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个《男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的权威解读来了

骨质疏松症是女性的“专利”?

当然不是!男性也有不少!

而且骨质疏松症的诊疗还有男女差异!

2020年10月,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颁布了我国首个《男性骨质疏松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发布,引起内分泌代谢科和医学界同仁的广泛关注。近日,在北京协和糖尿病与内分泌转化医学论坛暨代谢性骨病高级研修班(2020年)上,来自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的李梅教授进行了《指南》解读。

男性骨质疏松症的关注度亟待提升!

既往,骨质疏松症常常被认为是“女性病”,因为男性在青春期,其峰值骨量、骨皮质厚度和骨骼周径都高于女性。但值得注意的是,男性体积骨密度、皮质骨厚度及骨骼刚度随年龄增长,会出现明显下降。

根据最新的人口调查数据,可以估算我国男性骨质疏松患者约1400万,而骨量减少的男性患者高达1.1亿。其中,我国50岁以上人群的男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6%,这发病率似乎比女性低(图1),然而50岁以上男性骨量减少的发生率为46.9%,与女性接近。

图1 50岁以上男性与女性骨质疏松症及骨量情况

但目前,我国骨质疏松症知晓率、检测率并不乐观,尤其在男性群体。据调查,男性20岁以上人群对骨质疏松症的知晓率只有10.5%,需要防范骨质疏松症的关键人群(50岁以上人群)接受骨密度测量的比例只有3.2%;而确诊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率只有7%。

图2 男性骨质疏松症诊知晓率和诊断率极低

一旦患有骨质疏松症,患者极易发生骨折,一项国内研究显示,在骨质疏松症骨折中,男性占30%~40%,其中50岁以上男性骨质疏松症骨折高达13%~30%。

在骨质疏松性骨折中,又以髋部骨折最为危险。调查显示,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髋部骨折所致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且男性各部位的骨质疏松症骨折都会明显增加患者死亡率。

面对这样的现状,该怎么办?让我们一起跟随李梅教授,通过以下5步,掌握男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治方法!

5步走,悉知男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方法

 男性骨骼主要受5大方面的因素精密调控(图3)

图3 性别、年龄、遗传、肌力等因素影响

 男性骨质疏松症风险评估工具与女性相似

骨质疏松症风险评估:主要采用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骨质疏松风险一分钟测试题,脆性骨折风险评估则采用骨折风险预测工具(FRAX)。

表1 IOF和FRAX的区别

骨量评估:主要是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是目前诊断男性骨质疏松症的重要依据,用于预测骨折风险和评估抗骨质疏松症药物疗效。但《指南》中补充了新的评估方式,包括X线平片、骨超声、定量CT、外周定量CT和骨小梁分数等。

图4 骨质疏松症骨量评估方法

 诊断男性骨质疏松症应重视继发因素和鉴别

诊断依据主要参考脆性骨折和骨密度判定,目前诊断标准是沿用女性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但指南特别强调,如果Z值≤-2.0,判读为“低于同年龄段预期范围”或低骨量者,则应重视鉴别诊断,寻求病因。

图5 基于骨密度测量结果的诊断标准

男性骨质疏松与女性不同,其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是青年、中年及老龄化相关性骨质疏松症,约占30%~35%,而65%~70%的男性患者为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表2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常见疾病

 排查继发性骨质疏松风险

除一般检查外,应重视多种内分泌激素对男性骨骼代谢的影响,包括垂体性腺轴、垂体肾上腺轴、甲状腺轴的功能、骨转换指标检测等,必要时完善骨扫描、骨活检,结合具体情况完善肿瘤相关检查,如多发性骨髓瘤、前列腺癌等。

图6 相关检查内容

 治疗选择也应针对病因

基础治疗:主要包括生活方式的调控和一般药物治疗(钙及维生素D),《指南》建议,对骨折高风险男性的25羟维生素D浓度应调整到30ng/ml以上。

图7 基础治疗

病因治疗:由于男性骨质疏松症主要以继发性为主,因此,病因治疗尤其重要。

哪些患者应该给予强有力的治疗药物呢?

图8 需联合强有效的抗骨质疏松药

尽管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双膦酸盐、地舒单抗、特立帕肽用于治疗男性骨质疏松症,但在我国,国家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用于男性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只有阿仑膦酸钠和唑来膦酸。

这些药都是通过调控骨转换过程来治疗男性骨松,但仅有较少的临床研究证实上述药物对男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效果:

  • 循证医学证据证实,双膦酸盐能增加男性骨密度;

  • 目前唯一一项以男性为研究对象的、以骨折为终点的研究显示,唑来膦酸能增加男性患者骨密度,降低椎体骨折风险;

  • 其他一些研究证实,特立帕肽也能增加男性患者骨密度,但对男性骨折的影响尚有待深入研究。

另外,女性患者有激素替代治疗,那是否雄激素可以用于男性呢?

研究显示,性腺功能减退容易导致骨质疏松症及骨折风险的增高,但是没有证据表明雄激素可以预防骨折,因此只推荐雄激素用于治疗性腺功能减低或雄激素水平减少的男性,而老年男性(尤其75岁以上男性),尽管性腺功能减低,在临床使用雄激素替代治疗时,仍要充分评估其获益与风险。

目前,临床治疗男性骨质疏松症的药物相对匮乏,有关药物治疗研究纳入的男性患者样本量也相对较少。因此,李梅教授呼吁,在未来能多开展男性骨质疏松相关临床研究。

总结

1.男性骨质疏松症是患病率较高的慢性疾病,而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亟待提高;
2.男性骨质疏松骨折引发的死亡率高于女性,提高男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与治疗水平刻不容缓;
3.双膦酸盐、地舒单抗和特立帕肽等药物是男性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治疗药物,疾病的治疗研究亟待深入,治疗新药亟待研发。
专家简介

李梅教授

医学博士、博士导师

  •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 现任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

  • 兼任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 北京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罕见病分会理事

  •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病学分会罕见病学组委员

  • 任《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基础医学与临床杂志》《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编委

  • 作为负责人,主持国自然项目五项,北京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项

  • 任《中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释义》《罕见病诊疗指南(2019版)》专著编委

  •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著100余篇,其中SCI论著40余篇

  • 2019年作为主要参加者获得华夏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来源: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