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故事】感恩语训教学中的遇见
【教学故事】感恩语训教学中的遇见
姜希凤
本溪市特殊教育学校
三年多的聋校语训教学,我遇见的是几个没有及时使用助听设备、错过了听觉和言语发展关键期的来自偏远山村的大龄听障儿童,感受过无从下手的迷茫,口干舌燥的无奈,体验过一次次小小突破的幸福,一点点细微发展的喜悦,更是领会了一名语训教师的神圣使命和肩上的责任。
去年冬天的一个早上,刘同学站在楼梯口,我不晓得是恰巧遇见,还是她在那静候我的到来。他没有像以前那样远远地打招呼问好,而是笑盈盈地冲我清晰地发出一连串的舌根音ɡ,然后才说:“老师好!”那声音清晰明朗,我还没来得及鼓励她,她就转身兴匆匆地跑回教室不停地说:“ɡ、ɡ、ɡ……”!那一刻,我的内心在那个寒冷的早晨彻底融化了!就在前一天下午的语训课上,她突破了舌根音的发音障碍!她当时都兴奋地跳起来了,拍手说:“会了!会了!”两年多了,我尝试了各种方法,都没有效果!但每次课我都会挤出一点时间,引导她发这个音。从唇舌运动到呼吸训练,从漱口练习到哈欠法的h音引入,再到推舌的d音引入……每次教,她都不厌其烦地配合我,跟我学,所以我不忍有丝毫的懈怠。由于长期形成的不良发音习惯,矫治起来真的很费劲,但我们还是满怀期待下一刻的惊喜。语训工作确实需要静待花开的耐力,更需要科学合理的方法作为支撑。
和刘同学同一年入学的还有两个七岁的可爱女孩,一个一头短发,一脸娇羞;一个双眸清亮,举止大方。班主任老师给她们取了两个昵称:一个叫小帅;一个叫小美。在老师当中叫久了,似乎忘记了它们本来的名字。如果说对刘同学的教学是从一次次的顿悟中稳步发展起来的,而对小帅、小美的语训则是从“闭门羹”的状态中唤醒、在迂回战术中蜗牛般前行的。小帅有残余听力,却因为家长的疏忽和无知,没有及时佩戴有效的助听器、没有及时进行康复训练,黄金的启蒙教育期就这么白白错失掉了!面对这样残酷的现状,惋惜之余,我开始了从孩子到家长的双重唤醒工作。在我的反复动员下,家长终于为小帅配装了助听器,听觉言语训练也走上了正轨。我领教过小帅上课趴在桌子上任凭你用什么玩教具吸引都不抬头,领教过课前直挺挺地躺在地上哭着不进语训室,领教过我对她稍加严厉即刻就捂住耳朵、闭口不言,然后又“梨花带雨”地博同情,也领教过我怎么发语音提醒他都不提交语音作业的无奈!机械地强化训练于他而言往往是无效的,我从家里搬来了女儿的启蒙卡片和画册,从网上淘到了一些玩教具,充分利用学校的语训设备资源。课下,我与家长微信视频耐心辅导,像呵护婴儿一样,进行听觉的察知分辨理解训练,慢慢地引导她学会聆听,她也逐渐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飞跃。一天放学,她主动站在我的办公室门口,用轻柔的声音说:“老师,拜拜!”听着她那自然、娇羞、稚嫩、柔弱的如同婴儿般的声音,我的内心又一次被融化了!
没有残余听力的小美,父母离异,爸爸忙于生计,与听障的奶奶一起生活,入校后语训只能靠看话,聪明的她很快就你能掌握汉语拼音和简单词汇的口型,但是口语表达实在太困难了,但每次都主动用力开口,尽管含糊不清,但我们都知道那是内心的一种呼唤!不久幸运之门开启了,在社会上爱心人士和学校多方资助下,小美成功植入了电子耳蜗,在无声世界里沉睡8年的她,终于听到了来自缤纷世界的声音。两年的治疗和康复后,她又重新回到了校园。这一次她沉稳懂事了很多,虽然听得有点懵懂,发音有点像外国人说汉语,没有四声调。但我相信,既然又一次走进了我们的校园,未来她的听觉、言语、认知、沟通等综合能力一定会有新的飞跃,更好的未来正向她招手。而我,也愿意成为她成长的筑梦人,带着她感受汉语音韵、体会国学经典……
“催铁树开花,助聋人讲话。”学生时代曾从辽师大张宁生教授的这个比喻中了解到语训工作的艰难和听障儿童开口说话的可能性。尽管这些孩子在听觉言语认知沟通等领域的总体发展进程会很缓慢,发展速度和水平会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我们甚至无法预见将来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但我相信在学校、老师、家长、社会等多方教育合力的共同努力下,随着使用助听设备和康复时间的延长,听障儿童的听觉神经系统会逐步成熟,伴随听觉认知经验、语言经验、社交经验等逐渐丰富,他们的听觉言语能力一定会逐步提高!感恩语训教学中的每一次遇见,让我明白“教学相长”的内涵,找到职业的归属感,体会一名特教老师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