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手法】《灵枢·官针》二十九法操作视频(九刺、十二节刺、三刺、五刺)
01 输刺
输刺,是一种五脏有病时的针治方法。《灵枢·官针》“输刺者,刺诸经荥输,:藏腧也。'脏腑有病时,可取有关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荥穴和输穴,以及背俞穴,如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
《灵枢·寿夭刚柔》说:“病在阴之阴者,取阴之荥输,即取四肢荥、输穴治疗五脏病。”《素问·咳论》:“治藏者,治其俞。'也属于这种刺法的范围。由于突出了本输穴和背俞穴的作用,故称为输刺。
02 远道刺
03 经刺
04 络刺
05 分刺
06 大写刺
07 毛刺
08 巨刺
巨刺,是一种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左右交叉取穴施治的方法,《灵枢·官针》:“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素问·调经论》说:“病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由于经脉在人体大都有左右交会的腧穴,如手足三阳皆左右交会在督脉的大椎穴,足之三阴也都左右相交会在任脉的中极、关元穴,因而脉气能左右交贯,故左经有病,取右经的腧穴也能治疗;右经有病常可取左经的臉穴而有效,这种刺法称为巨刺。
《黄帝内经》中还有一种“缪刺”,与“巨刺”类似,用于邪在于络,未传入经脉,九候之脉象没有出现病脉的病症。其法在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交叉取穴上是相同的,在适应证和方法上有区别,《秦问·调经论》说:“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
《素问·缪刺法》详论此法,并说明二者的区别:“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日缪刺。”《素问·调经论》王冰注“巨刺者,刺经脉,左痛刺右,右痛刺左”和“缪刺者,刺络脉,左痛刺右,右痛刺左”。
09 焠刺
焠刺将针烧红后刺入体表的一种方法,《灵枢官针》:“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用于治疗寒痹、瘰疬、阴疽等病症。《素问·调经论》称“焠刺”;唐代王冰注“焠针,火针也',“焠'字原是火入水,焠刺当是指烧针后再刺。
燔也是火烧的意思,《针灸大成》卷四:“火针,一名燔针。'但《类经》张介宾注:“燔针者,盖纳针之后,以火燔之使暖也;此言焠针者用火先赤其针而后刺之,不但暖也,寒毒固结,非此不可,'其意指燔针是进针之后用火烧针使暖,有似后世所称的温针,悴针即火针。
01 偶刺
02 报刺
03 恢刺
04 齐刺
05 扬刺
06 直针刺
07 输刺
输刺,《灵枢·官针》“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也”这种刺法是垂直刺入较深处候气,得气后慢慢捋针退出,乃从阴引阳,疏泄热邪的一种手法,故称输刺。
08 短刺
09 浮刺
10 阴刺
阴刺,《灵枢·官针》“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阴刺是左右两侧穴位同用的刺法。如下肢寒厥,可同刺左右两侧的足少阴太溪穴,以治阴寒。左右两侧同名穴位相配同刺,近代临床应用较为普遍。
11 傍针刺
12 赞刺
01 半刺
02 豹文刺
03 关刺
04 合谷刺
05 输刺
01 青龙摆尾
02 白虎摇头
03 苍龟探穴
04 赤凤迎源
赤凤迎源《金针赋》:“赤凤迎源,展翅之仪,入针至地,提针至天,候针自摇,复进其原,上下左右,四周飞旋。'该法仿鸟展翅飞旋动作,操作时先捋针刺入深层,得气后再上提至浅层,然后再进针深层,进针时用提插捻转法,结合捻一放的飞法,以加强针感,使经气得通,针感扩散,古人定名为赤凤迎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