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八句话,浓缩了中华五千年的哲学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命题,解释纷纭,莫衷一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庄周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庄子梦中幻化为栩栩如生的蝴蝶,忘记了自己原来是人,醒来后才发觉自己仍然是庄子。究竟是庄子梦中变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中变为庄子,实在难以分辨。

在这里,庄子提出一个哲学问题——人如何认识真实。在一般人看来,一个人在醒时的所见所感是真实的,梦境是幻觉,是不真实的。庄子却以为不然。虽然,醒是一种境界,梦是另一种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庄周是庄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但庄周看来,他们都只是一种现象,是道运动中的一种形态,一个阶段而已。如果梦足够真实,人没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梦。

白马非马

战国时一城有令马匹不得出城。有一天,赵国平原君的食客公孙龙带着一匹白马正要出城,守门的士兵对他说:“马匹一概不得出城。”公孙龙心生一计,公孙龙说:“白马并不是马,因为白马有两个特征,一是白色的,二是具有马的外形,但马只有一个特征,就是只具有马的外形。具有两个特征的白马怎会是只具有一个特征的马呢?所以说白马根本就不是马。”愚鲁的士兵因无法应对,唯有放行。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据《坛经》记载,禅宗五祖弘忍要选择继承人,特命每个弟子作一首诗,以考察对佛家教义的理解。开始时,弟子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动笔。只有神秀思考数日之后,写下这样四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诗以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修道成佛的传说为据,表示要使自己象菩提树、明镜台那样洁净,一尘不染。当时有一个挑水打杂的和尚看了这首诗后,很不满意,于是在旁边又写了四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这位和尚认为他这个人根本就不是“物”,也无身可修,只有佛家信念。广而言之,世界上“本无一物”,什么东西也没有,所以也无什么尘埃,亦无所谓污染。弘忍认为这个和尚对佛家教义心领神会,掌握得好,于是决定把衣钵传给他,他就是禅宗六祖,慧能和尚。

你未看到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则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上面这句名言出自《传习录》。据说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王阳明的这一观点像极了上面贝克莱的观点——存在即被感知。看见花时,感觉到了,花就存在;没有看见时,感觉不到,花就不存在。也就是说,“心外无物”是指心乃生发意义的源泉,不致“良知”,外在世界尽管五彩缤纷,但对我毫无意义可言。就当你未见到那个美丽的女子时,在你心中那个人便根本不存在,只有你见到她,那美丽才会呈现于你眼前,于你而言才会具有意义。

天下万物皆已有为本 有之所始 以无为本

魏晋时期王弼在注《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时提出的一种本体论论题。“本”指天下万物生存的根据。任何事物都要以某种属性为其存在的条件,但其所具有的属性都以没有任何规定性为前提的。王弼不是通过肯定万物的同一性,而是通过否定其差异性,而找到“无”作为万物之本的。

王弼“以无为本”的思想与《老子》“有生于无”是完全不同的。《老子》“有生于无”所讲的是过程,指万物生生不已的因果之链。万物都产生于道,不复归于道,以至无穷,王弼“以无为本”所讨论的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任何个别事物都有局限性,只有“无”才是无限的、绝对的、永恒的。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出自《荀子天论》。意为: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

格物致和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这段话后来被朱熹简约为“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特别是后四条人们更是耳熟能详。这段话述说了认识的过程和认识的功效,而整个认识过程的基础是“格物”。朱熹对“物格而后知至”有这样的解释: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格物,此谓知之至也。(朱熹《大学章句》)

(0)

相关推荐

  • 《庄子》与庄周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约成书于先秦时期.司马迁说"庄子著书十万余言",<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而今本<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2

    复以斯经,细睹其文之行用,若浓云霭群山之迭嶂,外虚而内实,貌态仿佛,其境又不然.架空谷以秀奇峰,使昔有嵬峦,倏态成于幽壑.若不知其意,如入混沌鸿蒙之中.方乃少知微旨,则又若皓月之沉澄渊,镜中之睹实象, ...

  • 这八句名言,浓缩了中国五千年的哲学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命题,解释纷纭,莫衷一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

  • 这八句话,浓缩了五千年的哲学

    " 天人合一 "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命题,解释纷纭,莫衷一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 ...

  • 中华五千年非常养人的54句话,和大家一起共勉

    中华五千年非常养人的54句话,和大家一起共勉

  • 2019优秀的人,记住这八句话,人生越来越顺

    多说可巧的话,少说怼人的话,人前可以沉默,人后不要总是讨论是非,学会静观不语,更要学会珍惜,不要瞧不起任何人. 人可以没钱,但是不能没有自信,学会建立自己的学识,学会建立自己的认知,别人在成长,如果懒 ...

  • 八句话,看清别人,明白自己!

    图片来源:Flickr 01 做人,一定要有良心!千万不能忘记帮助过你的人!否则,你一定朋友越来越少,路越走越窄的! 图片来源:Flickr 02 有一天你会明白,善良比聪明更难.聪明是一种天赋,而善 ...

  • 好漂亮的八句话,人生就该这么活!

    好漂亮的八句话,人生就该这么活!

  • 《道德经》:八句话,八种处世大智慧

    做人做事,精明不如厚道 <道德经>讲:"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做人要立身敦厚,不流于浅薄:存心朴实,不迷于虚华. 做人做事,精明不如厚道.厚道的 ...

  • 左宗棠的八句话,最好能背下来

    宁可多亏待自己一点,也不要亏待他人.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主播朗读音频  01  世上最大的悲剧,是后人"蠢而多财". 左宗棠当上浙江巡抚后,年收入在4万两白银左右. 随着官越做越大 ...

  • 八句话道出了中国几千年的处世之道!

    小连环画 让我们一起欣赏.学习.成长. 公众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