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辞辛苦跋山涉水,一路用知识和医术充实自己
------杨衍宗的红医之路
1928年的一天早晨,瑞金合龙乡山岐村墙背小组,13岁的杨衍宗起床后,发现村里的墙上写了许多鲜红的大字:“红军万岁”、“打土豪、分田地”等标语。“红军来了!”村里的人都奔走相告。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瑞金成立,苏区人民踊跃支前,广大青壮年积极报名参加红军。1932年8月,红一军团在瑞金整休,17岁的杨衍宗跟着几个小伙子一起去报名参军了。因为杨衍宗长得既瘦又小,部队首长便将他分到红一师野战医院去学习。
野战医院的教员们不仅教他如何护理伤员,还教他学习文化。特别是指导员,一个和善的人,每天点名的时候,总要教大家识一个字,而要强的杨衍宗则每天坚持学习三个字,没有纸与笔,他就拿着树枝在地面上写。日积月累,杨衍宗认得的字越来越多。两年后,杨衍宗可以看懂许多药名和使用方法了,就这样,他当了一名调剂员,成为红军队伍中的一名白衣战士。也就在这年(1932年)的10月中旬,部队要离开瑞金了。
走的那天,母亲和很多乡亲都来送红军。杨衍宗见母亲在流泪,就笑着安慰她:我们很快就会回来。
红军长征时,后有追兵,前有堵截,头上还有敌机轰炸。1935年3月下旬,红军过了金沙江后到达会理,还要翻越大梁山和小梁山。为了躲避敌机狂轰滥炸,部队常常是白天休整,晚上行军。行军队伍中,杨衍宗挑着二十多公斤重的药品,一天起码要赶七八十里的路。一天傍晚,部队开始出发。突然,空中响起了飞机的啸叫声,卫生队战士连忙将骡子、药担子藏起来。不一会,敌机开始投弹,地面上响起了巨大的爆炸声。杨衍宗将所带物品隐藏好后,又去保护另一个药担子。一颗炸弹落在了五米外的地方炸响,杨衍宗敏锐地滚到一个小沟里,因为沟浅,只藏下他的上半身,腿部暴露在外面,结果,左腿膝盖被敌机炮弹弹片击中,血流不止。大部队先走了,杨衍宗拖着伤腿,咬着牙,忍着剧烈的疼痛,艰难地继续追赶队伍。一天一夜后,杨衍宗才赶上已经休整了一天、正要出发的大部队。
由于膝盖里留下了敌人的弹片,长征途中又不具备手术条件,杨衍宗的伤势越来越严重。战友们怕他坚持不住,便建议卫生队领导将他就地安置,委托当地老百姓保护和照顾。卫生队石大祥队长考虑再三后说:“不,还是带他走,把我的马让给他骑。”石大祥同志牺牲后,接替卫生队队长的张步峰同志,看见杨衍宗行走非常吃力,同样把自己的马让给了他骑。杨衍宗后来回忆说,要不是有战友的无私关怀和鼎力相助,他不可能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路。
四川境内的夹金山,最高峰海拔4900多米,是红军长征途中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早上4点多,天还没有亮,杨衍宗随着部队登山。此时,他已是红一军团红二师红二团的司药。夹金山山坡陡峭,又高又险,行进异常困难,到了半山腰后,因为空气稀薄实在无法前行,部队只得沿着一条山沟蛇行而上。傍晚时分,部队终于越过夹金山,来到懋功以北的两河口,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两河口到毛尔盖还有两座雪山,后面还有草地……在部队翻过夹金山后的两个月,杨衍宗没吃过一粒盐,没吃过一滴油。一次,杨衍宗和几个战士一道去寻找食物,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闻到一股臭味,循味而行,发现一张牛皮。几个人如获至宝,将那又脏又臭的牛皮抬回去,用火将外面的毛烧焦,到水里洗净,然后用刀切成小条,放到锅里煮,再加上野菜,这就成了战士们的“美味佳肴”。
红军长征胜利以后的平型关战役中,杨衍宗在前线营救了15名伤员后,腿部再一次受伤,弹片一直留在腿里。之后,他继续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
17岁时走上红医之路,一路用知识和医术充实自己,告别家人,冲往战争前线,不惧炮火狂轰滥炸,不顾温饱舍己为人,不辞辛苦跋山涉水,才能跨越长征两万五......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先辈浴血换新天,吾辈砥砺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