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房保壳不再,突击交易不“灵”,上市公司才有高质量发展
【原创】
卖房保壳不再,突击交易不“灵”,
上市公司才有高质量发展
(非特别标注,文章皆为谭浩俊原创)
12月6日,《证券日报》记者从上交所获悉,为了夯实上市公司质量,上交所紧盯年末突击交易,部分公司已经主动取消或调整了一些明显不当的突击交易。其中,有公司拟向关联方且后续拟建项目涉及百亿元跨境投资,经多轮监管问询,交易存在的问题及风险浮出水面,公司也最终决定取消增资方案。
所谓突击交易,就是上市公司在年末到来之际,为了保壳或者扮靓业绩以及向关联方输送利益等,通过资产突击处置、寻求政府补贴、以现金购买关联方资产等交易方式与手段,达到保壳等目的,损害投资者利益、扰乱市场秩序、弱化市场监管。最终的结果,就是垃圾股横行、不死鸟乱飞,上市公司很难真正提高质量,也很难把质量当作上市公司的生命。
事实也是,从近年来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每到年底,总会出现一些上市公司通过出售、土地、房产等资产来解决亏损问题的消息,有的公司,甚至连续多年都是依靠这样的方式维持企业“盈利”,避免因为连续亏损三年而被迫退市。这其中,*ST海马(海马汽车)可能是最吸引眼球、最引人关注的一个案例。今年4月,海马汽车首次发布卖房公告,拟出售位于上海的36套闲置房产和位于海口市的81套闲置房产。一个月后,海马汽车再次出手,拟出售海口市金盘工业开发区的闲置房产,共计住宅269套,商铺15套。两次下来,要卖的房产多达401套。按照海马汽车的预计,这批房子全部处置金额3.34亿元,将影响归母净利润1.7亿元。两次就出让房产401套,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年来,海马到底是生产经营什么的?难道都是生产经营的“房车”吗?
也许,站在市场的角度分析,出售和转让资产等,也是企业自主行为,是资本市场所允许的。但是,频繁的资产转让以及通过资产转让等保壳、扮靓业绩、输送利益,显然也不是健康市场应当出现的现象,更不是上市公司质量意识的体现。真正重视质量的企业,一定会把重心放在做强主业、推动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会不断地加强企业的研发投入,会努力地适应市场变化,会大力度地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尤其是核心竞争力。依靠转让资产来保壳或扮靓业绩,完全背离了企业上市的目标,也背离了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的要求。
也正因为如此,加强对上市公司年底突击交易的检查和约束,是监管机构做出的又一十分重要的决策,也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非常重要的手段。毫无疑问,对那些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的上市公司来说,要想继续混日子,可能要越来越难了,甚至可以说没有希望了。留给上市公司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好好努力,做好主业,做精产品,做优业绩,做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让企业越来越好,而不是越来越差。要么持续亏损,自动退市,从此告别资本市场。否则,没有其他路可走。
俗话说,乱世用重典。虽然中国股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特别是近年来,依据监管从严的要求,对资本市场的不规范行为进行了有力整治,查处了许多影响资本市场秩序的行为,市场秩序有了明显改观。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不规范现象依然不少,且都分布于一些具体的操作环节、实际环节和运行环节。而恰恰是这些方面出现的不规范问题,对市场和投资者的影响都很大。尤其是投资者,经常会受到这些不规范问题的伤害,利益受到很大损失。所以,更加需要加大整治力度,解决上市公司不重视质量、只注重一时需要,不考虑企业长远发展、只顾及眼前利益的行为。
可以预料,监管机构对突击交易行为的监管力度加大,限制和阻止那些完全是非正常交易的行为,对那些试图用转让资产等手段保壳、扮靓业绩、输送利益的上市公司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有些企业可能就要面临退市的风险。这其中,年底政府突击补贴的行为,是否也能认定为突击交易,值得思考。否则,又会出现新的不公平现象。
在如何防止突击交易方面,监管机构也有担心,如果监管过严,会不会带来更多企业退市,从而给投资者带来伤害。殊不知,让垃圾公司在市场横行,对投资者的伤害更大,对市场的破坏和影响也更大。与其烂活,不如好死。垃圾股早死,市场才能更健康,投资者才能更幸福。所以,对突击交易必须更加严厉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