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出境文物(141)|五代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
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 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文物信息:通高18.3厘米,腹径14.3厘米,腹深12厘米
文物年代:五代
出土信息:1968年陕西彬县出土
馆藏地点:陕西历史博物馆
五代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通高18.3厘米,腹径14.3厘米,腹深12厘米。1968年陕西彬县出土,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此壶设计巧妙,由于注口在器物底部,注水时需将壶倒置而得名。通体施青釉。装饰技法有刻划、堆贴等,堆贴子母狮生动形象,刻花缠枝牡丹纹有浮雕感,线条流畅,为五代时耀州窑的产品。
耀州窑唐代开始烧造青瓷,五代时期受到南方浙江越窑的影响,主烧青瓷,且青瓷质量比唐代明显提高,五代时期是耀州窑青瓷的成熟期,此壶为五代耀州窑瓷器中罕见的珍品,新颖别致的器型、犀利清晰的刻划纹饰、青翠欲滴的青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犹如鬼斧神工之作,保存完整。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陕西省宾县在对一段废旧的城墙进行维修改造时,一件不太引人注目的瓷壶在古城墙下被挖出。当将这个不起眼瓷壶清洗干净后,使在场的古陶瓷专家对这件造型别致、装饰精细的古瓷壶感到十分惊讶。
从壶的外观看呈现出灰白色,釉色显得淡青而轻微的有青灰色,润泽有光。壶的提梁雕成了一只凤凰形呈半圆形,如同一只凤凰落在了带有莲花的壶盖上,可是,让传家不能理解是,有壶盖的造型却又不能打开。
壶嘴出口处是狮子的大口,狮子的牙齿清晰可见,还是子母狮形造型生动逼真。壶的腹部雕为缠枝牡丹丰满华贵,雕花极有功底颇具立体感。底座部分是精美的莲花纹饰。从制作陶瓷工艺的专业角度上看,它胎质坚固而又细腻,
从它的釉色和刻花工艺来看,是和耀州窑出土的器皿相一致,雕刻,纹样和雕刻风格都是和耀州窑瓷器一脉相承的。
据史料记载,陕西省铜川市耀县在古时候称之耀州,它的青瓷釉色光洁明亮,胎体玲珑多变,是我国古瓷艺苑中一朵绚丽的奇葩,与宋代的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享有同样的声誉。元代后期,耀州窑一跃成为西北地区的瓷业基地和最大的烧造区。明清时期,耀州的陶瓷业达到鼎盛,炉火昼夜不熄,故有“炉山不夜”之称。
对于这个精美的壶,无论它是盛水还是盛酒它总要有一个入口,壶盖又是烧死的根本无法打开,不可能将酒或水从壶嘴到入再到出来。通过反复观察和研究发现,在壶的底座有一个梅花似的小孔,这是除壶嘴外惟一能进入壶的内部通道。
通过壶的剖面图,可以看到壶里面有两个导管,以此判断出,壶实际上是一只倒流壶。倒流壶是一种可以把液体从壶底注入,并从壶嘴正常倒出的壶。是根据物理学中的“连通器液面等高”的原理做成的。这个原理是:连通器中只有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内部示意图
据史料记载,这种壶在我国的唐宋时期就已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倒流壶的制作水平越来越高,后来还可以被做成具有多个内胆的,可以从一只壶内倒出不同液体的形式。由此看来,很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先们就已经了解和会运用这个液面等高的原理了。
可是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古人又是用什么方法制作出倒流壶的呢?倒流壶在制作过程中也是要“倒”着作。需要先用陶泥拉出壶形;再将准备好的导管放进壶胎内部,然后再将成型壶口封上,进炉烧制。
如今这个被称为国宝的倒流壶,作为铜川市的荣誉象征,永远镶嵌在了这块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