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智慧

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智慧

《非暴力沟通》P31页中贝本梅尔说:你看到的是位厨师,还是有个人做的事情被大家称为烹饪……如果不在所见中夹杂大家的观点,大家便可以避免混乱,可能你还有困惑,因而,李素怀还想说的是:我知道这只是我的看法。

大家常常用负面标签去评价一个人,比如懒惰、马虎、笨拙。但是对于中性、正面的标签,也会妨碍大家全面地看一个人。

李素怀之前想推广教练技术在学校管理的应用,李素怀便跟晓明教练提到这个想法。

“这个想法不错,可以尝试。”

“可是……,我好像做不到。”

“为什么?”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师,如果我是领导就好了。”

“你被'老师’这个身份限制住了,你不是老师,你是一个正在做教育的人,正在努力让教育变得更好的人。你还觉得有困难的吗?”

“听你这么说,好像我可以。”

不管是对他人,还是对自己,大家常常在观察中夹杂着一些评判,用静态的语言来表达或是捕捉瞬息万变的现实世界,这样会产生很多问题,尤其是标签式的评判,让大家不能够全面的了解自己。

现在很多人也有意识到,评判不好,但如何放下评判呢?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素怀开始尝试放下评判时,越来越觉得这很不容易,因为大家习惯评判,尤其大家内在的需要未被满足,大家更是自动化的进行对他人评判或是自我评判。人类文明约束让大家习惯把人或是事划分为“正确的”或“错误的”。按照这样的思维方式,有些人是好的,有些人是坏的,有些人是聪明的,有些人是愚蠢的……

在教育里,也有一个观念就是一旦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最快速”的方式是惩罚。这些都不便于大家真正的学习和成长。

如何放下评判,大家要观察人和事物。或是说是靠近正在发生的事情,在我和他之间互相传达真实。

比如说“你太大方了”这句是评论,如果大家换种说法“当我看到你将午餐的钱都给了别人,我认为你这样做太大方了。”虽然后面也是评论,这是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下表达自己的一个想法。

NVC语言是一种思维方式,比如“我现在想要……”而不是“我想要”,“现在”指此刻我想要,它会随着时间和环境变化我的“念头”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大家习惯了被权威(父母或是老师)评价,在评价时,大家也会这样评价自己,或是防御反抗,也就是父母所说的“叛逆”“不听话”等。

李素怀的女儿升入高中,感觉她对高中生活还没有适应,会有压力、担心、焦虑……

每天回来都会觉得很累,也很辛苦,李素怀听到女儿最多的一句话,“他们都非常优秀。”尤其这次周测数学的不理想,带给她更大的焦虑,李素怀安慰女儿:“能够考入重点高中的学生都特别的优秀,也包括你。一次周测不能说明什么?你要多努力,多做些题,会好起来的。”

女儿很反感的说:“哪有你说的那么容易。”

女儿陷入了自我评论中,她会忽略很多信息,因为她的压力和辛苦,也带给了李素怀一些焦虑。李素怀要先放下评判,做女儿的支持者,带着女儿观察自己的现状。

李素怀用了一个平衡轮的小工具,收集了女儿最在意的六个学科。数语外物化生,把一个⚪分为六个区域,每一个区域代表一个学科,把它分为十等分。

她会给每个学科按照自己的满意程度赋分。

然后把她最期待达到的分数标注出来,拿数学为例,她目前对数学的满意程度是五分,她期待数学达到八分。

李素怀问她:“为什么不把十分作为满意的分数。”

女儿:“我要预留一点空间,给自己,不要太满,刚刚优秀就好。”

“那我看你数学满意程度不高。为什么只给了五分?”

“最近一次周测,觉得特别的不满意。”

“如果你从五分达到八分,你需要做些什么?”

“上课注意听讲,精听精练。专注到学习中。”

“还有呢?”

“调整好心态。”

“还有呢?”

“注意休息,保持好的状态。”

“还有呢?”

“适当运动,保持精力充沛。”

……

当大家不做评判,大家就会轻松的去观察自己,捕捉到一些关键信息,帮助自己超越过去。看见自己更多可能。而且每一个人都是非常有智慧的,如何让她看到自己的智慧,就是对自己多做观察,而非评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