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节”难逃
对于一个年近不惑的伪文艺女中年来说,写六一儿童节实在是太矫情了。但那又怎样?谁骨子里还不是个孩(bao)子(bao)!长大太辛苦,当大人太无趣,今天我只想做一天小孩子,哪怕是挑战一下自己的想象力也好。但现实总是让人如此清醒,且毫无保留、无所顾忌地告诉你,“想象力”三个字只剩下了“想”,而“力”是自不量力的“力”,力不从心的“力”,心力交瘁的“力”,无能为力的“力”,苍白无力的“力”……人在身不由己中只能在朋友圈90后、80后甚至70后自嗨般的“节日快乐”中,满足一下时而膨胀时而枯萎的虚荣心,借力让自己变得力所能及、全力以赴、行有余力……儿童节是给成人的一个礼物,它饱含深情地告诉我们:你还是要天真,还是要保有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以及还要偶尔有一些任性。
人民日报客户端在推送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圈了一堆粉:小时候有一圈朋友,长大后只剩下一朋友圈;小时候委屈了就在父母面前哭,长大了在哪儿哭都不能在父母面前哭;同样是过年,小时候是长一岁,长大后是老一岁……新华社客户端推送了海报突击队的几期作品,其它媒体也是满满的童真氛围……但不得不说,主题都是惊人的相似:祝福中透着伤感率性的怀旧风。加之刷屏的都是中年人(是的,年轻人没有加入这个队伍,因为他们还年轻),这种味道愈加浓烈,就像劣质香水散发出的气味,熏得人只想赶紧躲开。我们只想安安静静地“过个节”,只想在心里怀念一下,偷着乐一下,甚至找个理由买个礼物奖励自己一下。出走半生,归来,没有谁还是少年。
中年人的生活里,没有“容易”二字,都是大写的“难”。这个“难”除了生活压力和精神焦虑之外,更多的是被消费,特别是一些贴有“中年人”这三个字标签的行文,轻轻松松就成为爆款。在职场中,我们是“不能骂年轻人,因为他们会辞职,但可以被狠狠地骂也不敢辞职的”那些“中年人”;在亲子关系中,我们是歇斯底里、因为作业脑梗心梗的鸡血父母们;在社会问题中,无论是孩子自杀还是我们被杀,我们都是那个给孩子太多压力的背锅侠;在B站刷屏的《后浪》里,我们是被拍打在沙滩上的前浪,然而后浪还不买账……
宫崎骏说过一段慈悲的话:“童年不是为了长大成人而存在的,它是为了童年本身、为了体会做孩子时才能体验的事物而存在的。童年时五分钟的经历,胜过大人一整年的经历。”所以儿童节可能是成年人仅有的慰藉了。细数一下,有什么节日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呢?春节和中秋节一定不是,这两个节日主打亲情牌,强调团圆,无论身在何方,只有回家是被认可的唯一正确归途。在我们的传统习俗里,走亲访友是必须的,不然会被认为没家教,为了表现出良好的家风,春节就成了我们的春劫,遭遇亲情绑架的我们眼看着屈指可数的假期就这么在吃吃喝喝中被糟蹋了;劳动节、端午节、国庆节等等给我们更多的是假期,而假期是要出去浪的,不浪对不起孩子,然而我们需要的是真正放松的“休息”,而不是“休”;洋节没有这么多约束,是可以无拘无束过的,是肆意和洒脱的,是可以放飞自我的,可是,已经不让过了……
所有的“劫”还是需要自己度的,中年人的“心劫”需要“童心节”来解围。但这种解围,我们自己来做就好,不需要谁来提醒、谁来爆料、谁来指挥、谁来引导。我们骨子里的天真任性不需要被谁看到,只要有一个独立的空间让我们慢慢回味咀嚼就好。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就是人到中年,不惑亦不惧。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愿我们心里永远住着一个小孩子,也希望能遇到一个人,把我们变成小朋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