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志方 | 空中月色(大美文字)
【往期回读】
空中月色
江都 丁志方
作者丁志方先生:中国散文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作协会员、江苏省散文学会会员。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在海军某部任宣传干事,转业后先后在江都多个部门任职,业余时间投入创作,有几百篇杂感、散文见诸各级各类报刊。有散文作品集《暮色炊烟》。
迄今为止,我见过的最美月色,不是在江边,也不是在海上,而是在万米以上的高空。那是个梦幻般的地方,漫天的白云跌到了脚下,云上的世界让人感觉到很清澄,又恰逢望月,满满的月亮,像点亮了的水晶球,白灿灿地挂在天空。月光下的白云,宛如夜幕下的雪原,辽阔、旷远、清幽、静谧。
这是一次晚间空中之旅的意外享受。我临窗而坐,先是发现机翼上多了一处亮光,随着机身的摆动,一会儿圆圆的,一会儿又被拉得长长的,看上去很刺眼也很有趣,抬头才晓得原来是天上的月亮落到了机翼上。这月亮太抢眼了,又圆又亮,开始我还以为是天上点了一盏灯,定了定神,才忽然想起那是月亮。
月亮上方的天幕像蒙了一层雾,呈淡淡的乳白色,且渐远渐暗,到了云天交接处,则变成了黛黑色,长长的,隐隐约约,像一片夜幕中的森林。月光如银,整个空间看起来都很清冷。俯视机翼下方,铺天盖地的白云,朦朦胧胧,如诗如画。飞机在云上飞行,美丽的画卷次第展开。云层厚的地方,有的像一座座雪山,连绵起伏,有的像大坝开闸,波涛汹涌,还有的像融化的冰川,满目裂痕;薄的地方,近处像袅袅炊烟,丝丝缕缕,炊烟下面依稀可见熟睡的灯光,远处又像高原的湖泊,圣洁透明,让人想起很多美丽的传说;更多的地方则像如烟的大漠,一览无余,裸露着一道道清晰的波纹。邻座的人都眯着眼睛,而我却完全被这迷人的月色所陶醉了,仿佛置身在仙境之中。
空中的月色,也许没有地上的丰富多彩。白云之上,看不到秀美的乡村,以及村庄里的茂林修竹;看不到曲直的荷塘,以及荷塘里的田田荷叶;看不到林立的高楼,以及高楼里不眠的灯光。但在意象上仍然有山、有水、有林海、有雪原,而且大气磅礴,波澜壮阔,有一股风云人物气吞山河的英勇气概,又空灵素简,撩人心绪,容易让人想起气质优雅的冷艳美人。这样的意境,刚柔相济,好似英雄和美女的完美统一,让人心生敬畏。
月色总是夹着乡愁和思念的味道,要不李白咋会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呢?坐在飞机上享受着美景,我忽然想到了儿时故乡的月色,不,准确地说,不是想到月色,而是想到了月亮。小时候我对月色没有感觉,对月亮却很好奇。记得那时候的月亮,不是挂在树上,就是掉在河里。特别是在中秋时节,那树梢上的月亮又大又圆,仿佛爬到树上伸手就能摸到;而掉到河里的月亮,在大人们的打扰下,又好像是圆了又碎,碎了又圆。
在我印象中,月亮是孩子们的守护神。到了中秋的晚上,几乎家家都要端出小方桌,摆上供品,在院子里,或在门口,让孩子们祭拜月亮,祈求月亮公公护佑孩子一生平安。孩子们也很害怕失去月亮,遇上黑月亮吃白月亮,都会拿出铜盆在庄子里死命地敲,直至吓跑了黑的,白的完全露出了笑脸,才肯罢休。儿时的记忆总是难忘的,故乡的月亮现在还是那么大、那么亮吗?我真想再回去看看,如果需要,我还要为它再敲敲铜盆。
念着儿时,忽然又想到了饮酒,想到了林清玄的《温一壶月光下酒》。云上的月色,虽然找不到“明月松间照”的感觉,但“清泉石上流”的意境还是有的。那是从雪山上流下的清泉,静悄悄地在雪地上、在湖泊里闪闪发光。明月朗照,天地幽幽,这样的时空最适合饮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太孤单了 ,还是叫上几个朋友好。点一盆炉火,围炉而坐,“将月光装在壶里,用文火一起温来喝”。如此氛围,不宜感情深一口闷,最好还是怡情小酌,浅斟慢饮,或谈古论今,或吟风诵月,兴致所至,随心所欲,说不准吴刚看到,还会捧出桂花酒来凑凑热闹。
我正在胡思乱想,忽然窗外变得模糊起来,噢,飞机开始下降了,不知不觉,两个多小时的航程就要结束了。回到地上,我还想着天上,要是地上的世界也能澄明起来,那月色一定要比空中的好看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