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华贵——重走从军路 重温战友情
----记铁道兵14师67团汽车连战友承德联谊会
铁道兵14师67团 徐华贵
2017年7月19日上午,河北省承德市文冠饭店会议中心内,灯火通明,喜气洋洋!主席台后墙上“铁道兵67团汽车连战友联谊会”大红会标格外醒目,长口字型的会议桌上,整齐地摆放着参加会议战友和军嫂们的名签及会议材料,会议桌中间摆放的六盆天香百合花,散发着阵阵悠香。会议室两边墙上,整齐地悬挂着谢克芝指导员的书法作品,给会议增添了浓浓的文化气氛。38位战友和军嫂胸前佩戴着“铁道兵67团汽车连战友联谊会”红色胸牌,怀着激动和喜悦的心情,陆续走进会议室。
8时30分,汽车连最后一任连长刘景旺战友宣布67团汽车连战友联谊会开幕,全体起立高唱《铁道兵志在四方》军歌!当军歌序曲响起,我们仿佛又回到了当年那火热的军营,“背上了行装扛起枪”的熟悉歌声震撼心灵,在会议室内外久久回荡!
在介绍完参加会议的各位战友和军嫂后,刘连长宣读了发来贺电、贺信、贺辞的战友名单,他们是:吴怀印、刘兆祥、郭一平、肖双有、石子正、熊梦生、小刘军、文登华、丁振生等。
石子正战友的贺辞充满着激动和遗憾:“参加这样的聚会,一生能有几回,大多数战友已经步入花甲,我因故未能参加聚会,和大家欢聚一堂,回忆太行如烟往事,开怀畅叙别后之情,只能遥祝会议圆满成功,祝各位首长和战友开心!”丁振生战友的贺辞诗情满怀:“太行脚下初相识,伊逊河畔结友情,四十余载风和雨,车轮滚滚伴人生,今闻战友再相聚,千里特寄一片心!”
在宣读贺电前,刘连长还特别介绍了在承德工作、专程到会祝贺的刘福泰战友,他是1968年入伍到汽车连的战友,后调到团部小车班开小车,退伍后安排在承德市工作。当他得知汽车连战友在承德聚会,非常高兴,全家人在会前特设晚宴,盛情招待连首长和部分提前到达承德的战友,并亲自到会祝贺聚会圆满成功。
在热烈的掌声中,谢克芝指导员作了热情洋溢、感人肺腑的讲话:“我和大家一样,心情很激动,这是几十年来最高兴的一天。人老了,总回想在部队的青春岁月,做梦都想着战友们,想着在部队时一起战斗的生活。我当兵二十四年半,在汽车连有十二年半,当指导员有八年半,和战友们吃在一起、住在一起、训练在一起、工作在一起、摸爬滚打在一起,所以说,我对汽车连战友的感情最深厚,对汽车连工作的印象最深刻,这段经历是我部队生涯中,也是我人生中,最值得回味最值得留恋的的历程。”
谢指导员接着还简单介绍了汽车连光荣的历史。铁道兵67团汽车连,成立于1965年3月,是从铁11师和铁5师抽调部分技术骨干和10余台旧车组建而成。1969年,中苏边境爆发了珍宝岛事件,为了战备需要,铁道兵从1970年至1971年大规模扩军,汽车连兵员达到200多人,车辆增至160多台。
1974年铁道兵为了安全行车,便于管理,将所属汽车连分为汽车一连和汽车二连。1981年,铁道兵精减整编,14师和8师合并,14师67团汽车一连、汽车二连组建为8师39团汽车一连、汽车二连。1983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撤销铁道兵建制并入铁道部。1984年铁8师39团汽车一连、汽车二连才正式撤销。
汽车连自1965年组建至1984年撤销的19年间,先后参加了京原铁路、京通铁路、唐山抗震救灾、天津抗震救灾、引滦入津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曾8次被评为铁道兵标兵连队,并被誉为全解放军唯一大修不出连的汽车连。汽车连先进代表曾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观礼、出席人民大会堂国宴。
老连长陈光强已经年近八旬,为参加这次战友联谊会,他和嫂子从广西钦州乘坐近四十个小时的火车赶赴承德。他1972年任汽车连连长,1974年至1977年分连队后,任汽车二连连长。在谢指导员讲话之后,陈连长作了生动朴实、真情流露的讲话:“ 几天以来,我都睡不着觉,见到了各位战友,我又高兴得说不出话来了!在得知承德聚会的消息后,我说我一定要来与战友们见见面,这是我多年的梦想!我们当年当兵是为了保卫祖国、建设祖国、保卫国防,一起来到了解放军这所大学校。现在一晃就是几十年过去了,我们汽车连从河北涞源紫石口、塔崖驿到隆化四道营,我当了六年连长,与战友们结下了无比深厚的感情,感谢各位战友对我当年工作的大力支持!”
在两位连首长讲话结束以后,各位战友作了即兴发言,大家怀着激动的心情,用熟悉的声音、简洁的语言、朴实的词汇,表述了各自几十年来对部队生活的怀念,对兄弟般战友的眷念,对首长培养教育的感念,对连队当年驻地的挂念!有的战友说到部队往事、重逢感慨时,激动得几度哽咽,泣不成声!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在《赠卫八处士》一诗中,描写久别的老友,重逢叙旧、话语家常的诗句。几十年过去了,战友们已经从青春年少、风华正茂、飒爽英姿的军人,变成了两鬓斑白、儿孙满堂、花甲古稀的老人。
会上,几位军嫂代表,也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说出了她们的心里话:能参加这么隆重热烈的战友联谊会感到激动,能见到这么多情同手足的战友感到缘分,能成为铁道兵的“铁嫂”感到幸福!吴伟中战友夫人邓爱琳女士,在会上用一首《感恩的心》,唱出了全体战友和家属的心声:“感恩的心,感谢有你;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在会议结束之前,三位连首长向各位战友颁发了纪念品,一个印有“铁67团汽车连战友联谊会纪念”字样的搪瓷杯。谢指导员还向战友们每人赠送了一幅他亲笔书写的书法作品。近年来,谢指导员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潜心书法、陶冶情操,他的书法,雄浑苍劲、笔老墨秀,已经有了相当的艺术造诣,他赠送给大家的这些书法作品,值得战友们永久珍藏!
会议结束后,全体战友和军嫂们在会议中心大门口集体合影留念,在会议室红色的会标下,分批与连首长留影。
7月20日一大早,战友们乘大巴车从承德向当年汽车连驻地隆化四道营进发。大巴车行驶在承隆公路上,三岔口、大庙、韩麻营、铁匠营、十八里汰、兴隆岭等这些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地名,不断映入眼帘,战斗的时日不断涌入心底。战友们在车上掩饰不住激动和兴奋的心情,时而唱着《铁道兵志在四方》,时而讲着当年连队的逸闻趣事,欢声笑语,一路高歌。
在我们的记忆中,隆化县城只有一条以路为街的街道,另有几条小巷道,开车到四道营经过县城时,走的那条巷道几乎只有一车宽,如果遇到行人,不是车停人过,就是人让车行。
今天当我们乘坐的大巴车进入隆化县城时,竟然“找不着北”,变化太大了,街道纵横,车流如梭,高楼林立,店铺栉比。整个城区已经形成了东环城路、西环城路、公园路、苔山路等七路,建设街、荣顺街、安洲街等三街和迎宾大道,现在到四道营去就走宽敞的建设街了!
在穿城而过的伊逊河上,建起了三座桥梁,使两岸城区联为一体;伊逊河畔,已经成为隆化人民休闲、娱乐、健身的滨河公园。
隆化董存瑞烈士陵园,位于县城西北苔山脚下伊逊河东岸,座北面南依次为大门、牌楼、董存瑞塑像、董存瑞纪念碑和董存瑞墓,牌楼两侧建有董存瑞烈士纪念馆。这里当年曾是我们部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在翠柏簇拥的董存瑞烈士塑像前,谢指导员又重新向我们讲解了董存瑞烈士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解放全中国,冒着敌碉堡的凶猛火力,忍着伤痛,冲入敌碉堡桥下,毅然用身体作支架,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了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随着天崩地裂一声巨响,敌人的桥型碉堡如泥崩溃,红旗插上了隆化中学。董存瑞烈士以自己19岁的青春,为战斗的胜利开辟了道路。在敬仰和肃默的气氛中,大家向英雄三鞠躬。随后,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烈士纪念馆,并在董存瑞烈士塑像前,留下了一张集体照。
祭拜了董存瑞烈士之后,我们驱车从隆化县城的建设街,沿着伊逊河,直奔当年67团驻地--四道营。
京通铁路原名沙通铁路,自北京沙河至内蒙通辽,途经昌平、怀柔、滦平、隆化、赤峰,全长804公里,在隆化与京承铁路和锦承铁路相衔接。京通铁路是我国华北地区通往关外地区的铁路干线之一,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是一条重要的战备铁路。京通铁路1972年10月动工,1977年12月通车,铁道兵八、九、十一、十三、十四等五个师承担施工。
1972年夏,铁67团奉命参加沙通铁路建设,从太行山区的涞源王安镇,转战燕山腹地隆化四道营。我们汽车连先头部队,由陈光强连长和赵克胜副连长带队,先后从塔崖驿抵达四道营。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大山沟里,开始平整场地,用石头和泥土搭建营房。关外的冬天, 北风呼啸、天寒地冻,再加上后勤保障不能及时跟上,参加前期建设的战友们经常冻得瑟瑟发抖,饿得饥肠辘辘。深更半夜,大山深处不知是犬吠还是狼嚎,让人毛骨悚然!这些令人难忘的经历,当时参战的邓小毛战友记忆犹新。
到了!到了!战友们纷纷从座位上站起来,伸着脖子叫喊着,快看:这里是闹海营,这里是二道营,四道营,超梁沟大桥!
车上的战友们一片惊呼!多么熟悉的地名,多么熟悉的道路,多么熟悉的山水,多么熟悉的战斗场地!
四道营,我们回来了!
大巴车穿过超梁沟大桥,缓缓地停在了四道营铁路桥下当年团卫生队门口。时隔四十年后,当战友们双脚再次踏上这片土地,看着眼前这条走过千百次的砂石道路,望着原团仓库后面那座有岩洞的高山,看着四道营这片熟悉的村庄,望着隆化隧道与超梁沟隧道之间的那座铁路大桥,战友们仿佛是刚刚完成出车任务安全归队!
七月的关外,也会有火热的夏天。在三位连首长的带领下,我们顶着头上火辣辣的阳光,冒着地上热腾腾的蒸汽,踩着路上灰扑扑的沙石,揣着心上急切切的期盼,由四道营向汽车连徒步迈进,追寻昔日战斗生活的大黑山老营房。
汽车连距四道营团部大约1.5公里,营房和停车场建在两条山沟交汇处的三角地带上,三面环山,两条山沟的水汇聚在一起,形成一条小河,小河顺山势而下,流入超梁沟前的伊逊河。当年的河床就是我们的简易进出公路,每到冬天,河床上结起了厚厚的冰层,汽车就在这冰面上行走。河床两侧,驻扎着修理连、机械连、卫生队、仓库,还有三营、十连等等兄弟连队。
记得1974年冬天的一个夜晚,我们连和其他连队战友们一起,就在这河床冰面上,戴着棉帽、穿着皮大衣、蹬着毛皮鞋,坐在小马扎上,怀里还抱着步枪或者冲锋枪,在零下26度的气温下,观看革命现代京剧电影《杜鹃山》,这也是当时非常难得的文化生活。部队附近的老百姓,至今还记得当年和我们一起看电影的情景!
当我们步行在这当年的土路上时,发现路面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河床上建起了两座建材厂,河床下的沙子被当地人们作为建筑材料或加工或出售,形成了一条条深深的沟壑。仍然狭窄的土路,已经改建在河床右侧的河岸上。虽然河道面目全非,但当年的车道、兄弟连队的营房旧址还是依稀可辨。
汗水浸透了战友们的衣衫,尘土沾满了战友们的裤管,一路的回忆,一路的交谈,一路的激动,一路的兴奋,不觉回到了我们四十年来魂牵梦绕的汽车连驻地。
两个汽车连队的停车场,已经变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小树林,营房已经变成了玉米地,营房两边我们亲手垒砌的防洪石岸,还在那里坚强地守候着这片土地;两座修车地槽仍然保存完整,仿佛还在静静地等候着战友们出车归来进行检修!
陈光强连长和刘景旺连长脚踏手指,分别介绍着汽车一连、二连的具体界限,那里是连部,那里是驾驶排,那里是炊事班,那里是菜窖,那里是家属房。
战友们三五成群,在地槽边,在围墙旁,指指点点、合影留念。树林和玉米地里,随处可见残存的瓦片、砖头、石块,营房墙体基础仍可辨认。有的战友俯身拾起地上的瓦片、石块,小心翼翼的用毛巾包藏起来,准备带回家以作留念。在汽车一连连部的旧址上,部分战友举起“铁67团汽车连战友联谊会”红色会标,合影留念。
汽车连战友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冬去春来、送老迎新,生活了将近十年,对这里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深藏着一份特殊的情感和眷恋!一批批老战友含着热泪离开这里返回家乡,一批批新战友怀着向往离开故土来到这里!
忘不了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严冬:早上出操,呼出的气,使自己的眼睫毛和眉毛顿时变成了白霜;洗好的衣服刚放上铁丝,立即变成了一块硬邦邦的衣板,如果不小心把湿手放在铁丝上,拿下来时有可能被掀掉一层皮;厕所里蹬位下的粪便冻成了一根根的立柱。每晚出车归来,发动机水箱里的水一放到地上,立即变成了冰面,第二天一大早,再给水箱加上热水,拿着大摇把摇车,直到启动发动机。有时候发动不了,还得用车拉到路上,挂上档,不停地踩下、松开离合器,一直拖到四道营才能发动着。
我们捂热了这片土地,塞北的雪,燕山的冰,都曾和我们亲昵!
忘不了骄阳似火、烈日炎炎的盛夏:驾驶排的战友们,坐在闷热的驾驶室里,到承德拖钢轨,到密云拉水泥,到兴隆运煤炭,等完成任务回到连队时,草绿色的军装已经被汗水染成了带有白色盐分的地图;修理排的战友们,有时冒着酷暑钻进车底,躺在地上修理底盘,有时顶着烈日,打开引擎盖,抢修发动机,同样是汗流浃背,衣衫湿透;周末和晚饭后,在营房外的山坡荒地上,又见战友们挖地种菜,挑水抗旱的身影,种的土豆、茄子、辣椒、西葫芦、西红柿等蔬菜长势喜人。
我们拥抱了这片热土,火红的花,金黄的果,都曾为我们呈现!
汽车连的战友都来自五湖四海,有北京、黑龙江、辽宁的,有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东、陕西的;有浙江、福建、安徽、江苏、江西的,还有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的,就是在这样一个南腔北调的大家庭里,我们亲如兄弟、情同手足,同吃一锅饭,同唱一首歌。想家的时候,趴在床铺上向父母和其他亲人写信问候;生病的时候,炊事班战友给你送来的鸡蛋面条热气腾腾;黑夜站岗的时候,使命在肩,钢枪在手,警觉在心,凝神静视每一动向;黎明起床的时候,清脆的哨音伴着晨光把寂静的黑夜驱走,把战友唤醒;集合点名的时候,大山也在回应,战士们的名字和连首长的谆谆嘱托在山中久久回荡;开饭的时候,深山峡谷里会响起一片片嘹亮的歌声。这就是火热的军营,这就是我们火红的青春!
离开汽车连老营房回到四道营后,部分战友爬上了20多米高的超梁沟大桥,走在自己亲手参建的铁路线上,手抚着石砾、枕木和锃亮的钢轨,情不自禁地又大声唱起了《铁道兵志在四方》!这时,一列北京方向开来的火车,由超梁沟大桥急驰而来,鸣着汽笛,从我们身边呼啸而过,钻入了隆化隧道。望着那逐渐远去的列车,顿时我竟觉得这车厢里满载的是铁道兵的汗水和青春,那汽笛长鸣仿佛就是向我们铁道兵致敬,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站在高高的铁路线上,俯瞰四周:山水相依,绿意盈盈,一条高速公路从隆化县城向北京方向蜿蜒而去。四道营红墙红瓦,街巷整齐,破旧的民房已不见踪影,昔日的小村庄如今变成了小集镇,铁路给这里带来了一片生机,河山依旧,面目全新!
我们来到67团团部门口,看到团部大门前的两根砖砌门柱只剩下右边半截了。在这根残存的门柱后侧,仅存后勤处的一栋办公用房,房顶已年久失修,门前荒草丛生。团部大院内,当年铁道兵栽种的杨树,已经枝繁叶茂,树大参天了。原来的司令部、政治处、勤务连、管理股、小车班等办公房和营房,已经变成了一排排民房,民房门口的墙上挂着醒目的门牌号,上面写着:“隆化镇四道营团部院”, 这是当地政府和人民为了纪念铁道兵修建京原铁路,将当年67团“团部院”正式命名为地名,就连我们汽车连的老营房“大黑山”,老百姓至今还称之为“汽车连”。看到当地人民为当年在这里战斗生活过的铁道兵留下的最好念想,我们十分感动和欣慰!
又一次要离开这片奉献青春、抛洒汗水、留下足迹的土地了,战友们默默回头、依依不舍。再见了,汽车连!再见了,四道营!再见了,沙通线!或许我们还会回来的,或许……
责任编辑: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