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人生,贵在有度(深度好文)

哲学阅读

中国人必备阅读宝库,涵盖人生哲学、职场智慧、教育经验、情感文学,每日奉上有思想深度的营养套餐。

来源:哲学品读(ID:wm2930)

曾国藩说:“话不说尽有余地,事不做尽有余路,情不散尽有余韵。”此语道出,做人做事,不可图一时之快。

生活中,有些人做人绝,做事更绝。为了谋求利益,孤注一掷,到头来撞得鼻青脸肿,才幡然悔悟。生活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播撒下宽容的种子,才能收获丰硕的果实。

人生唯有立足长远,才能逢山开路,遇河搭桥,诸事皆顺。

01

话,不说尽

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就是相处舒服。

语言适度,表达合理,不仅能把事情解决得很好,也能促进彼此的关系。

说话做事,切忌言过其实。

话说太满,容易打脸;话说太尽,伤及情分。

人生如棋局,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只不过,越是知晓事实,越要谨言慎行。

《待人五法》中讲:“知人不必言尽,言尽则无友;责人不必苛尽,苛尽则众远。”

有时候,你滔滔不绝的给别人建议,自己觉得是用心良苦,别人却未必会接受。

毕竟,不知他人难,莫劝他人善;不知他人艰苦,莫劝他人大度。

常言道,话到嘴边留三分。情商高的人,说话不仅会注意方式方法,更懂得适可而止。

很多事,点到为止,往往更有成效。正所谓,快马无需急鞭催,响鼓不用重锤敲。

真正能接纳你建议的人,三言两语就足以。若是好话说尽,对方仍不听取,只会陷入僵局。反而说话有度,给彼此留有余地,还能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02

事,不做尽

如果话说得太狠、事做得太绝,无异于自断脉络,将自己逼上了绝路。

苏轼年少成名,任杭州太守时,很多人都已经闻听了他的大名,纷纷前来拜会。

有一次,一个叫吴味道的书生,想运送一批货物到京城贩卖,一路上关卡众多,为了节省时间,无奈之下,愚笨的书生就冒用了苏轼的大名。

经过杭州时,守城的士兵觉得有些蹊跷,便将吴味道连同他的货物一起,押送到了苏轼那里,任他处理。苏轼一听这事,十分惊讶,想探个究竟。

次日,苏轼端坐堂上,吴味道也被押了上来。苏轼仔细打量了一番眼前的这个书生:眉清目秀,面容冷峻,颜色淡定,倒不像什么大奸大恶之人。

他身上还背了一个大包袱,包袱上贴了一张纸,上面写着“苏轼送京师苏侍郎宅”,这苏侍郎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纸上只有一句话,却没有具体的地址,守城的士兵就此判断,他一定是冒名而来的“假太守”。

苏轼不解地问:“为什么要冒用我的名号运货?这能够给你带来什么好处吗?”

吴味道卸下身上的包袱,诚惶诚恐地说道:“我家境贫寒,十年寒窗苦读,此次上京赶考,没有路费,只好带一些家乡的建阳纱,到京城里变卖,顺便赚些盘缠来用。

借您的名,只想省点通关的税钱,还可节省些时间。现在事已至此,愿听大人惩罚。”

苏轼听完之后,不光没有处罚他,还宽大为怀,赐了他上京的银两。如此一来,吴味道便一路顺畅地到达了京城。

常言道:上善若水,做人一定不能太绝。别人有难,千万不能落井下石,穷追猛打,而要施以仁慈之心,帮他一把。人生本不易,给别人留了余地,也就等于给自己留了退路。

有些人记不住恩,却总把仇恨铭记于心。山不转水转,这个世界,最有趣的事,就是冤家路窄。越是不想见的人,往往越容易碰见。

俗话说,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纵使人情凉薄,江湖路远,但冤家宜解不宜结,又何必把事做太绝。

做事有度,是给自己留有余路。

03

情,不散尽

魏晋时期,司马昭把持朝政。

竹林七贤之中,嵇康拒绝为司马家做事。

而山涛则认为自己当学以致用,遂入朝为官。

山涛在升迁时,想举荐嵇康来接替自己的职位。

但两人三观不合,秉性不同,嵇康也不愿出仕。

于是,嵇康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来拒绝举荐,并与山涛划清界限。很多人会觉得,这两人肯定从此老死不相往来。

事实上,嵇康只是觉得山涛不是自己的知己,写信也不过是申明自己的立场。两人的友情并没有散尽,仍保持着联系。

后来,嵇康被钟会陷害,临死之前,还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了山涛。

如今,有些人一味追求人脉,认为人脉越广,做事越顺。

殊不知,很多时候,自以为的人脉,往往都是相逢于陌路,相忘于江湖。《增广贤文》中讲:“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有时候,可以让你肆无忌惮的人,才是真正懂你的人。

只不过,越是如此,越要学会珍惜。即使山高路远,长久分别,也当从不忘记,时常联系。

人生聚散离合,本是常有事。

山川易越,心海难渡,若人心相近,自然情分不散,余韵犹存。

《警世通言》中说:“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

好的人生,贵在有度。

话不说尽,是一种修养;事不做尽,是一种善良;情不散尽,是一种智慧。

人生不必苛求圆满,做到问心无愧就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