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太极的入门砖---劲形合一

大家都知道:“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这句话,这不是少林功夫的说法吗?于太极何干?

请大家注意,中华武术虽然门派林立,分支庞杂,但其理自古如一,无论哪派都讲两个字:“气”与“形”,这个“气”字是内里的东西,气充盈则有劲,所以大家都要练气;“形”者外形,不同的门派对他的追求却有不同的侧重,总的可分“刚”与“柔”两大类,即将身体练得“硬如铁”或将身体练得“柔无骨”,无论刚也好,柔也好,都是要练“形”的,这个“形”就是我们练的拳架。

传统武术无论哪门哪派,都强调“气”与“形”的统一,这也正是中华武术的独特及优秀之处。传统武术对这个问题的归纳就四个字:“劲形合一”。

太极拳在武术中并非异类,其基本理法依据同其他门派同出一源,并无本质区别,同样强调这一点,而且从练拳第一天起就开始了,何以见得呢?请看我们每天练的拳架,从外表看,每一个拳势都是一种“形”,对“形”的要求,如步法,两脚怎么摆,多少距离,角度等;身法,姿势是直是斜,是俯是仰;手法,是拳,是掌,是挤是按等等。

从内讲,则是对意,气,劲的要求,要心宁静,最重要“意气君来骨肉臣”,也就是意领劲,劲领“形”;而如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坐腰松胯,中正安适,步随身换,虚实分明等等,全是对练拳内与外的要求,这样做是为“内养真气”,外练形(筋骨皮),其中心目的,则是追求内与外的和谐统一,这正是“劲形合一”的含义。

劲者内劲,形者外形,劲在内,形于外,这是一对阴阳关系,有劲无形,则劲无所止,没有落点,终无外用;有形无劲,则内里空虚,形不坚实,是一花架子,因此,劲与形不可偏废,两者合一而用,是为“劲形合一”。

我们知道,行拳的本质就是一蓄一发,一阴一阳的不断转化过程,练拳的目的就是要使这个过程尽量快捷顺利,同时使收与发,阴与阳之能量最大化。我们将这一过程形象化,具体化,避开抽象思维。

先看发劲,发劲的目的是要将体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运送到落点发放出去,而发出的能量形式主要是动能,动能是以机械运动的形式存在的,而身体的运动形态(即拳势)正是这种机械运动形式,显然,是拳势承载了这种能量。

识别二维码走进武术藏经阁 总有您需要的!

拳势是一种人体运动的形态,因此我们先从动力学角度来看一下人体结构。

人体是一个能运动的物体,而支撑人体运动的就是骨节,武术中“中节,根节,梢节”的节,就是指骨节,而“筋”则将这些骨节串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支架,这个支架是如此的灵活,他可以支承全身的重力,可以在运动时保持平衡,可以变形,可高可低,可左移右移,可跑可跳可停,他们的配合是如此完美,人类迄今还做不出能与之媲美的机器,当然,这些运动都服从于大脑的指令。

现在,我们将皮肉内脏全都忽略,仅看这副骨架和这条筋。

每个骨节之间可做相对运动,可曲,直,旋转,整个人体才得以运动,而令这些骨节运动时不至于散架,则是筋的作用,筋将这些骨节整合在了一起。

筋可伸可缩,筋松活,则骨节就便于运动,就“活”,筋拉紧,则骨节间就被收紧,运动就受阻,若人死,则筋极度收缩,全部骨节就被“绑定”,就“僵”了。因此,筋与骨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体,为人体运动提供了一个灵活又不失坚固的支架。

筋骨的变形运动能力几乎决定了拳架的质量,亦即形的质量,所以,为求运动活泼,各门武功都要“伸筋拔骨”,为的是使筋伸缩量增加,骨节运动自如。少林用外拔法,而太极用内松法,两者结合应是好法。

回过头来再看发劲,为使体能最有效的转化为动能,就要使整副骨架以最合适的运动形态适应这种转化,换句话说,就是要使骨架最大限度的传递和承载动能,这种运动形态便是“形”,便是拳势。

那什么才是“最合适”的形呢?

有两个要素:一是方向性;二是稳固性。

大家都知发劲要专主一方,当我们想向一定方向发落时,劲就随心意向一方聚集,此时身体必须转向此一方,整副骨架都会变化,因关节的转动只在一个相对范围内是活动最灵的,所以每个骨节都要协调配合,调整到最灵活,最利于向此方向运动的位置。同时各相邻骨节还要有合适的角度,以便力的正向传递,使传递损失最小。

方向调好了,还要使整副骨架的姿态处于一个稳固的姿态,使其在静态和运动态都有最好的稳定性,当其承接反作用力时不至于摇晃,倾倒,而要使来力节节正向传递到脚底,使侧向力减至最小,就像三脚形支架或拱形支架的正向受力方式,而应避免承受侧向力。

只有达到这两个要素,才是最合适的“形”,武术中称为“形整”。

若有一点不对,都会互相牵扯,使运动不顺,或不稳固,结果,劲就发放不利,达不到效果,这时候就称“形散”。

这种骨架的调节,俗称“对骨节”,也有称“找劲”的,骨节对得好,才能达到‘节节’贯串的状态,才能将劲以最小的传递损失,最精确的方向,以及最快的速度发放出去,同时还能承接反作用力。

由此可以想见,并不是任何“形”都能得到最佳的发放效果,即是说,有些拳势并不能得到好的发劲效果,想得到最佳的发劲,是需要内劲与拳势拳形完美配合的,想要发一种(或一类)劲,就必需配以适合这种劲能够最佳发放的形(拳势),反过来,某一种(或一类)形,只能适合于某一种(或一类)劲的发放。

这种配合是需要精心去找的,这种完美配合的结果便能得到“整劲”!这就是“劲形合一”的状态。

这种劲与形的配合是有规律可循的,传统的练法就是“找劲”,“对骨节”,其具体配合或搭配的原则,就是“形”要“整”,要为劲的运行提供一条无牵扯阻滞的“滑利”通道,凡有阻滞,便是“不整”,便是“形散”,就会形到劲不能到,或劲欲往而形牵扯不利,劲就不能“整”,就得不到“整劲”,没有“整劲”的拳架就是花架子。

“整劲”必须以“形整”为基础,否则劲就不会“整”,就不可能“周身一家”。这些规律,前人早有归纳总结,可参阅《易筋经》和《九要论》有关内容。因此,检验拳形(拳势)质量的标准就是看其能否得到“整劲”,若不能,则该拳势没做对,或该拳势根本就设计错了!

再拿套路中任何一势来看一看,哪一势不是要求意,气,劲与步,身,手的配合运动,其目的不就是要求内外统一,达到“劲形合一”的状态,从而得到“整劲”吗?

太极套路的每一势,定然是前辈精心挑选的,他们包涵了最重要的劲形搭配方式,这些拳势用于全面开发人体体能随“意念”蓄集,并进行路径,方向,大小可控的运行和发放的能力,而其包涵的攻防意义倒在其次了。

“意念”指明了方向,大小,而形体必须立刻转向那个方向,并由形体提供一个“滑利”的路径通道,同时,还要提供一个落点,就是全身之劲聚集之点,这样,内劲才能够发于外,并在落点产生杀伤力。

太极拳势,类似于心意拳24把的功用,只是太极练时可只运不发,让内劲在体内流转不息,若将其练得烂熟,以至不假思索,就到了“招熟”境界,再练到一定程度,就自然会找到“劲形合一”的窍要,那时,套路拳势之外的随意一动,不经意间都会符合“劲形合一”的要求,有限的拳势就能自然演化出无穷的变化,一出手都是“劲形合一”的好招,这才有真的“无招胜有招”。

这时的拳势才算真的练到手,与此同时,也可以不必拘泥于拳势了,因为他已完成了历史使命。

你在行拳时可能不经意做出套路拳势之外的“奇怪”动作,但只要是符合“劲形合一”的要求,那仍是真太极,要知道套路是手段而非目的。

当我们练拳时,时时担心忘了套路动作,关心动作的正确性,此时,是“拳领着我打”,反之,当我们充分理解了套路的“良苦用心”,时刻瞄准我们的目标:“劲形合一”,就很容易找到正确的动作,增强自信。

如果我们依据“劲形合一”的法则去练,就能日胜一日的熟练套路,掌握套路,进而驾驭套路,此时才能真正享受“行云流水”的乐趣,此时就变成了“我领着拳打”。

在此应该注意,你的动作不可能与师傅的一模一样,因为每个人的身体骨架是有差别的,有人走路内八,有人却外八,这两个人的弓步,马步绝不能一样,否则总有一个站不稳,因此,所谓“形似”是个原则架构,而不应追求所有细节的一模一样,每个人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形,符合“形整”的原则,就是正确的。

也正因为每个人的个体差异,才会有同一个师傅教的同一套拳,却会有每个徒弟自己的风格特性,也才会演化出陈,扬,孙,吴的差异,他们都练错了吗?恰恰相反,他们都把师傅的太极吸收消化成自己的太极了。所以才会有“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的说法,这个“神”就是“劲形合一”的原则不能变。

我们可以看到,有人打太极,从外形上看,并没有什么不对,可就是没有太极的“气势”,这个气势从何而来呢?

“拳”者,必有“吞吐撒放”的气势,他是精神与外形相结合的产物,是内劲外发的产物,没有“劲形合一”,何来拳相,无拳何来气势!那种软绵绵的太极,充其量只能说是太极气功,是借太极之形,行气功之事,却不能称其为拳也!

到有一天,我竟然会不经意做出套路之外的动作,甚至忘了套路动作,顺序,方向,却照样可以自然而然,行云流水,这是怎么回事?是倒退了吗?不!恰恰相反,这是因为我把师傅的拳已变成了我的拳,我把他消化吸收,成为我身体的“本能”了!就像我要走路,两条腿就去了,根本无需经大脑想先出哪条腿的问题,到了此一境界,才算是“功夫上身了”。

但是,太极功夫却还没完,这只是知己的功夫,“懂自己的劲”了,太极还要你去“懂别人的劲”,这时去和别人推手,或直接去散打,一定会突飞猛进,此是后话不提。

因此,外形的“整”,是太极进阶基础的基础,形不能整,则不能由内达外,养身无过,但终不能用之于“搏”,太极则终不成其为“拳”。

因为只有“形整”的拳势才具备发出整劲的条件,才能产生坚刚之形,才具备强大的杀伤力。

因此,我们练拳应该牢记“劲形合一”这一原则,不能忽视外形的训练,每一势必须找到正确的劲形配合,那些“虚领顶劲,沉肩坠肘,松腰坐胯,步随身换,虚实分明”等等,无不以此为目的。始终不忘“劲形合一”之道,才能练好“拳”,而不仅是练“气”,须知你不打拳,光打坐也是可以练气的,但这是气功,不是武功。

当今太极之不善“搏”者,定然与不重“形整”有关,认为有气便是拳,殊不知,气无外发终无外用,形不整何以摧人?。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将“劲形合一”作为检验拳势的标准,反而更加便利,目标明确,对于自学者更是如此。掌握了“劲形合一”这把标尺,就拿到了真太极的敲门砖,每日自省,必然日练一时,功长一寸,直到有一天,“劲形合一”,“不假思索”,你的一只脚已然踏进太极圣殿的大门!啊啊!恭喜恭喜!(本文完)

(0)

相关推荐

  • 劲在内,形于外 | 太极拳的“劲形合一”

    自己为自己打一套拳 你的生命将与众不同 传统武术无论哪门哪派,都强调"气"与"形"的统一,这也正是中华武术的独特及优秀之处.传统武术对这个问题的归纳就四个字:& ...

  • 太极拳练功札记35(无论小手臂是上抬还是下拉脊骨与后背肌筋的运动始终是反向的即后背诸肌筋向下拉抻脊骨节节向上贯串)

    (无论小手臂是上抬还是下拉脊骨与后背肌筋的运动始终是反向的即后背诸肌筋向下拉抻脊骨节节向上贯串) https://m.toutiao.com/is/JVfoqTD/ 结庐在人间,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 ...

  • 今天聊聊这个话题,“拳名太极”,有时间看一看

    一缕解忧香,缭绕抚清风.放得下时,大道渐宽.看得开时,微笑转身.有人喜极而泣,醉倒东风.有人心存感恩,灵山扫塔.天分再高,高不过天.根器再厚,厚不过地.武学千年,胜负几何,谁人出头,都是过眼云烟.从拳 ...

  • 太极功夫必须“三步走”: ​得劲、懂劲、运劲

    太极拳,被称为神拳,是养生拳.更是功夫拳.是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孕育的精华,是适合中国人自己的最高明的锻炼方式,不论男女老幼,不管文盲高知,不分权贵平民,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修炼真正的太极拳!能养生的拳一 ...

  • 劲形合一 ,太极拳才有杀伤力

    传统武术无论哪门哪派,都强调"气"与"形"的统一,这也正是中华武术的独特及优秀之处.传统武术对这个问题的归纳就四个字:"劲形合一".人体是一 ...

  • “劲形合一”的窍门

    气与形 传统武术都强调"气"与"形"的统一,这也正是中华武术的独特及优秀之处. "气"与"形" 这个"气&qu ...

  • 太极拳“劲形合一”的窍门

    气与形 传统武术都强调"气"与"形"的统一,这也正是中华武术的独特及优秀之处. "气"与"形" 这个"气&qu ...

  • 太极拳“劲形合一”的秘诀 | 方向性与稳固性

    自己为自己打一套拳 你的生命将与众不同 20 斜 行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74式)招式动图 传统武术无论哪门哪派,都强调"气"与"形"的统一,这也正是中华武术的 ...

  • “劲形合一” | 太极拳独特及优秀之处

    自己为自己打一套拳 你的生命将与众不同 劲形合一 太极拳独特及优秀之处 传统太极拳无论哪门哪派,都强调"气"与"形"的统一,这也正是太极拳的独特及优秀之处.传统 ...

  • 势势不离'对称劲'才是真太极

    怎样理解"对称劲"?正如一个充气的球体,从相对静止的球心向球体表面任何一点均衡的形成了膨胀力,通过球心的任何一个直径的两端都是对称的力.这诸多的膨胀力,凝聚在中间的虚无的球心,这就 ...

  • 太极入门法(真太极)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太极拳经典拳论及论文推荐太极拳论说腰为主宰,主宰是要有主动性:有控制能力的.不能是被动的作为支点或轴,这点很多拳友不很明白. 所以我不太主张用放松这 ...

  • 马长勋:真太极不用胳膊劲

    李亦畲先生曾总结太极拳三步境界:第一步,在水里练,脚蹬着地:第二步,脚离开地,在水中间了,按游泳说会踩水了:到了高层,到水皮上来了,这就是轻灵.脚底下有漂浮感,真正有根儿了.脚底下是漂浮着,就像脚和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