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意识》书摘及感悟
今日感冒发烧,放上之前写的一篇读书感悟,供大家参考。
艾森·拉塞尔 保罗·弗里嘉
一 感悟
1.对问题不存侥幸心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事实为基础,可观地评价自己
2.利用前人经验,不做重复工作,工作中的很多事只要知道结果,有前人经验就可以做出行动了。但这样也带来了缺点:只知结果、不问过程,所以,在工作中同时要注意过程管理,这是件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其实说白了是要缩短获取认知和行为的时间。个人管理和精进也同样适用,创新是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获取的
3.成功访谈要点:
准备:大纲,问题不超过3个
过程:倾听、勿引导、多复述
方式:两人对话式,创造让对方放松的环境(在对方熟悉的地方)
结局:有没有什么我忘了?(哥伦波策略:让对方在结束的放松状态时最后一问,发掘更多素材)
4.没想法=没思考=不重视=不重要=被忽略 拒绝自己没想法,拒绝别人没想法
◆ 结构
>> “发现问题,彻底解决,迅速推进”
◆ 研究策略和工具
>> 不要接受“我没有想法”这种回答。一个人只要略加探索,总会拿出主意
>> 同时还要记住,不接受别人说“我没有想法”,意味着自己也不能说“我没有想法”
◆ 访谈
>> 在访谈中,麦肯锡强调要有准备、讲究礼节。
有备而来:写一份访谈提纲。访谈提纲,就是记下你想提的问题,要按照你预定的顺序。之所以需要访谈提纲,原因有二。首先,将想法付诸笔头,迫使你对它们进行梳理;其次,有助于被访对象把握你将在访谈中涉及的话题,并做相应准备。
访谈提纲应简明扼要。尽量压缩成三四个最重要的问题。你的目标,应是让被访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回答完这些问题,再多就多余了。另外,结束时别忘了麦肯锡人爱问的那个问题:“有没有什么我忘问了?”这句话时不时会挖出宝贵的信息。
访谈中要注意倾听和引导。访谈要严谨、敏感。要积极倾听,用点头、感叹词、麦肯锡式的“咕噜”(“啊哈,啊哈”)
来表达对被访者的认同,这一点非常重要,但也不要忽视沉默的价值。要积极使用肢体语言。不要让被访者脱离主题,甚至离题太远,要礼貌而果断地让他们回到正题。
访谈成功的七个秘诀。麦肯锡咨询顾问有许多有效的访谈策略:
让被访者的上司安排会面
两人一组进行访谈
倾听,不要引导
复述,复述,还是复述
善用旁敲侧击法
切勿问得太多
采用“哥伦波策略”
除了最后一条需要解释,这些策略大多显而易见。哥伦波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电视剧中的神探,由彼得·福克(Peter Falk)扮演。在结束了对嫌犯的讯问后,他常常会在门边逗留一下,然后又提出一个问题——往往击中要害。这种战术屡试不爽,原因在于:嫌疑犯往往在这时放松警惕,吐露出事实真相。如果觉得某个被访者对你有所隐瞒,不妨试试这种方法。谁知道,也许就这样搞定了呢!
尊重被访者的感受。有些人在访谈时会有压力,觉得不自在。作为访谈人员,你有责任顾及被访者的顾虑。要与被访者建立融洽的关系,才能从他们那里得到需要的信息。不要把被访者榨干,让他们事后感到懊悔不已。相反,应该花些时间解释他们所提供的信息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以及你们谈话的主要目的,还应提供一些有益的信息作为交换。相对被访者,访谈者往往处于有利的位置,你应机智地利用这种优势。
棘手的访谈。无论准备得多么充分,表现得多么周到,你总会碰到“不好对付”的被访者。这种人可能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但就是绝不配合。如果被访者态度强硬,你也得强硬,只是,但愿你不要压不住对方。
这种人就像“暗藏包袱”一般,他们有意扣留关键信息;一个“包袱”就是前进道路上的一块绊脚石,因此,最简便的方法,是转向其他的信息源。当然,如果你有适当的“重型装备”,就干脆铲除它们。
然而,最棘手的被访者,却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工作受到切实威胁的那些人。他们可能因此被解雇,而你又对此心知肚明。遗憾的是,这种情况下,没有什么捷径;你只得维护公司的整体利益。
一定要写感谢信。写信表示感谢,不仅是一种礼节,也是工作的需要。它可能真的会帮助你建立起一种关系,在未来给你回报。设想一下,如果出乎意料地收到一封感谢信,你的心情会是多么愉快。许多人需要抵制诱惑,才能做到不理睬这种礼节,因为,如今我们的步履是如此匆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新世界,在拥有有线和无线网络的今天,尤其如此。花点时间闻闻玫瑰的芳香,别忘了感谢送花人。
>> 访谈要系统
注意倾听
要敏感
◆ 知识管理
>> 关于知识管理,麦肯锡的核心原则是:不要做重复劳动(Don’t reinvent the wheel)。
利用前辈经验,不要做重复劳动(第二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