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对8国宣战,咋冒出来14个“债主”,天价赔款是如何确定的?

1900年6月,慈禧太后突然“大发雌威”,对八国联军宣战。没想到清军战斗力太渣,不仅没能“振奋国威”,连大清帝国的都城都丢了。“老佛爷”狠狠地挨了一巴掌,可打不过人家又能怎么办,只好低声下气的求和。

求和就意味着赔款,可宣战的时候只有8个国家,仗打完却冒出来14个“债主”,都要从清政府的口袋里掏银子,这是咋回事?后来确定赔偿4.5亿两白银,又真如传说的那样,是每个中国人赔偿一两白银吗?(下图:慈禧返回北京,看到有人拍照,挥舞手绢打招呼)

为何有14个“债主”

八国联军,指的是英、法、美、德、意、日、俄、奥这8个国家,当年历史课都背过这个顺口溜(英法美得意,日俄傲),大家伙都没忘记吧。但是在战后的谈判中,却多了6个国家提出赔偿要求,它们分别是比利时、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瑞典、挪威(掏出小本本记住)。

这六个国家压根没出兵,但是声称“有人员和财产在战争中受损”,也是“受害国”,所以有权提出赔偿要求。此时,慈禧太后早就带着光绪皇帝逃到了西安,惶惶不可终日,留下来的人也没有能力与列强争辩,只好哑巴吃黄连,默认了这6个国家趁火打劫的要求。就这样,索赔的“债主”变成了14个。

至于大清应该赔多少钱,这14个国家各有各的“小算盘”。英法两国跟大清签了不少条约,这方面的“经验”丰富,他们认为赔偿数额不能超过清政府的赔偿能力,毕竟兔子急了也咬人,不能把清政府逼得太紧。德国、俄国却不这么认为,他们都想趁机打捞一笔,赔的钱越多越好。如果清政府拿不出钱,那也没事,我给你贷款!(下图:醇亲王载沣,亲赴德国道歉)

日本人心里就矛盾了,他们既想拿到大额赔款,又不想清政府负担太重。因为清政府5年前签了《马关条约》,2亿两白银还没支付完,日本担心列强榨干了清政府的油水,影响到这笔赔款的支付。

美国的态度显然是个另类,它不仅没有落井下石,反而主动提出尽量让清政府少赔点钱。当然,美国也不是什么好人,只是因为它不缺钱,想趁此机会拉拢清政府,打破列强在华利益格局,最终取代英日,成为左右清政府的新一代霸主。

确定赔款数目

各国为赔款数额你争我吵时,一个英国人掺和了进来,他就是清朝海关总税务司罗伯特·赫德。此人掌管大清海关48年,对清政府的财政状况了如指掌,因此英国政府将他推上前台,让他根据清政府的财政状况确定赔款数额。

赫德认为,清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赤字,国库也早就空无一文,一次性支付各国的赔款是不可能的,只能分期付款。不过,清政府虽然没有现金,但赋税水平比较低,每年收税不到一亿两白银,分摊到4.5亿人口头上,每人每年才交2钱银子的税,因此可以考虑增加税收用来支付赔款。

最终,赫德向西方列强提出了自己的方案,确定赔款数额为4.5亿两白银,分期付款,39年还清,年息4.5%,本息合计9.8亿两白银。赔偿数额确定后,各国又根据“实际损失”进行了分配,14个国家都表示满意,因为赔款远远超出了他们的“实际损失”。

有人说,这么一大笔钱,清政府也不讨价还价?实际上,李鸿章与列强进行谈判时,慈禧太后就给他定了“调子”:只要列强不追究责任,让她继续当大清的统治者,别的事都好说。

所以,当列强抛出4.5亿天价赔款时,慈禧太后也就是眉头皱了下,并没有提出太多异议,然后就签了《辛丑条约》。后来老百姓听说这事,想当然地认为是“人均一两白银”,实际上并非这么简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