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利水散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60例】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笔者自2006年2月~2006年12月用升降利水散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60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100例均为中医中风专科门诊患者,参照1995年公布的脑血管疾病分类标准确诊,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50~75岁,平均59.8岁;病程2~13年,平均5.8年。对照组40例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50~75岁,平均60.1岁;病程0.5~10年,平均5.7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给予升降利水散,药物组成:猪苓、茯苓、白术各10g,泽泻、泽兰各15g,肉桂、大黄、水蛭粉(冲)各3g,僵蚕、蝉蜕各6g,姜黄1g,车前子5g。每日1剂,水煎取汁,早晚空腹分服,治疗7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2.2 对照组:使用川芎嗪(鲁南制药服份有限公司生产)120mg,加入盐酸培他啶(济南永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7天,然后口服全天麻胶囊(贵州神奇制药第二有限公司生产)1.2g,每日3次,共7天。�
用药期间避免过度劳累及精神刺激,按时作息。�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临床治愈:单独症状或证候完全消失,短期内不再发作,椎―基底动脉流速正常,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单独症状或证候很少发作,椎―基底动脉流速显著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单独症状或证候均有好转,椎―基底动脉流速改善,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单独症状或证候无明显变化,椎―基底动脉流速无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证候积分=[(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3.2 治疗结果:治疗组60例中,临床治愈5例,显效30例,有效2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3%;对照组40例中,临床治愈3例,显效19例,有效1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4 病案举例�
刘某,女,55岁。因头晕3年,加重3天就诊。诊见眩晕伴恶心、呕吐。舌红、苔白,脉弦。查双眼水平眼震,闭目难立征阳性,经颅多普勒检查示双侧椎动脉流速偏低,左侧椎动脉流速17cm/s,右侧椎动脉流速21cm/s。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给予升降利水散原方服用2周,患者症状消失,颅多普勒复查左侧椎动脉流速25cm/s,右侧椎动脉流速27cm/s。�
5 体会�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发生于50岁以上,多见于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或颈椎骨质增生者,可在安静或活动时突然起病,常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神经症状基本相同,一般持续2~20分钟,常见症状为眩晕、复视、平衡失调、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等。临床检查、CT、MRI可无表现,颅多普勒检查可发现椎―基底动脉内血流速度改变或椎―基底动脉狭窄。西医多采用扩张血管及抗凝治疗,如盐酸培他啶等,但其易引起皮炎、心悸、口干、食欲不振等不良反应。且本病反复发作,而输液治疗给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
本病属中医“眩晕”等范畴,多系湿浊蒙蔽、痰水上凌、阳气怫郁所致。升降利水散以五苓散和升降散为基础方加减化裁而成。方中以泽泻、白术为君药,益气利水、温化水湿。猪苓、茯苓通调水道,又因益气须先温阳,故以肉桂温阳益气,共为臣药。水蛭为活血祛瘀的峻药,故少量应用;大黄活血祛瘀生新;泽兰利水消肿;车前子利湿行气,共为佐药。僵蚕、蝉蜕皆升浮之品,纯走气分,升发三焦清阳之气;姜黄宣通上下,斡旋气机,均为使药。全方既合古法,又有新意,补益中气,清升浊降,眩定晕止,故收桴鼓之效,并避免了西药的副作用。�
收稿日期 2008-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