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琢百炼终成器 | 古代琉璃的造物之术
中国古代玻璃器皿|第003期
▾ 点击收听 ▾
在人类早期文明中,火与土的艺术从未停止创新。陶、青铜、玻璃是古代人类最早开始使用的三种材料。
公元前3000年左右,人类便掌握了玻璃的制作方法,从最早的护身符珠饰到日常器物,玻璃开启了以透明材料引领文明进步的史诗篇章。
本期将详细介绍古代玻璃器皿的制作工艺之成型方法,图解神秘的造物之术。
成型方法是指由原料加工成器皿的制作方法,按照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型芯法、模具法、吹制法。
型芯法,是古代玻璃器皿制作中最早出现的制作方法,出现于前1700年左右,这种制作方法贯穿了整个玻璃器皿的制造史,今天仍在使用。
首先采用黏土在金属棒上制作“型芯”,“型芯”的形状和大小将最终成为玻璃器皿内部的尺寸,将熔融状态的玻璃浆均匀涂抹在黏土型芯上,待冷却后,形成了玻璃器皿的大致形状。
再将加入着色剂的玻璃原料加热熔化,用工具蘸着熔化的玻璃浆涂抹到玻璃器皿的表面,形成装饰纹饰。
最后在表面纹饰尚未冷却时,使用工具来回拖拽,形成羽毛纹饰,并安装把手。
在玻璃器皿制作完成后,使用金属工具将器皿内部的黏土捣碎,并从瓶口倒出。
型芯法制作的玻璃瓶实物如下:
△ 玻璃瓶 / 英国大英博物馆
公元前5世纪
模具法,最早出现在前8世纪,也是早期玻璃器皿的主要制作方法,吹制法出现后逐渐消失。
首先制作陶质模具,模具分为上下两部分,将熔融状态的玻璃浆浇铸在下部模具中
再将上部模具压在下部模具上,待冷却后取出玻璃器皿,最后经过修整、打磨、抛光,形成最终的玻璃器皿。
模具法制作的玻璃碗实物如下:
△ 玻璃碗 / 法国卢浮宫
公元前2世纪
吹制法最早出现于前1世纪,由古罗马帝国的玻璃工匠发明,成为玻璃器皿制造业中最重要的制作方法,是玻璃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
吹制法发明后,大大缩短了玻璃器皿制作的时间,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吹制法分为无模自由吹制法、有模吹制法、焊接组合法。
无模自由吹制法,是通过金属管向熔融状态下的玻璃浆内部吹气,使其内部充气鼓起,
待达到一定尺寸时,用金属棒粘贴在其另一端,而金属管一侧采用专用的剪刀剪断。
由于熔融状态下的玻璃较软,为了防止其下垂变形,金属棒要不停地转动。在金属棒转动的同时,另一端采用金属工具进行修整,全过程要保持玻璃处在软化状态下。
修整完毕后,玻璃器皿逐渐冷却,此时将底部连接金属棒处的玻璃剪断,待完全冷却后,形成最终的玻璃器皿。
无模吹制法制作的玻璃瓶实物如下:
△ 玻璃瓶 /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公元4世纪
有模吹制法,首先要使用失蜡法制作出模具。预先用蜡雕刻出需要的造型,再用一定厚度的黏士涂抹在蜡的表面,下部预留小孔,然后放在炉内烧制,在炉内的高温作用下,黏土逐渐硬化,而内部的蜡熔化从下部的小孔流出,形成内部中空的陶质模具。
有模吹制法制作时,开始的步骤与自由吹制法相同,在向玻璃浆充气的过程中,将其放入模具中使其与模具充分接触。后面的方法与无模自由吹制法相同,待玻璃器皿成型后,除去外部的陶质模具。近代多采用金属模具,这样有助于大规模生产。
有模吹制法制作的玻璃碗实物如下:
△ 玻璃碗 / 法国卢浮宫
公元1世纪
焊接组合法,是分别采用无模自由吹制法或有模吹制法做出玻璃器皿的几个部分,然后在连接处局部加热至软化,再黏结到一起形成一件完整的玻璃器皿。
这件双色玻璃瓶(图1-18)制作于阿拔斯王朝(Abbasid Dynasty 750年~1258年),采用焊接组合法制作,瓶身处有一道明显的分界线,上部是深蓝色,下部为黄绿色,上下两部分采用有模吹制法分别加工完成,然后在接口处局部加热变软,再黏结后成为一体。
△ 玻璃瓶 /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阿拔斯王朝 / 公元750-1258年
▼
学 | 而 | 不 | 思 | 则 | 罔
▼
有 奖 答 题
请分辨下图五件琉璃器的制作工艺:
A型芯法 B模具法 C无模自由吹制法
D有模吹制法 E焊接组合法
并在留言区填入对应序号
比如1A2B3C4D5E
*断代为高手选答题,加分项。
我们将从答对的留言中抽取一位
送出生坑琉璃瓶一只
*古物难免瑕疵*
完整保留岁月痕迹,仅供学习交流
▼
◆
广西合浦县博物馆藏
◆
◆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
◆
西安市文物保护研究所藏
◆
◆
日本正仓院藏
◆
◆
美国康宁玻璃博物馆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