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云台:不敢剃“髡发”,怎敢称契丹!

这剧扑得给我一种我写它应该给我广告费的错觉,但实在是架不住辽代这个题材之前没怎么聊过,可以趁机叨叨。

为了写这篇文,我快速地去看了前几集(2倍数+拖动看完的,感觉这剧扑得一点儿不冤啊)。还特地去看了本片的制作特辑《<燕云台>美术造型纪录片》,还有主演微博、官方微博里关于服饰部分,所以别的也不挑,就挑一下这部剧主创自己提到的那部分。

因为辽代服饰这个我们之前还没怎么讲过,所以就蹭蹭《燕云台》的糊度会分成几篇讲。

敢不敢剃头,这是一个问题

契丹人外在最大的特点,其实不在于服饰,而在于发型,没有勇气还原出这点,基本就让这部剧在服饰造型上失去了大半赢面。古代少数民族的发型往往先于他们的服饰,被中原地区的人们所留意到,更何况“髡[kūn]发”这么有特点的发式。

△ 纪录片《契丹王朝》里的“髡发”

△ 宣化辽墓

△ 巴林左旗辽墓

“髡”就是把头发剃掉,就像清宫剧里的男人一样。如果一部清宫剧里的男演员们都不剃头了(虽然老港片为了赶进度经常这么做),观众会怎么想呢?当然,从现代人的审美看,契丹人剃得更丑一些,毕竟清宫剧的男人至多是一枚枚光溜溜的卤蛋,契丹人则喜欢把中间部分剃掉,只留下两侧,或者前额脑后的头发,有的中间孤零零留一戳,如今看来不仅仅是颜值暴击,更是有点滑稽。

《<燕云台>美术造型纪录片》一开始就提到“平衡现代人”的审美,想必考虑到的就是这点,结果剧组最终只是给一些儿童角色、群众演员剃了头。作为代替,剧组给男演员们做了许多编辫的造型,可惜在我看来效果有限。对比一下男主窦骁的角色,他演的是一个汉人,和其他男性角色的造型差别,很大么?

△ 《<燕云台>美术造型纪录片》截屏

△ 《燕云台》剧照/官博

尤其是现在古装剧里稀奇古怪的造型太多了,角色不在一个次元里的情况实在是见怪不怪。就拿唐嫣之前主演的《锦绣未央》来说吧,罗晋和吴建豪角色之间的差异就已经远远超过《燕云台》剧组设定的契丹与汉人的造型差异。

△ 《锦绣未央》角色海报/百度百科

此外在古装头套里加辫子,也一点也不稀奇啊。要是真的加成吴建豪角色的那种,观众可能还会惊讶,就本剧目前的辫子连贾宝玉都笑而不语。当然,我也赌剧组不敢。

之前在《从《择天记》鹿晗到“天涯四美”,古风美男是否离历史越来越远?》里就提到过如今古装头套的一些思路,它们共同的特点为演员的颜值服务远远超出了对戏剧作品本身背景与情节服务,所以,大河剧里小鲜肉也是要剃月代头的,而在中国很多古装剧里,小鲜肉甚至不肯放下他们的刘海和鬓角。

所以,虽然《<燕云台>美术造型纪录片》里也提到了髡发,但最终只有十分边缘的角色做了这个造型而已。甚至于,成年人分配到髡发造型,依然会带有一种反派的暗示意味。

△ 《燕云台》剧照/官博

△ 最终只有一些配角和群演做了髡发造型

契丹的髡发不仅仅是男子,还有女子,发式与男子差不多。让女演员剃头,还是不怎么好看的头,简直就是难上加难,毕竟现在的演员铰个短发粉丝都能把“敬业”刷满公屏。

我留意到唐嫣晒了一条“燕燕的衣柜”的微博,看样子是把剧组早期人物造型设计的图档给拿出来了。里面有一张清清楚楚地著名了女子髡发的现象,还用红字写着“发型是否可用”,做功课的工作人员有时候背锅也是背得很吃力呀。比较有意思的是,唐嫣发微博的时候估计只看了造型设计的部分,没有对照参考资料(虽然大多数参考资料找得有点随便),否则她应该庆幸自己没被人剃成斑秃。

△ 唐嫣微博截图

发髻发带傻傻分不清楚?

不过契丹女性也不是一直髡发。按照宋人的记述,契丹女子未婚的时候髡发,已婚才开始留发,留长的头发会编辫,辫子有垂下来的也有盘起来的。也有像汉人女性一样直接束髻的,装饰简单,比较有特点的部分就是喜欢扎抹额或者戴帽子。

△ 《文姬归汉图》

目前看来,《燕云台》里的女性发型呈现出一种相对统一的设计后的样子,非常有可能就是对部分画作中束髻的“还原”,并且加以美化。但是契丹女性比较偏爱的抹额,似乎在剧中被改成了装饰华丽的类似围髻、璎珞的饰物,两侧垂下的带子则改成了辫子,以符合本剧异族就应该辫发的区分规则。

△ 《燕云台》剧照/官博

按照历史参考,契丹人是以髡发、留发来区分女性的婚嫁,电视剧里去掉了髡发,未婚女性就只能引入已婚女性的束髻。但是按照一般古装剧女性婚否看头发是披是束,所以不得不增加下垂的小辫子来模仿披发的效果。

当然本身的披发也没有被放弃,还增加了一些发带来进行装饰。正面看起来还有些首饰撑场面,一扭头,立马又是一般古装剧的味道,剧组追求的异族感荡然无存。第一块牌没有放好的后果,就是后面的牌都乱了。

△ 《燕云台》剧照/官博

等等,契丹有那种双辫啊,拿来代替髡发作为少女的发型不是更合适么?少女不髡发的话还可以剪那种锅盖头,其实也很萌啊!

此外辽墓中有一些女性的发型趋向唐风,十分华丽,一般都是出现在特定题材的画面里,或者是乐舞之中。《<燕云台>美术造型纪录片》里也有特别提到这种发型,认为是契丹特色。不是啊,你们没发现这类发型之华丽,跟契丹就不在一个次元里么?

△ 《<燕云台>美术造型纪录片》截屏

△ 宝山辽墓壁画

我发现自从剧组们有了考据KPI以后,又因为本身的确也不太可能做太多这部分的功课,实际执行的时候就变成了“想要做个很特别的且比较有噱头的东西”。就像《延禧攻略》,云肩是不是考据不重要,但它够特别又可以拿来吹捧那就可以用。但这种眼光不亚于挑一件双11能卖空的爆款难度,所以大多数剧组也是有心无力啊!

历史的金冠与腰带

脑袋上比较显著的还有金冠,官博还整理了三姐妹全员出嫁的微博,人手一顶金冠的场面在以往古装剧里还是很罕见的。毕竟,按照古装剧的迷思,即便你本来是个冠,他们也喜欢用假发包和金属片给你堆起来,就像《燕云台》自己本身要用饰品和发髻来替代抹额、头帕的效果。

契丹的金冠非常有特色,出土的和在收藏家手里的都不少,的确也是中原服饰里比较罕见的。三姐妹婚礼造型里有一些是可以看出文物原型的,这里主角魔咒又生效了。剧组越是遇到主角的造型服饰越是喜欢发挥自己的艺术才华,最终造成主角是最花力气却不考究的那个。

△ 《燕云台》剧照/官博

佘诗曼等另外两个姐妹的金冠看得出是很相似的,原型应该是陈国公主的高翅冠,出土时在公主头部上方,所以确定是女性的冠。高翅冠的特点就是有高高翘起来的立翅,顶部还会有饰物(我个人觉得像贵金属版的雷锋帽,哈哈)。

△ 陈国公主夫妇墓出土

反而是唐嫣角色的金冠,我都没看出来是个啥,而且也挺不好看的。勉强,哦不,得算是牵强,我猜测最早放出的剧照物料里的那个是匈奴金冠,还有一个目前剧情还没看到的似乎是桔色皇后时期带的,像是一顶男冠。

△ 《燕云台》剧照/官博

△ 战国时期,匈奴金冠

△ 《燕云台》剧照/官博

△ 陈国公主夫妇墓出土

陈国公主墓还在驸马头部上方发现了另一顶男冠,样式比女冠花哨些,像是许多片如意云纹攒起来的造型,层次比较丰富。这种男女冠的组合,在法国Cernushi美术馆的藏品里还可以看到一例。

但不知道是什么缘故,在《燕云台》里男冠都消失了,剧组自己发挥做了一些设计。这个设计灵感也不知道他们从哪儿来的,反正我怎么看都觉得像是越南阮朝的东西。

△ 陈国公主夫妇墓出土

△ 越南阮朝,九龙通天冠

另外有一顶金冠是经超角色戴的(虽然我不知道为啥剧组多添加了一层金属网),在《<燕云台>美术造型纪录片》里也特地提到了,的确是有出处 ,看制作特辑这么卖力的份上也有可能是他们对文物还原度最高的一件了。

△ 《燕云台》剧照/官博

△ 《<燕云台>美术造型纪录片》截屏

但问题来了,这类金冠是有争议的,不少学者认为它是“捍腰”,记载里契丹人另外一种比较有特色的服饰。但捍腰究竟指的是什么,目前还存有争议,但并不影响这种山形的金冠可能不是戴在头上,而是箍在腰上的怀疑。首先是它有对扣,其次就是不少里面发现了织物的痕迹。特辑里有拿出来一件唐嫣角色当皇后以后戴的腰带,其实应该是和它是相类的,不过剧组没有留意到这点。

△ 捍腰背面与使用示意图

异族,到底要不要“异”?

因为种种原因,除了清朝题材以外,以古代少数民族为主要视角的古装剧基本是少之又少的。以往古装剧对于服饰考据是不太重视的,对于少数民族角色的服装设定也比较程式化,一般就是扎个辫子,穿身皮草,或者五颜六色往身上挂,让观众看出这是一个异族角色就够了。

说实话,这部剧我一开始看物料的时候的感受就是,整体服饰风格一眼看去就一点儿也不“契丹”,这恰恰是这部剧在视觉上可能出彩却被错过的部分。《<燕云台>美术造型纪录片》里看得出,剧组也有留意到这点,努力抓了一些自己觉得比较重要的特征,比如袍服的样式,发型发饰,发冠腰带,以及图案装饰等等,但就最终呈现效果而言,我个人是觉得还是比较失败的。

本文提到的髡发,其实完全可以用上,话题度也可以中和古装剧历史视角改变带给观众的不适感。而女性角色的造型也应该大幅度“减配”,古装剧向来有盛装日常化的毛病,放在游牧习俗的族群上就会显得尤为别扭。

本剧不出意外还会至少安排一篇讲服饰的,敬请期待。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传统服饰】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