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0篇 大目龙象形字“蜀”之音义与炎帝文化
大目龙象形字 “蜀”之音义与炎帝文化——兼为“大目龙”正名
艾 荫范
〔内容提要〕 红山文化代表性玉器大目龙 ( 又称 “C”字形龙) 是“蜀”字的原型。“蜀”的本义为阳性生殖器,与器形非常吻合。“蜀”通“涿”,蜀山氏、涿鹿,都指向农业之祖神农。有发达原始农业的红山文化应是炎帝神农氏传说的考古学背景。炎黄之战揭示了中国历史上游牧文化对农耕文化的最早入侵以及二者的交融。
一、“蜀”之音义与 “大目龙”之正名
论及北疆远古史,笔者曾不止一次指认甲骨文之“蜀”系红山文化代表性玉器大目龙之象形,亦即蚩尤所居獨鹿之 “獨”和与黄帝大战于涿鹿之“涿”。
“蜀” “獨” “涿”相通这一见解的首发者是清 代 学 者 沈 涛。他 在其 《瑟 榭 丛 谈》中 引《隶续》中 《帝尧碑》 “尧乃受命蜀鹿”,认为“蜀鹿”即 “獨鹿”之省,又引《周礼·壶涿
氏》注称 “涿”曾写为 “獨”,郑司农说字当读为 “濁”,音与 “涿”相近,由此证明 “獨”“濁”“涿”古字相通。因此《逸周书·史记
解》中所说 “阪泉氏 ( 按,即蚩尤) 徙居至于獨鹿”,指的就是涿鹿。
从汉字的演变规律上说,“涿”、“獨”是后起的形声字,它初造字应是 “蜀”(甲骨文也确无 “涿” “獨” “濁”诸字) ,那么“蜀”的远古音义又是怎样的呢?请读两位国学大师的有关释文。
(甲)章大炎 《新方言》四释 “州”“醜”“涿”诸字条:
《尔雅》: “白州,驠。”郭璞曰: “州,窍也。” 《北山经》:“伦山有兽如麋,其川在尾上。”郭璞曰: “川,窍也。”“川”即 “州”之误。字亦作 “醜”, 《内则》 “鳖去醜”是也,亦转为“涿”。《三国志·周群传》先主嘲张裕多须云 “诸毛绕涿居乎”。《广雅》 “州” “月豖”皆训为臀,此唯指后窍言之。其实 “州”“涿”本为前窍,先主嘲裕之言,正以阴器有毛绕之耳,臀则无毛,何绕之有? 《诗·大雅》“昏椓靡共”( 范按 《召旻》文) ,笺云“椓,椓毁阴者也”( 原注: 椓,《说文》作斀,云去阴之刑也) 。夫唯 “涿”为阴器,故毁阴曰 “椓”,犹去耳 曰 “刵”,去 鼻 曰“劓”,去 髌 曰 “髌”矣。《淮南·精神训》 “燭营指天”,注: “燭,阴华也; 营,其窍也。” “涿” “燭”古同声,则“涿”为阴华明甚。《说文》“涿,流下滴也”,是故阴器受名于此,犹“乁”训为流而“也”字从之以得声义矣。“涿”“州”本一音之转,故知“州”本阴器,有时移以言后窍尔。今江南运河而东皆谓阴器为“涿”,舌上音从舌头音读如 “督”; 山西平阳泽潞蒲绛之间皆谓阴器为 “州”,齿音从舌头音读丁流切 ( 原注:读州为丁流切者所在有之,江西抚州人言抚州正作此音) 。古音亦在舌头。《楚语》“日月会于龙豕龙 ”,贾侍中曰: “豕龙,龙尾也。”“《玉篇》作 “豖巳”,音丁角切则如今呼 “涿”。《广韵》“豕龙”,音同鬥,则如今呼“州”。以州交亦曰“州”,广州谓交会曰州也,“州”读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