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结构中的平衡原则

看完记得一键三连

如果说对比讲的是变化,则平衡谈的是变化的度的问题。

也就是变化中统一的问题。

其实,这个度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如下图四个【意】字。

前两个是米芾的字,后两个是黄庭坚的字。

从中可以看出这个平衡的“度”与很多因素相关联,我们主要关注如下几点:

1,作者的风格趋向;

2,这个字所处的作品环境;

3,书写者的视觉感受。

但由于篇幅原因,不准备展开来谈。只是就此作一综述。

关于统一,威廉·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一书中提出“意识和合乎目的性相适应”的观点。联系到书法,就是作者的审美意识与所书作品之间的适应关系。因此,我们在临帖中所要学习的就是书家在自己的审美意识下对结构样式的选择。我们可以研究某一个书家的结构样式,也可以选取风格差距较大的书家进行对比分析。如此,我们便会获得对结构的一般知识。

对比只是手段,而目的却是对比之后的各点画的平衡关系。

也就是说,对比是一种动态,而平衡是一种相对的静态。

单字之间和字与字之间的对比平衡

动态体现的是一种势的变化,静态则是运动结果的一种凝结

“一幅字凝固的势态虽然如同一帧画一样,只是事物运动过程的一个断面,但是因为有势,就可以 体察出它所以成形,以及势所显示的运动趋势和力。”

要理解书法的这种结构特点,对各点画的平衡力点的把握至关重要。“只要一个构型的每个中心处于完美的平衡中,整体便处于一种静止状态。这意味着,各中心以这样一种方式相互制约着。即似乎它们都呆在自己的所在之所,即使它们可以自由移动亦是如此。我们绝不会体验到位置或形状的变化所造成的压力。观看维持着平衡的整体及其各部分是一种动力体验。”从中我们可以知道点画的相互关系,以及在平衡的状态下处于一种怎样的和谐。

因此,古人的作品,无论结构如何变化,看起来都是如此的合理。平衡是我们把握结构的重要一环,我们的体验就是各点画间的动态平衡

平衡实际是一种关系的整合,理解了各种动态关系就找到了书法势态的生成特性,也就找到结构与用笔关系的关悷点。

而平衡恰恰是一个书家对各种动态关系调和能力的体现,这也是我们结构训练的目的。

中国书法的结构内容异常丰富,对其理解与把握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如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的前言中所说:“至于书法,仅从笔墨上说,它在技巧上的精约凝敛的性格,及由这种性格而来的趣味,可能高于绘画。”

结构亦是如此,任何一种方法都难以将其包容殆尽,这套模式刚刚建立,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将会不断完善。另外,这也是本人运用西方有关视觉艺术理论和传统书论来阐释书法的一次小小的尝试,定有许多不足之处。今不揣简陋,与同好交流,敬请多提意见和建议,共同探讨书法教学的新途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