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外企万万不能进?

改革开放初期,有实力的外企最早进入中国,因此长久以来,我们对外企的印象就是宝洁、可口可乐、飞利浦、西门子、微软这一类世界五百强外企。即便是在现在,一提到外企,在许多人眼里仍然世界五百强一类的跨国外企,外企就是高端大气档次+高薪的代表。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以及中国自身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非500强外企都来到了中国,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只要是有实体产品外企,不管它们之前想不想,都必须考虑来,否则就会在市场竞争中落入下风。即便是在现在,仍然持续不断有新的外企在中国设立办事处,或冲着中国庞大的市场而来,或为了中国的产业链而来。从我每年收到的猎头电话来看,新的外企在中国设立采购中心的需求源源不断,譬如美国的硅谷源源不断有新的创业公司发明新的产品,只要他们初具规模,就需要在中国设立采购中心。

就像我上一篇文章说的,很多外企在中国籍籍无名,超出了大部分人的认知,它们有些是某些行业的隐形冠军,有些是在因为品牌在中国没有什么知名度。因此,我们很难主动找到他们,大部分时候只能被他们通过猎头找到。

哪些行业打死都要把英语学好才行?

一般来说,就算是非500强外企,只要它在中国设立公司,说明它的实力还是不错的,好歹也算得上是“跨国企业”,没有一定实力的公司是无力承担如此巨大的沟通成本和异国运营成本的,它们的实力至少强过本国从来没有迈出过国门的同行。

但一般情况下总有例外,随着越来越越多的外企进入中国,很多所谓的“外企”,实际是毫无实力的,在本国也是毫无知名度,并不会符合以前我们对外企的美好印象。

我们对外企的美好印象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薪水高

2、流程规范

3、人性化管理

但我们必须要弄清楚这三方面存在的原因,而并不是因为其带一个“外”字,就默认它具备这美好的三方面。

薪水高,来源于其在全球的垄断地位和品牌影响力获取的超额利润,跨国大外企大多都具备这些特征,如宝洁、可口可乐在于其品牌影响力,3M公司在技术和品牌影响力上都独步天下,钱赚得多,自然能给高薪。

流程规范,首先是其历史悠久,任何一家初创企业都不可能有完善的流程,因为它们踩过的坑还不够多,只有经过几十年的不断踩坑、填坑才会把流程完善。中国改革开放才四十年,绝大多数企业都太年轻,相比欧美跨国企业经历过上百年的历史完善流程,还是小巫见大巫。其实是跨国连锁经营,在全球各地有大量的分公司,为了保证每家分公司一致性,必须得有全球统一标准,因此标准化和流程化一定会做做得很好。所有的跨国大外企都符合这些特征。

人性化管理,是因为跨国大外企招的都是高学历高素质人才,这部分人群本身自律性很强,并不需要处处设防,反而给他们更大的自由和发挥空间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但如果一旦公司的招人要求低了,有部分员工不自律,那公司不得不采取严厉的措施来规范,以免部分员工败坏整个公司的风气。比如,如果大家都自觉上班,打不打卡其实都无所谓,于是整个公司都不用打卡,而有些公司存在部分低素质员工,如果不打卡他们就会偷懒,这样造成原本自觉的员工心理失衡,于是也开始偷懒,最后逼得公司不得不出台严厉的打卡制度。

因此一个良好的外企必须有以下特点:

1、处于垄断地位或者品牌影响力强

2、历史悠久

3、集团化运作

如果符合第三点,其实第一、第二点都同时会具备,一个外企能够集团化运作,势必经历很多年从小到大成长,到一定规模后形成马太效应,获取了垄断地位或者品牌影响力。

一个屌丝外企如果没有以上这些特征,那只能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外企,不会给你带来任何你对外企的美好想象。

举几个例子:

连接器和线束毫无技术含量,无法处于垄断地位,赚不到钱,公司历史太短。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赚不到钱,基本是和富士康抢饭吃,公司规模太小,历史短。

电子元器件厂,和富士康的供应商抢饭吃,没技术含量,赚不到钱。公司规模太小,历史太短。

初级工业零部件,没有技术含量,无法垄断,赚点辛苦钱,公司规模太小,估计只有中国这一家公司,历史太短。

公司小或者历史太短都不是绝对硬伤,最重要的是公司处于垄断地能赚钱或者是独角兽公司能融到资就好,看在钱的份上都可以接受其他的不足。很多小众行业的隐形冠军公司,规模也不是很大,但是特别赚钱,比如昨天我说的Chamberlain,全球最大的开门机制造商,给普通工程师都可以开出30W+的年薪。

单独说说电梯行业的外企,这个行业外企品牌众多,有德国的蒂森克(已经卖掉电梯业务了),美国的奥的斯,芬兰的通力、瑞士的迅达,但是这个行业的外企也毫无外企特色,不但薪资低,企业文化上也和民营企业差不多,甚至有些像国企。这是由行业特性决定的,电梯这个东西并不是一个市场化的产品,这种大型的to B产品完全讲究“关系”,主要的精力都在销售上,产品本身的竞争力并不是那么重要。我去过蒂森的工厂见过他们的电梯生产线,看似非常高科技,都是由大型机器人自动焊接、组装,实际上这个产品本身的组织并不复杂,像组装家具一样,只要按流程把紧固件安上去即可,最复杂的环节并不在电梯本身,而是在电梯安装上,每个项目安装环境千变万化,质量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在于安装水平,对安装师傅的依赖程度很高。在外资电梯公司内部,甚至都不需要懂英文,完全是按照民营企业或者国企的那一套在走,因为总部只需要输出品牌和图纸即可,运营、安装、销售都是很本土化的东西,中国人都可以搞定。

其实最次的是老外个人在中国开的公司,一个老外来中国做生意,开的公司也可以叫外企,这种个人的开的公司就别指望什么高薪、高福利、流程规范、人性化管理了,只会和所有的个人开的创业公司一样小气、朝令夕改,管理混乱。比这种公司更差的是美籍华人在中国开的公司,叫外企也没毛病,但是华人毕竟没有语言文化障碍,也不怕被欺负,对自己人从来不手软,压榨自己人比老外更狠。

因此,我们对外企一定要擦亮眼睛,要分得清楚外企和跨国企业集团的区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