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阿里和工商总局两位“神仙”别吵了 先把假货清清光吧
■潘少颖
假货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了,尤其是3·15前,现在大概各家公司都在准备开打一场“防火防盗防3·15”的战役,而屡屡冒出来的抽检结果或成上“3·15晚会”的蛛丝马迹。
每年的抽检总是“傍着”各种局、委、办的名头,浩浩荡荡地进行若干次,而那些“中头彩”的企业必然会点头哈腰地承诺,知错就改,打假决不手软。但是这次,国家工商总局遇到了“硬碰硬”。一周前,国家工商总局发布了电商平台的抽检结果,网购商品正品率不足六成,其中淘宝网正品率最低,仅为37.25%,有媒体抓住了其中的一项抽检结果,并写了标题为《网购三星正品率为零》的报道,颇夺人眼球。
原本期待着淘宝、京东的大佬站出来说“我们绝不姑息,一定杜绝假货”之类的云云,但没想到率先站出来的是一个不知名的“淘宝店小二”。他给工商总局网监司司长刘红亮写了一封信,质疑网监司吹黑哨,抽检结果与不久前的一次抽检结果出入很大、样本数量太少、抽检程序违规等。总之,这个店小二想说的就是“工商总局,你伐开心了就来打一打淘宝,打了那么多次也没看出什么成果,假货源头那边却放任自流。”一句话,打假是在打苍蝇,大老虎却没有打倒。
结果呢,工商总局不干了,马上发布了2014年《关于对阿里巴巴集团进行行政指导工作情况的白皮书》(下称《白皮书》),并指出阿里系网络交易平台存在主体准入把关不严、对商品信息审查不力、销售行为管理混乱、信用评价存有缺陷、内部工作人员管控不严等5大突出问题。
在2014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马云留下了两句“名言”,一是“说假货多的人基本在淘宝上没买过东西”;二是“你想25块钱就买一个劳力士手表这是不可能的,这是你自己太贪。”对备受诟病的淘宝售假基本上持否定的态度。在售假问题上如此牛气,马云也算是“中国第一人”。怪不得“店小二”也这么有底气,点名道姓地指责政府官员“吹黑哨”。抛开谁对谁错不说,这倒也算是一种进步。
再回到电商假货上来,不管工商总局的抽检报告是否有bug,淘宝需要打假是不争的事实。去年底,即便是阿里集团,也向外界宣扬其内部打假机制以及部分打假成果,并将推行“实人认证”,大张旗鼓地开始打假。
马云说,有了淘宝,才有了打假的可能,因为电商平台可以作为追溯和打击假货的工具。但他回避的另一点是,有了淘宝,假货比以往有了更广大的扩散空间,和更隐蔽的售假手段,对于这一点,监管不严的电商平台难辞其咎。不过且不论打假的结果如何,店小二信中有一点蛮有道理,打假还需抓源头,打假和打电商还是有区别的。
如今,假货不断从各个角落钻到电商平台上,恶性循环,生生不息。这有点像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把石头推上山,石头滚下来,再推,再滚下来,循环往复。在电商平台上的各家小店,有买家举报就打掉一家,或许也会有“杀鸡儆猴”的效果,但对平台之外假货的源头却束手无策,终究这种现象屡禁不止。
谁都知道,假货、水货泛滥,根源还是在线下。电商平台未曾诞生时,世界工厂的假货已泛滥多年。假货在电商平台销售,大都能被发现,而线下不但难以发现,更是难以追溯。
更多时候,线下的假货商业链条已经和当地的经济如枝蔓一般缠绕,这才是假货屡禁不止的根源。
当然,不管是阿里,还是工商总局,没有谁愿意假货存在,平台为了自己的声誉也不希望被抽检到假货,双方的携手会不会更有效果?电子商务企业财大气粗,大多号称自己有高超的技术手段,就像阿里巴巴本月初公布一项打假新招,用“扫一扫”辨别产品真伪,追溯产地。当然,如果有的平台为了流量、利益等,成为假货的“同谋”,那就把平台一窝端了吧。要狠就索性狠到底。
我并不否认报告本身,公众需要这样的信息;我也不否认店小二是为自己开脱,但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电商平台,重视整个产业现实,重视信任体系背后的顽疾,才是更重要的。
不过工商总局被点名的网监司在回应中最后提到,“阿里系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的企业文化氛围以及公司架构所带来的问题,致使推进监管工作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这句话内涵深远啊,我只能呵呵了。
(本文作者为IT时报编辑)
>>回复对应序号,看作者更多文章
回复序号 | 评论题目 |
6001 | 一只“猪”会让说走就走的旅行更快乐吗? |
6002 | 请尊重余佳文们的梦 |
/本文首发于微信平台。联系编辑郝俊慧:haojunhui@189.cn
IT Times featur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the only national-circulated weekly newspaper baesd in Shanghai, with more than 50 years of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