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10——读懂小圈
L3-10 读懂小圈
一 读懂小圈
现在是什么情况?二级课程讲笔势,很多同学读帖看大圈越来越熟,就这么大半年时间,一个字包括几个笔势,一眼就看出来了。但读小圈却遇到困难,王羲之在小圈处做了什么动作,没看懂。
如上次的思考题,《兰亭序》中这个'系'字,
左边是立人势,大家都知道。但一竖怎样收笔,很多人就胡涂了。这个字笔势没几个,但节点就一大堆,读帖时如果没读懂,临写起来就是大问题。今天就要补充讲讲怎样读懂小圈。
用笔中的常见问题
笔锋一用,经常遇到的就有两个问题,一是笔心会弯,二是笔锋会扁。
当然还会有绞锋、破锋等等问题,那是较少发生的,发生了也有办法纠正。但经常出现的就是笔心弯和笔锋扁这两大问题。
如果没有这些问题,笔心不会弯,笔锋不会扁,那写字就容易多了,好像用铅笔、钢笔、圆珠笔,没有用笔问题。毛笔笔心会弯和笔锋会扁,是缺点也是优点,硬笔线条单一没有变化,毛笔线条就时时在变。
我们不怕笔心弯和笔锋扁,只要会纠正就可以,笔心弯了可以直,笔锋铺开后可以恢复聚锋,这就是用笔技巧的重点。节点就是因为你用笔而产生的。
二 纠正的方法
笔心弯,笔锋扁,有些人就习惯重新点墨,在砚台上掭笔,这样理锋把笔心弄直,把毫毛聚集成一个尖。这不是好方法,你不可能写一笔就去砚台上弄一次。正确的方法是在运笔中用技法调整,这样才可以连续书写。
2.1笔心直和弯的变化
我在第七中讲到,书写时笔心在直和弯这两种状态中交替变换。笔心怎么会由直变弯呢?客观原因是尖锋和纸面有摩擦力,运笔时这个力拖住尖锋,导致笔心弯曲。
笔心直立用尖锋书写,'九用'中称为趯锋,趯锋时笔心弯曲原因就是这一种。另一个原因是你特意给笔心压力,'九用'称为蹲锋,这是存心要笔心弯,用侧锋取分数时你就要做这个动作。压得重弯的多,取三分笔比一分笔就要多弯一些。
还记得《玉堂禁经》这句话吗?'四曰蹲锋,缓毫蹲节,轻重有准是也。'往下蹲,就产生一个节。往下压要慢,太重太快笔锋就容易开叉。
真书中最粗的笔画往往是一捺,
尖锋入纸从第一折一分笔开始,到第二折达到三分,这时候笔心最弯。
'永'字八法怕你死命往下压,想出个办法就是战行。本来是一波三折,现在变成了一波五折、六折、七折,一段一段往前写,一段一段往下压,节节加劲。
但捺笔最后从三分笔急速地要收出尖锋,那就要使用我们讲过的按锋和揭笔这两招。关键是箭头所指的这个节点,往后回一回。摇腕向后回,其实是使弯曲的笔心直一直,你能回到正锋五号位当然是最理想了。笔锋一直立就等于重新开始,写那最后的尾巴就十拿九稳。
又如挫笔,你看王羲之《二谢帖》这个'左'字,
第一横奋力一挫,好大的力量,用足三分笔。此时笔心必然很弯,手腕在右,只要手腕向左摇动,笔心就可以竖立起来。挫笔就是这样收尾的。
再次提醒各位温习一下运笔的四个方向,前后左右,不是你自己手腕的方向。笔心弯曲的方向总是和毛笔行进的方向相同,也就是弯向前,只要你摇腕向后,笔心就可以直起来。
简言之:
· 行笔方向,前和后对立,左和右对立。
· 笔心向前弯曲,摇腕向后可以使它直。
· 一次来回没直,可以两次来回。
2.2笔锋聚和铺的变化
聚锋就是有一个尖,毫毛聚集。
铺锋就是笔锋扁成油画笔那样,毫毛铺平。注意聚锋时候,笔心可能是直的,也可能是弯的,像左边这个图,聚锋,但笔心是弯的。
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把铺成扁平状的笔锋回到聚锋状态?当笔锋成为扁平形状,你光靠前后摇腕,是改变不了扁形的。这时候只要向左右方向运动,笔锋就可以回到聚锋状态。这个左右,未必是正左方、正右方,左前方、左后方、右前方、右后方都可以收拢毫毛的。
这样我们得到一个结论:当你运笔向前导致笔心弯曲,只要向后摇腕就可以使笔心直。当你运笔向前导致笔锋扁平,只要向左右方向摇腕就可以聚锋。
三 拨镫法的好处
拨镫法包括推拖捻拽四个动作,'推拖捻拽'不大好懂,如果我们把它讲的通俗一点,那恰好是前后左右四个动作。
在大圈中,'推拖捻拽'写出来就是十字势,一个十字形。
如果我们把它缩小到一个节点之中,前后可以纠正笔心弯曲,左右可以纠正笔锋扁平,那不是正好用来收笔或者转折吗。
如'永'字八法中的横和竖两笔组成的曲尺势,这个关节点上,一前一后可以把笔心收直,然后一左一右等于一竖藏锋起笔。
'永'字八法的横笔张旭规定是用尖锋写的,
没有铺锋的问题,这是给你练习用的,将来自己发挥也可以用侧锋写。
王羲之《兰亭序》的'永'字,
横笔就是铺锋写的,那一左一右就把扁锋都收为聚锋了。在转折处用拨镫法画十字,就很容易扶直笔心和聚锋。
又如'永'字中间的努,写到尾巴是一挫,
这时候笔锋又扁,笔心又弯,怎么办呢?只要先向右前方侧(注意这是线条的前后左右,不是你自己),就可以解决扁平的问题,笔毛马上聚集了。然后回上去,这一回笔心就取直了。最后再来一次右左,就顺利趯出了。我用虚线画的这四笔,就是'永'字怎样趯,其实它也是个'推拖捻拽'拨镫法。我经常说的画十字,就是这方法。这种节点非常有用,也非常有效。
扁锋不是坏事,利用它的扁横横向入纸就很锋利。上次讲到这个'暂'字,
'车'字中间一竖的收笔处,挫笔两次,这是前后动作,可以收直笔心,但扁锋收不了。没关系,飞出以后下一笔扁锋水平向右划过去,这一下起笔就很尖,很细,而且立即聚锋,然后加节点往七号位写撇。这个字还有一处,竖笔下来向左平划,同样是聚锋的动作。
传为张即之《杜甫诗》的'外'字,
一努挫下来,笔锋扁了怎么办?没关系,先向后直一直笔心,然后飞出以扁锋水平划入纸,起笔写下一个点。这样用笔是不是很巧妙?
王羲之《丧乱贴》中的'墓'字,
箭头所指处怎样写的?它明显分了两层。上面一层是横笔挫,然后向后回,我们现在知道,这个动作会把笔心直一直。然后他向右前方出来,我们看见这次不是挫,尾巴不是断笔,有个尖端,这个动作会聚一聚毫毛,然后换面向下画圆弧。
现在有些人写字太性急,忘记'笔笔断而后起',王羲之不慌不忙,节节加劲,每一节非常细致清晰。
其他如'顿'字
右旁这一横一竖的节点,处理方式和'墓'字完全一样。
现在讲讲王羲之《兰亭序》中的立人势,这是上次的思考题。王羲之怎样写立人势,我建议把《兰亭序》中的立人势都找出来比较。
这个'仰'字,
一竖收笔是简单的一挫,两面换起笔,行笔右左右,弧度很小近于直线。下来后,收尾回抢。注意一横中线左右左,一竖中线右左右,是基本格式。
你看这个字有三个竖,
中间的竖也是右左右。最后这个竖笔,收尾是拨镫法,写了个十字形。
这个竖笔用了弧线,右左右很明显,最后的挫笔是斜的,这时笔锋应该有点扁,没有其他的调锋动作,飞上去以后以扁锋横入纸。
这个竖笔收尾有两个断笔,
也就是挫了两次。第一次挫应该是右边短的,这是一根弧线,还是右左右。回上去后再次下来挫,这次是折线,左右。挫完以后飞出,这个字右旁第一笔入纸,我想也是扁锋入纸,如刀那样削入的,拖得很长,把笔锋聚起来后换面写向背势。
这个竖笔开始也是右左右,
行笔以后开始加力下蹲,所以后半段很肥。挫了以后收笔以弧线在右边转上,所以右边也形成了弧线。这可以归入顿笔收尾,只是这顿笔节点相当大。
这一个,上次请各位思考的。
这一竖还是右左右,顿笔收尾之后,还加了一个动作往下拉出,所以我们看见一个小小的尖。
这一竖写成裹,很细。
尾巴箭头所指处有一个尖,这就是出口。所以也是顿笔收,方向逆时针。总的手腕动作是右左右左,第二个右非常短,但没有这个右就转不了身。 这个竖笔收法我们很熟悉,
是用拨镫法四个动作写成的。这些节点上的动作,用笔的方法,我以前都讲过。张旭的'九用',已经足以解释和写出这些节点。
希望各位多多练习,谢谢。
(黄老师示范)
有时候我们写一横的收尾,用两个动作。比如说你这个一横写过来,现在笔心弯的。向后竖起来,然后……你看现在扁的,笔心是直了,但笔锋是扁的。然后我用这个角出去,这么一下子,就把那个笔尖聚锋了。
那实际来做一下。看,这么过来,一挫。向后收,然后用这个角写出去。上面实际上是个挫,下面用扁的锋这儿出去,那么上下之间有个缺口。这跟以前讲的揭笔不一样,揭笔是来到这儿,侧,然后平推。那么这儿是没有缺口的,没有缺口。
那刚才王羲之写的那一个两层的,他是这么过来,一挫一收,然后出来,你看这个地方尖了,上面有个缺口,两层。来到这儿,然后写下去,转下去。这个地方就是两层的。这儿是尖的,不是挫。实际上就是这一种写法。
(视频示范请观看三级课程10——读懂小圈:https://pre-www.ixigua.com/a6649142492857893380/?series_id=6649542651072741901#mid=96640267677)
本节要点:
· 行笔向前笔心弯曲,向后可扶直。
· 笔锋扁平,左右摇腕可以聚锋。
· 拨镫法包括了前后左右四个动作。
复习思考:
· 一横挫笔,写完后收笔向后,为什么向七号位抢出,而不是向四号位抢出?
· 王羲之这个"多"字箭头所指处,很明显也是分两层的。这节点上王羲之做了什么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