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高密度不是出血,带你认识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影像时间
病例展示
男,13 岁,脓毒血症入院。
横断位非增强 CT 扫描显示脑实质未见异常。
横断位非增强 CT 扫描显示大脑弥散性低密度,灰白质分界不清,脑沟模糊,蛛网膜下腔及脑池密度增高。
影像诊断: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seudo-Subarachnoid Hemorrhage,P-SAH)
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1986 年 Spiegel 等首次描述脑水肿病例中出现脑池、脑沟及蛛网膜下间隙呈现高密度的征象。1998 年 Avrahami 等发现有这种类似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CT 表现的病例,经腰穿或尸检证实并无 SAH,这一现象称为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征(pseudo-subarachnoid hemorrhage,P-SAH)。P-SAH 通常继发于复苏或严重头部创伤引起的脑水肿之后,预后较差。有别于 SAH,P-SAH 仅作为一种影像征象,并非临床诊断。传统意义上的 P-SAH, 特别是弥漫性脑水肿相关的 P-SAH 其治疗与 SAH 是完全不同的,正确认识该征象有利于进一步的临床处理。
影像学表现
P-SAH 在 CT 平扫上表现为脑实质弥漫性肿胀,密度减低,脑灰白质界限模糊,脑灰质结构显示不清,脑沟、脑裂狭窄,脑回增宽,脑室受压变窄,基底池、小脑幕缘、纵裂池及脑沟、裂内呈弥漫性、管线状的高密度影,呈对称分布。重度弥漫性脑水肿时,颅脑 CT 平扫上可见典型的 P-SAH,造成这种改变的原因是 CT 平扫上脑沟裂血管区与脑白质 CT 值差值的增大。P-SAH 的出现的病理基础是弥漫性脑水肿,此时患者处于濒危状态,该征象常提示预后不良。
蛛网膜下腔出血:大脑纵裂池及双侧外侧裂池可见高密度影,灰白质分界清晰。
横断位非增强 CT 扫描显示大脑弥散性低密度,灰白质分界不清,脑沟模糊,蛛网膜下腔及小脑幕密度增高,对称分布。
男,34 岁,缺血缺氧性脑病致脑死亡者(器官供体)。颅脑 CT 平扫不同层面示脑实质弥漫性脑水肿,密度降低,而脑沟、脑裂内见对称性分布的、沿血管走行的高密度条管状影,边界清晰,在低密度脑实质的衬托下更明显。
男,29 岁,脓毒症致脑死亡者。颅脑 CT 平扫环池层面示双侧大脑中动脉呈明显高密度,双侧颞叶及枕叶脑实质密度明显降低,脑沟、脑裂内对称性高密度血管影。
参考文献 | (向下滑动)
Given CA 2nd , Burdette JH , Elster AD , et al . Pseudo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potential imaging pitfall associated with diffuse cerebral edema. Am J Neuroradiol, 2003,24:254 - 256
Chute DJ, Smialek JE. Pseudo-subarachnoid hemorrhage of the head diagnosed by computerized axial tomography:a postmortem study of ten medical examiner cases. J Forensic Sci, 2002,47:360-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