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
教师的责任在于时刻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使之能够长久的保持。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主动地学习,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呢?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数学教学策略。
1.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联系生活实际,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展开教学,从而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我提了这样几个问题:“我们见到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是圆形的?如果不是圆形的,而是长方形、椭圆形、三角形的,行不行?”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会是圆形的。这样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促使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对啊,为什么车轮一定要用圆形的呢?究竟圆形有什么特点?改用其他的形状会是什么情景?这时,我用多媒体播放了人坐在不同形状轮子做成的小车里的表情,课堂内一片惊叹声,学生明白了其中的奥秘。其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在教学“冰雪天地”一章后,学校组织学生去春游。我先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要求每组分别设计一份到达目的地的路线图,最后再全班交流,选择其中的最优方案。这样就让学生既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又有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求知,激发兴趣。
学数学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探索、发现、掌握知识内在规律的能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商不变规律”时,让学生看一段猴王分桃子的故事:猴王给老猴子8个桃子,让它分给4只小猴子。老猴子说:“不,太少了。”猴王又说:“给你80个桃子分给40只小猴子。”老猴子又说:“不行不行,太少了,太少了!”猴王说:“给你800个桃子分给400只小猴子。”……这时我提出问题:“每只小猴得到多少个桃子?”学生们马上拿起笔算了起来,这时学生就会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一个数商不变。紧接着我又提出问题:“如果是同时除会怎样?”大家分组讨论后说出结果,这时学生就用同时乘的方法去举例找除的规律了。我再提出问题:“如果同时除以零可以吗?为什么?”学生进一步讨论后发现,不仅除不行,乘也不行,因为零不能做除数。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商不变的规律,而且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创设竞争性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我们的数学走进生活,使我们的学生体验到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促使学生的思维开放性,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有美感,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使学生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数学兴趣。为了使数学更接近生活,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刻不容缓的教育使命。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情境,将学生引入创设情境中,促进学生比、学、赶、超,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三、注重数学语言的启发性,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教学过程中,要变学生被动地接收信息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启发学生通过看、想、做等认识活动来掌握数学。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语言作为一种表达科学思想的语言,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已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性的交流工具。语言应当被看成数学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而小学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的载体,也是数学思维的工具,为数学交流提供了科学的保障,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教师应该用一系列启发性提问、解答,不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主掌握知识。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激活知识积淀,促进自主探究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和简单地传递、复制书本知识,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识结构注意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构建当前学习内容。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了学习新知识,必须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具备先前的知识并不意味一定能学到、学好新的知识。例如在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首先让学生回想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思考能否把圆也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接着让学生分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后评价统一,补充完善各组的思维方法。整个活动过程,通过教师激活学生的知识积淀,面对新问题自然而然地利用先前经验进行真实的认识过程,亲自体验到前后经验的对比和变化历程,心灵产生深深地震动,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和收获。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适宜的环境能有效激发人们的热烈情绪,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在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和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他们的学习置于一种真实、优美、和谐的场景中,从而激发对学习的热情。首先,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原有抽象、逻辑、符号化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直观、真切,缩短时空距离,扫除学习障碍,有利于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丰富情感体验,形成积极态度
在课堂学习中,如果缺乏情感参与,就感觉不到情感魅力。品尝不到情感体验的学习,是不完整的学习,是缺乏灵魂与活力的学习。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如果数学教学使学生饱受挫折而与成功的喜悦无缘,学生也就不会喜欢,更谈不上“终身学习的愿望”了。所以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喜欢和好奇心的源泉。数学教学中每一个数学概念的学习,公式、法则、数量关系的分析,只有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学生才有可能在体验成功的愉悦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从而形成积极的态度。数学课堂中要使学生学会按自己的意愿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用数学逻辑的精确性、数学概念和结论的确定性以及推理的规则等,使他们自觉地遵循思维规律、规范思想形式,调控自己情绪、情感发生的强度,保护健康适宜的情绪状态投入数学课堂活动中。数学知识需要通过一定量的训练来掌握,数学思维品质、数学能力也需要通过一定量的训练来培养,只是教师要特别注意准确把握好训练的时机和训练形式,要讲究科学性、层次性、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