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武装”手机,这场“赌局”会赢吗?
文/潘少颖
一直觉得,手机发展映射的是当下的热点技术,手机的比拼也转化成技术的PK,谁家的手机续航能力更强、谁家的手机更轻薄、谁家的手机是真正的全面屏⋯⋯不过,这一切都只是硬件方面的比拼,其实,说白了,硬件是有限的,终究只是在外观、电池、屏幕、摄像头上大做文章,但是,对于手机“大脑”的改造却是无限的,即所谓“软硬兼修”。好比人类,真正的强者就是要武装大脑,而不仅仅是“靠衣装”。
可喜的是,手机也站上了AI的风口,从苹果Siri、三星Bixby再到谷歌Google Assistant,语音助手已经成为智能手机的标配,传达着手机在AI领域的最强音。而不少手机厂商也不满足于做标配产品,要来点个性化的。苹果为iPhone8、iPhone X系列新品搭载的A11仿生处理器集成了一个每秒运算次数最高可达6000亿次的神经网络引擎;华为为Mate 10系列新品搭载的麒麟970处理器上也集成了来自寒武纪授权的NPU专用处理单元;12月5日刚刚首发的荣耀V10也用AI作为卖点,直接打出了颇有火药味的文案“我AI的快”。因此,有人称“手机AI元年来了。”
在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觉得AI很遥远,即使是如雷贯耳的AlphaGo,还是在和世界顶级棋手下棋。而如今,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的手机中也植入了AI。手机厂商在手机中加入AI的概念并卖力吆喝,说明单靠硬件带来的利润已经不足以满足需求,甚至靠硬件盈利的时代已经过去。或许未来你家的手机有多聪明,决定了你能赚多少钱。有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厂商中,苹果拿走了市场83.4%的利润,其它国内厂商真正靠硬件能够分摊到的利润越来越薄。因此,当看到AI被狂热追逐,手机厂商也开始兴奋了。AI在手机上实现的颠覆式体验,很可能把已经停滞的手机市场带到新的阶段。
AI吸引一波火力总是好的,它之所以这么重要,核心原因是这将是一个不同维度的竞争。比如说,AI智能投顾每天可以进行成百上千笔的高频股票交易,并且降低投资风险,提升盈利预期,而人类的投资知识或者分析方法与其相比,如同小孩一般,更多的信息获取和信息分析甚至决策都可以交给AI。从个人用户来说,AI带来的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智能网联汽车改变交通形态,使出行更低碳、高效、安全;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系统改变基层医技人员匮乏的现状,辅助医生改进治疗方案;服务机器人为老人和儿童提供更多帮助。
不过,现实是,资源的倾斜要么导致行业在某些方面实现长足的进展,要么在长期没有真正的产品落地之后,就只能对曾经的热火朝天“凄凄惨惨戚戚”了。和其它AI技术一样,所谓的AI手机最终的出路是落地和应用。是的,很多消费者会觉得,AI对于手机,或许仅仅是一种噱头。有业内人士认为:今年智能手机在人工智能应用领域有所建树,但实际应用与服务提升并不显著。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现在手机上的AI,还是处在一个“被动”的过程,即需要用户发送指令,手机上的AI才能发挥作用,执行的是“被动式反应”,而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是手机真正跨入AI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例如,在拍照时,手机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场景检查后,自动调出与场景相匹配的拍照模式并调节好最佳参数,甚至已经构好了图,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按下快门键,真正实现随手拍,改变现在拍完照之后还要用各种P图软件调整照片的模式。(说个题外话,真这样的话,我们的大脑会不会退化?)在网上买了电影票,进入影院后,还要打开手机调出取票码再取票。以后可能就没有这种场景了,手机可以自动定位用户位置,当定位到用户到达了电影院,并且记忆过主人曾买过这个电影院的票子,那么即使是在锁屏界面上,也可以将取票码推送给主人,同样的情况还可以用于快递、打车等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果说这些只是AI技术应用上的不足,无伤大雅,那么有的不足真的是“击中要害”了。比如指纹解锁,是AI在手机上最为普遍的应用,不过不久前,部分国产手机就被曝出指纹解锁被破解的漏洞,我的同事经过多次实验发现,仅仅贴一张膜,就可能让指纹解锁形同虚设,而且所涉及的手机品牌几乎囊括了目前所有主流的国产手机厂商,而根本原因在于厂商采用的全图像算法可能存在缺陷。如果你的手机中招了,你是不是会时刻担心自己的手机别人用一张膜就能解锁,进入支付宝、微信等毫不费力,这种恐慌或许就是手机AI的硬伤。
不管现在的手机是真AI还是伪AI,不可否认的是,手机集合AI技术都是当下一段时间内一个清晰的风向标。不过,犹如科技迭代总是需要周期,手机进入真AI时代、开辟出颠覆性的变化并且找到落地场景也需要走更长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