落差的地方就可以适当考虑建一些大小适宜的水景来增添景观的乐趣,这种水景显得既自然又易修建,其水源如引流而来便更为清澈,但可能会受一些季节的局限性。园中水面呈曲尺形,东西宽南北窄,中部大片水面在外,四角有大小不等的四块水面,增强了水面的层次感,加大了景深。个人觉得这种水面局域分布极为巧妙,使谐趣园不算很大的院内,五脏六腑一应俱全,大小不等体现住了其在详略上下足了功夫,并且增强了其跳跃性,增加了游园的趣味性。
石,地处万寿山东侧,地形上很自然的借用了万寿山的山势,跌石为峰,形成起伏多变的低山丘陵效果。假山石可以说是南方山水园林的典型特色,特别适用于小品建筑。在知鱼桥旁边有一座假山,远看是一处纯粹的景观,近看则有一处石阶隐藏其中,工人们在自然景观中登高远望,观谐趣园的全景。
建筑,经嘉庆时期的改建及光绪时期的重建,撷取园内建筑及布局有所变动。经测算园内建筑15座,游廊115间。园内建筑均被游廊一线串联,形成内外相切的空间几何关系。与历史结合,这是皇家在此修养生息之地,可以登上二楼将谐趣园景观尽收眼底或是去到湖边喂鱼享受午后阳光,各个区域有着鲜明却不突兀的特点,动静结合。
装饰,全园建筑以红、绿为主色调,兼以色彩丰富的彩绘体现出皇家园林富丽、庄重之气,相较以黑白、灰、黑三色表现江南文人园林。
植被,谐趣园的绿化也是可圈可点。“山白桃花可画梅,依依临水树枝开”“玉蕊山茶古干梅,唐花不叫地争开”……清末描绘谐趣园的诗句比比皆是,据资料考证园内松柏有19棵,灌木有48棵,荷花230盆,睡莲20盆。虽是初春,乍暖还寒,但园中的景色依然美不胜收,垂柳渐绿,草长莺飞。一片和谐趣味之地,颇有一番玩味。
谐趣园中共有桥五座,其中以知鱼桥最为著名。该桥名取自《庄子·秋水》中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下面给大家讲一个关于谐趣园的传说:
当初,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七次住在无锡寄畅园。且“喜其幽静,携图已归”,在万寿山下仿照无锡惠山的寄畅园,造一座园中之园。俗话说,皇帝动动嘴,老百姓跑断腿。没过几天,万寿山下就集中了成千上万的能工巧匠。大伙儿挖湖堆山,建殿修堂,移来北方松柏,种上南方翠竹,湖边儿是五彩画廊,殿前是白玉雕栏……,园子造好后,果然是风光优美,玲珑可爱。园子修得这么好,可把乾隆给乐坏啦。他经常在园子里赏景喝酒,大宴群臣。有一天酒喝多了,随口诌出一首歪诗来:人说苏杭赛天堂,我说此园胜苏杭,乐在此园当园主,哪个希罕做皇上。这一来,谐趣园的名气可就传开了。很快传到在东海蓬莱岛修炼的两个仙人的耳朵里。开始,两个仙人以为这不过是夸张之辞,谐趣园再美,还能美过我蓬莱仙境去?后来听多了,就忍不住想到谐趣园走一趟,亲眼去看看。在一个月白风清的晚上,两位仙人骑着丹顶白鹤,离了蓬莱岛,来到谐趣园。举目一看,不由得暗吃一惊,果真是气象万千,不同凡响!俩仙人光顾了看园子里的美景,没想到惊动了一个看园子的老太监。他听到园子里有响动,心想:深更半夜的,莫不是有贼进来了?赶紧轻手轻脚地穿好衣服,提了根棍子从屋里走出来,一看,见两个白胡子老头儿正在园子里蹓弯儿呢。老太监刚要大喊一声,就听见一个老头儿说:“仙兄,我过去一直以为咱蓬莱的景色无与伦比,今天才知道,这人间的谐趣园并不比蓬莱差。”老太监一听,知道不是凡人,哪里还敢叫喊,连忙藏在一块太湖石后边儿。这时候,另一个老头儿说话了:“仙弟说得极是,如此胜境,令人大饱眼福。不过,这园子由愚兄看来,还有美中不足之处。这湖里还应该加点儿什么,象现在这样,就显得有点儿空旷。”说完,把手里的龙头拐棍朝天上一扔,霎时祥光四射,云气蒸腾,那拐棍儿化作一条白龙,在谐趣园上空飞了几圈儿后,就一头扎进湖里,龙身子变成了一座汉白玉的石桥,龙头变成了桥头的石牌坊。老太监看到这儿,惊得目瞪口呆。湖上多了这座桥,就象画龙点睛一样,谐趣园显得更美了。那位仙弟也服了,顺着嘴儿说:“仙兄,您这桥加得还真是个地方儿,确实为园子锦上添花了。”仙兄说:“此桥的妙处,离近了看得更清楚,咱们桥上走走。”这功夫,藏在太湖石后边儿的那位老太监忍不住啦,就咳嗽了一声。两个仙人受了惊,各自跳上一朵盛开的荷花,化作两朵祥云飞走了。天亮后,乾隆来到谐趣园,一进门儿就愣住了,怎么湖上多了这么一座漂亮的石桥哇?老太监忙把夜里发生的事儿,一五一十说了一遍。乾隆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谐趣园的美景感动了神仙。他走到桥上,提笔在石牌坊上写了“知鱼桥”三个字。那两只仙鹤没被仙人带走,就留在谐趣园的紫竹林里了,日子长了,就变成了两只铜仙鹤。后来慈禧听到了这个故事,觉得这是吉祥之物,就把两只铜鹤弄到了她居住的乐寿堂,现在还在乐寿堂前摆着呢。
了解更多颐和园文化可购买以下图书
听说转发文章
会带来好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