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房屋变迁史
前些时候写泰州交通工具变迁史,受到了大家的好评,很多人点赞和赞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写作兴趣。生活的幸福往往具体体现在衣食住行上,衣食行我写过了好多这方面的文章,现在就来写写住。
客观地说,从解放后到六七十代,老百姓的住房没有多大进步。泰州老百姓普遍住的是五架梁或七架梁砖砌的平房,空间狭小,由于人口众多,大家都挤住在一个很小的屋檐下,可以说是每间屋顶下都有一张床。
五十年代实行过房屋改造运动,对城里有多余房屋的人的房屋产权进行了没收,分给了没有房屋的市民,但是没有增加增量,只是对存量的房屋进行了再分配。
那时人们住的大多数是房产公司的公房,很少有自己的私房。即使有自己的私房,也仅能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面积都很小,如果有超过一般市民的标准的房屋面积,在房屋改造时都要被没收。
城里虽然有栉次鳞比的房屋,看上去都低矮破旧。那时形容泰州的说法,就是“一条大街两座楼,一个公园三只猴”。
一条大街就是一条从北边赵公桥开始延伸,直至南面南门高桥的南北长达十华里的海陵路,虽然沿街分布着各种店面,但是楼只有两座,一座就是泰州大林桥两层楼的百货商店,一座就是三层楼的泰州中百一店。
由于泰州中百一店高达三层楼,上面还有三座红旗的造型,于是成了江苏里下河地区的标志性建筑。提起三面红旗,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辐射力覆盖了姜堰、兴化、江都、高邮等里下河地区。
农村的情况更惨,一个生产队除了有几处当年地主土改后留下的几座瓦房外,大多数都是泥胚墙搭建的草房。这几座仅有的砖房往往做了大队部或者集体用房。
草房遇到大风天,屋顶上的草容易被刮跑。而且由于是草做的屋顶,每年还要重新换草。
那时有一个说法:就是乡里的风城里的雨。
乡里刮起风来,那是呜呜的叫,一阵风过来,河里的芦苇、田里的庄稼都弯下了腰,刚刚直起腰,又一阵风过来,又都弯下的腰,风呜呜地吹个不停,住在破旧漏风的草屋里,情何以堪?
城里下大雨,由于住房屋顶长年经久失修,往往是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由于屋顶有缝隙,家里就会漏水。在家里要用脸盆、水桶接水,接一个晚上或半天,脸盆、水桶就接满了水,要倒掉水重新接水。
天晴了要请房产公司的人来重新收拾屋顶,房产公司的人来修房,这是他们的工作。但他们是手艺人,要好言好语、好饭好菜侍候着,否则要做好多天,或者还要返工。过去有一句俗话,叫做“好吃馋懒到房产”。到房产公司工作,工作量小,待遇高。
到了七八十年代,由于城市人口日益增多,众多的市民家庭人口挤在一个屋檐下已经难以保证起码的正常生活,所以很多有条件的单位就想法设法自建房屋,作为单位福利分给职工居住。
开始砌建的房屋也很简单狭小,就是一排平房或者二层的筒子楼,没有什么厨房卫生设备。这些房子的产权属于单位所有,和市民租住的房产公司的房子一样,也是要交纳房租的。房租按房子面积只有几毛角或者块把钱不等,主要是象征意义,表明你所住的房子是公房。
单位建好了这些房子,分给谁,如何分是最头疼的事。一是整个社会普遍住房紧张,二是作为单位福利谁不想要,谁不想住得稍微舒服点?
分房时是单位矛盾最紧张的时候,这时候单位里的人哭的闹的寻死卖活的人大有人在,领导家里的门槛也要被一趟趟来要房的职工踏扁了。
为了化解矛盾,单位一般要成立分房委员会,将所有符合分房条件的职工按照工龄、贡献大小、家庭困难程度、人口多少等情况进行分析评判,然后进行公布。
即或如此,还有人不按照规矩来,认为单位分房不公,先行搬进待分配房屋,实施抢房,闹得是一地鸡毛。
农村的房屋的改善却是到了三中全会之后,实行土地承包制,农民的生活逐渐改善,有了点余钱,开始告别草房,砌建五架梁或七架梁的砖房。
到了八十年末九十年代初,社会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城里也有了拆迁工作。泰州开始出现了成规模的小区,最早的小区是海光新村,后来出现了东进小区,南园小区,后来还有了安居苑等小区。
这些成建制的房屋有了厨房卫生间的概念。一般是三十平方算小套,四十个平方算中套,五十平方算大套,那个有资格住上五十个平方的大套公寓房,是着实令人羡慕的事情。往往只有局长、厂长这一级的大人物才有资格居住。
搬进这样的大、中、小套的公寓房的人,往往内心充满了喜悦,倾其所有对房屋进行装修。所谓装修,无非是厨房、卫生间贴上瓷砖,屋内陆下铺瓷砖、地板和地毯,墙脚贴上护墙板。当时卖家具的行业比较时兴,也就是由于这一群换房人的带动。
农村里的人也在不断地更新房屋,将五架梁换成七架梁,有了七架梁,想办法再建更大的房子,总之是拆了建,建了折。当时的人们说城里人有了钱都用在装修上,农村里的人有了钱,都用在建房上。
农村里的人省吃俭用,将每一分钱都用在了自家建房上,这里有攀比的心态在作怪。但是客观上说,农村人比城里人会理财,城市里的人花钱搞的装修,几年一过就没有用了,农民建的房却是一种投资,特别是我们近郊的农民,用于建房的钱,后来由于折迁都有了不菲的收益。
到了九六年泰州晋升为地级市,大中小套公寓房的概念迅速被刷新。小套是指五十个平房以下的房子,中套是指七十平房的房子,大套是指九十个平房的房子。泰州也出现了几个设施健全的小区:莲花一区、莲花二区、莲花三区、莲花四区、莲花七区等。虽然还有福利分房,但是商品房的概念已经出现。有钱人已经开始商品购房。
二十世纪初实行全面房改,单位不再福利分房,已经分配了的单位公房也以很低廉的价格,按照职工的工龄出售给职工。加之社会经济欣欣向荣,商品房的发展一下子进入了快车道。房屋的发展向更大、更好、更舒适的方向发展,新的高档小区层出不穷,鹏欣丽都、美好宜居城、泰墅园、绿地、万达、碧桂园等小区名闻遐迩。大平层、高档别墅也在不断涌现。
在居家方面代表主人财富成功的住房是别墅,泰州的别墅不是指在农村里的休闲楼房,而是在城里的独庭或连排式的楼房建筑。
笔者有幸到几个朋友家里的别墅去参观,主人殷勤地带我在他的别墅里参观,其豪华的装修也令我目瞪口呆,主人言谈中也难掩其矝持自得之情。中国成功人士的别墅与欧美有钱人的别墅相比已经毫不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们这里的农村人的住房到了二十一世纪,也到了更新换代的时候,纷纷折除原来的平房,重新成高大敞亮的楼房,用围墙圈起来,进院子时有一个大门楼,装着古铜色的两扇铁门。如果村里那家住的还是平房,往往要受到别人的嘲笑。
有一位在外乡经营的老板告诉我,说他走遍了全国的各个地方,他感到建的最好的农村里农民的住房的话就数我们泰州这一带的农民住房。对他的这一段话,笔者不敢苟同。我认为他这一段说法主要是由于他长期在北方生活的原因。
我感到房子建的最好的地方的农民要数杭州到宁波一带的农民。我坐汽车从那里经过,看到公路边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的仿欧式的高档别墅纷至沓来,宣示着巨大的财富和能量,令人有种窒息的感觉,深深地为之震憾。这里的农民才真富有!
目前能够代表财富的符号是住房,在泰州有人拥有几套房的情况并不罕见。伴随着泰州的经济的发展,住房也起到了保值增值的作用。
近二十多年来,泰州的住房价格从每平方一千多元起步涨到了二万多元。虽然今后房子还会不会涨价,谁也说不清楚,但是拥有了住房就是拥有了财富,这已经成为了普遍的常识。
2008年我因事到北京出差,在路上打了一辆出租车,出租车司机是一位老北京人,非常健谈。他在车上指着周围的高级豪车,自豪地对我说:“别看这些人开的是豪车,但他们与我比,都没有我有钱,我在北京拆迁时得到了两套房。”
当时是崇尚奔驰哥、宝马妹的时代,我对他的话不以为然,两套房在当时北京虽然贵,也就是几百万元,你怎能就有资格瞧不起旁边开豪车的人?但是时间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再回想到他所说的话,我深以为然。
中国人天生就对房屋、土地有着非同一般的情结。国家虽然对房市的不合理的情况进行了各种政策限制,但是在钢需面前,房市依然坚挺。今后的房屋向何处发展,谁也说不准。
我认为今后的房屋会向更适合人居、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泰州有着温暖湿润的气候,有着宜居的生活环境,在今后的房市发展过程中,泰州的房屋会一如既往地受人青睐。
关于泰州房屋的演变我能写很多很多的内容,诸如房屋风格、街道演变、折迁以及其中人和事等等诸多内容,现在还是浮燥了点,静下心来会写很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