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薯亭记(今人陈章汉撰)
感恩之心,闽人犹虔也。行止关乎民瘼,进退补于时艰者,民必尊之祀之,如神之圣。吾州城在山中、山在城中,但有亭台祠观者,皆为怀人也。清道光年间,州人何则贤建先薯亭于乌石山上,纪念陈振龙引进番薯救民饥馑的历史殊勲。
明万历年间,旅居吕宋岛的长乐籍儒商陈振龙,见当地种有朱薯,耐旱易活,生熟皆可食,功同五谷,便不顾禁令,将薯藤绞入吸水绳中,渡海带回福州。值闽中大旱,五谷歉收,振龙让其子陈经纶向巡抚金学曾力荐朱薯之利。巡抚命其择地试种,四个月后即告功成,遂号令各地如法栽种,大获丰收,闽中饥荒得以缓解。
金学曾于陈经纶所献《种薯传授法则》基础上,写成《海外新传》一书,成为中国第一部薯类专著。陈振龙五世孙陈世元,又撰《金薯传习录》传诸后人。将朱薯改名金薯,感念的是金学曾之功;民间俗称番薯,则为纪念薯种引自“番国”,即今菲律宾。
百姓心腑,从来惟贤是登。于山之建戚公祠,曾被郁达夫誉为民魂之碑,特撰《满江红》为“民怀切”代言。乌石山之立先薯亭,亦让郭沫若感动不已,同样调寄《满江红》,盛赞陈、金二君“此功勋当得比神农”。
乌石山不高,有先薯亭在,其人文高度堪比旗鼓。今鼓楼区政府重修先薯亭,冀后昆睹物思人,有济世抚民之愿想,多多充于胸次然。
公元二零零七年岁次丁亥仲夏陈章汉并书于闽都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