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吸收法在土壤重金属测定中的应用

土壤中重金属的测定(一)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内容提纲

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理

2. 原子吸收光谱仪

2.1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

(1)喷雾器

通常采用气动同轴型喷雾器,以具有一定压力的压缩空气作为助燃气进人喷雾器,从试样毛细管周围高速喷出,并在前端形成负压。试液沿毛细管吸人再喷出,被快速通入的助燃气分散成气溶胶体,形成约10 μm的雾滴。雾滴愈细其愈易干燥、熔化,气化生成自由原子蒸气就愈多,测定灵敏度也就愈高。

毛细管喷口的前端几毫米处放置一个撞击球,使试液雾滴进一步分散成更细小的雾滴,以提高雾化效率。

(2) 雾化室

燃气(C2H2)在雾化室内与试液的细小雾滴混合,雾化室内部安装的扰气叶轮,既可使气、液混合均匀,也可使大的液滴凝聚后从带有水封的废液排出口排出 (水封可防止C2H2,Air逸出)。

雾化室的记忆效应要小、废液排出要快。

(3) 燃烧器

燃烧器的作用是使样品原子化。

被雾化的试液进人燃烧器,在燃烧的火焰中蒸发、干燥形成气固态气溶胶雾粒,再经熔化、受热离解成基态自由原子蒸气,原子化效率约为10%。

为保证大量基态自由原子的存在,燃烧器火焰的温度要适当,若火焰温度过高会引起基态原子的激发或电离,使测试灵敏度降低。

Air-C2H2 火焰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火焰,最高温度为2300°C,能测定35种以上的元素。当调节燃气和助燃气的体积比例时,可获得三种不同类型的火焰:

贫燃性火焰(蓝色) Air : C2H2=(5~6) : 1,由于助燃气多,燃烧完全,火焰呈强氧化性,温度高,发射背景低,适用于不易氧化的元素的测定,如 Ag、Au、Cu、Pb、Cd、Co、Ni、Bi、Pd和碱土金属的测定。

化学计量性火焰(中性) Air : C2H2=4 : 1,火焰呈氧化性、发射背景低、噪声低,适用于30多种金属元素的测定。如钴、 镍、 铁等,贫燃火焰测定的元素也可使用该种火焰

富燃性火焰(黄色) Air : C2H2=(2~3) : 1,火焰呈还原性,发射背景强、噪声高,温度低,适用于难离解且易氧化元素的测定。如Cr、Mo、Sn和稀土元素的测定。

Air-C2H2 火焰火焰不适于测定高温难熔元素和吸收波长小于220nm锐线光的元素(如As、Se、Zn、Pb)。

2.1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

优点:火焰原子化法具有操作简便、重现性好的优点,已成为原子化的主要方法

缺点:但它的雾化效率低,到达火焰参与原子化的试液,仅占10%,而大部分试液却由废液管排掉了,对试样量少或贵重试样分析就受到限制。

另外基态原子在火焰上原子化区停留的时间很短,只有10-3 s左右,从而限制了灵敏度的提高。

此外火焰原子化法不能对固体试样直接进行测定。

2.2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

1. 利用低压(10~25 V)、大电流(300 A)来加热石墨管,可升温至3000℃,使管中的少量液样或固样蒸发和原子化

2. 石墨管长30~60mm,外径6mm、内径4mm,管上有孔,中间小孔用于注人试液。

3. 石墨炉要不断的通人惰性气体(Ar或N2),以保护原子化的基态原子不再被氧化,并用以清洗和保护石墨管。为使石墨管在每次分析之间能迅速降至室温,从上面冷却水入口通如20℃的水以冷却石墨炉原子化器。

2.2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

l 管式石墨炉使试样原子化的程序和作用:

l 干燥(120~150℃,30~60 s):蒸发溶剂,防止溶液爆沸、低温长时间干燥

l 灰化(或分解,400~1300 ℃, 10~30 s):组分分离,共存物质挥发,测定元素不损失  测定元素形态一致

l 原子化(1200~2500 ℃,3~5 s):待测元素原子化,确保待测元素原子化充分

l 高温净化(除残2600~3000℃, 5 s) :净化石墨管,清除石墨管内残存物质,高温净化时间要短,以防止损坏石墨炉。

3. 测定原理

Ⅰ.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HJ 491-2019)

原理:

土壤和沉积物经酸消解后,试样中铜、锌、铅、镍和铬在空气-乙炔火焰中原子化,

其基态原子分别对铜、锌、铅、镍和铬的特征谱线产生选择性吸收,其吸收强度在一定范围内与铜、锌、铅、镍和铬的浓度成正比。

Ⅱ.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41-1997)

原理:

采用盐酸/硝酸/氢氟酸/高氯酸全消解的方法,彻底破坏土壤的矿物晶格,使试样中的待测元素全部进入试液。然后,将试液注入石墨炉中。经过预先设定的干燥、灰化、原子化等升温程序使共存基体成分蒸发除去,同时在原子化阶段的高温下铅、镉化合物离解为基态原子蒸气,并对空心阴极灯发射的特征谱线产生选择性吸收。在选择的最佳测定条件下,通过背景扣除,测定试液中铅、镉的吸光度。

4. 样品前处理

Ⅰ.  电热板消解法

l 称取 0.2 g~0.3 g(精确至 0.1 mg)样品( 0.15mm,100 目)于 50 ml 聚四氟乙烯坩埚中,用水润湿后加入 l0 ml 盐酸(浓),于通风橱内电热板上 90℃~100℃加热,使样品初步分解,待消解液蒸发至剩余约 3 ml 时,加入 9 ml 硝酸(浓),加盖加热至无明显颗粒。(析出金属元素)

l 加入 5 ml~8 ml 氢氟酸(浓),开盖,于 120℃加热飞硅 30 min。(破坏土壤晶格)

l 稍冷,加入 1 ml 高氯酸(浓),于150℃~170℃加热至冒白烟,加热时应经常摇动坩埚。(破坏土壤有机质)

l 若坩埚壁上有黑色碳化物,加入 1 ml 高氯酸加盖继续加热至黑色碳化物消失,再开盖,加热赶酸至内容物呈不流动的液珠状(趁热观察)。【豌豆粒大小、黄色透明液珠】

l 加入 3 ml 硝酸溶液(1+99),温热溶解可溶性残渣,全量转移至 25 ml 容量瓶中,用硝酸溶液(1+99)定容至标线,摇匀,保存于聚乙烯瓶中,静置,取上清液待测。

l 于 30 d 内完成分析。

Ⅱ.  石墨电热消解法

l 称取 0.2 g~0.3 g(精确至 0.1 mg)样品于 50 ml 聚四氟乙烯消解管中,用水润湿后加入 5 ml 盐酸,于通风橱内石墨电热消解仪上 100℃加热 45 min。

l 加入 9 ml 硝酸加热 30 min,加入 5 ml 氢氟酸加热 30 min,稍冷,加入 1 ml 高氯酸,加盖 120℃加热 3 h;开盖,150℃加热至冒白烟,加热时需摇动消解管。

l 若消解管内壁有黑色碳化物,加入 0.5 ml 高氯酸(5.4)加盖继续加热至黑色碳化物消失,开盖,160℃加热赶酸至内容物呈不流动的液珠状(趁热观察)。

l 加入 3 ml 硝酸溶液(5.12),温热溶解可溶性残渣,全量转移至 25 ml 容量瓶中,用硝酸溶液定容至标线,摇匀,保存于聚乙烯瓶中,静置,取上清液待测。于 30 d 内完成分析。

 Ⅲ. 微波消解法(HJ 832-2017 土壤和沉积物 金属元素总量的消解 微波消解法)

l 准确称取 0.2 g~0.3 g(精确至 0.1 mg)样品于消解罐中,用少量水润湿后加入3 ml 盐酸、6 ml 硝酸、2 ml 氢氟酸,样品和消解液充分混匀。若有剧烈化学反应,待反应结束后再加盖拧紧。将消解罐装入消解。罐支架后放入微波消解装置的炉腔中,确认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工作正常。

l 待罐内温度降至室温后在防酸通风橱中取出消解罐,缓缓泄压放气,打开消解罐盖。

l 将消解罐中的溶液转移至聚四氟乙烯坩埚中,用少许实验用水洗涤消解罐和盖子后一并倒入坩埚。将坩埚置于温控加热设备上在微沸的状态下进行赶酸。

l 待液体成粘稠状时,取下稍冷,用滴管取少量硝酸冲洗坩埚内壁,利用余温溶解附着在坩埚壁上的残渣,之后转入 25 ml 容量瓶中,再用滴管吸取少量硝酸重复上述步骤,洗涤液一并转入容量瓶中,然后用硝酸定容至标线,混匀,静置 60 min 取上清液待测。

注意:

微波消解后若有黑色残渣,表明碳化物未被完全消解。在温控加热设备上向坩埚中补加 2 ml硝酸、1 ml 氢氟酸和 1 ml 高氯酸,在微沸状态下加盖反应 30 min 后,揭盖继续加热至高氯酸白烟冒尽,液体成粘稠状。上述过程反复进行直至黑色碳化物消失。

由于土壤、沉积物样品种类多,所含有机质差异较大,微波消解的硝酸、盐酸和氢氟酸用量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增加。

5. 试样的测定

设置仪器参数,调节仪器至最佳工作状态

标准曲线的建立: 取 100 ml 容量瓶,按表 2 用硝酸溶液(1%)分别稀释各元素标准使用液,配制成标准系列。按照仪器测量条件,用标准曲线零浓度点调节仪器零点,由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测定标准系列的吸光度,以各元素标准系列质量浓度为横坐标,相应的吸光度为纵坐标,建立标准曲线。至少配制 6 个浓度点(含零浓度点)

试样测定:按照与标准曲线的建立相同的仪器条件进行试样的测定。

空白试验:按照与试样测定相同的仪器条件进行空白试样的测定

6. 结果计算

7. 样品前处理(石墨炉法)

l 准确称取0.1~0.3g (精确至0. 002g)试样于60 ml聚四氟乙烯坩锅中,用水润湿后加入5ml盐酸,于通风橱内的电热板上低温加热,使样品初步分解。

l 当蒸发至约2~3ml时,取下稍冷,然后加入5ml硝酸, 2ml 氢氟酸, 2ml 高氯酸,加盖后于电热板上中温加热1小时左右,然后开盖,继续加热除硅,为了达到良好的飞硅效果,应经常摇动坩埚。

l 当加热至冒浓厚高氯酸白烟时,加盖,使黑色有机碳化物充分分解。

l 待坩埚上的黑色有机物消失后,开盖驱赶白烟并燕至内容物呈粘稠状。视消解情况,可再加入2ml硝酸, 2ml 氢氟酸, 1ml高氯酸, 重复上述消解过程。当白烟再次基本冒尽且内容物呈粘调状时,取下稍冷,用水冲洗坩埚盖和内壁,并加入1ml硝酸溶液(1+5) 温热溶解残渣。

l 然后将溶液转移至25 ml容量瓶中,加入3ml  磷酸氢二铵溶液冷却后定容,摇匀备测。

8. 注意事项

湿法消解注意事项:

l 样品称取后要用水进行湿润

l 注意加酸顺序和加酸时间

l 消解时注意观察,各种酸的用量视消解情况酌情补加

l 注意控制消解温度

l 赶酸要充分

l 消解必须完全,但要防止出现样品干烧现象

l 消解时间长,酸雾对实验人员伤害较大,做好防护

微波消解注意事项:

l 若样品加酸后有剧烈化学反应,务必待反应结束后再将溶样杯装入消解罐中密封。

l 确保消解罐压力块松紧适当,过松密封不严影响消解效果,过紧可能造成罐内压力增大发生爆裂。

l 严禁使用高氯酸进行消解,容易发生爆炸危险。

l 消解温度压力设定不要超过仪器上限,以免发生爆炸危险。

l 若因压力过大造成爆裂或泄压,该样品作废应重新消解。

l 消解所用酸量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增加,但总体积不得超过30ml,否则易造成压力增高发生爆炸危险

l 消解后一定要冷却至接近室温才能打开罐盖,否则易发生危险。

l 消解后若有黑色残渣,说明碳化物未完全消解,可在电热板上加适量酸继续加热消解,直至黑色碳化物消解完全为止。

 9. 质量控制

l 每批样品至少做 2 个实验室空白,空白中锌的测定结果应低于测定下限,其余元素的测定结果应低于方法检出限。

l 每次分析应建立标准曲线,其相关系数应≥0.999。

l 每 20 个样品或每批次(少于 20 个样品/批)分析结束后,需进行标准系列零浓度点和中间浓度点核查。零浓度点测定结果应低于方法检出限,中间浓度测定值与标准值的相对误差应在±10%以内

l 每 20 个样品或每批次(少于 20 个样品/批)应分析一个平行样,平行样测定结果相对偏差应≤20%

l 每 20 个样品或每批次(少于 20 个样品/批)应同时测定 1 个有证标准样品,其测定结果与保证值的相对误差应在±15%以内;或每 20 个样品或每批次(少于 20 个样品/批)应分析一个基体加标样品,加标回收率应在 80%~120%之间。

 10. 干扰与消除

化学干扰:改变火焰温度、加入释放剂、加入保护络合剂、加入缓冲剂/加入助熔剂、利用高温火焰消除干扰、选择适当的测定条件、化学分离、标准加入法等

物理干扰:标准加入法、内标法、样品稀释法

电离干扰:选择合适的火焰种类和火焰温度、加入消电离剂

光谱干扰:选择被测元素的其他分析线、预先分离干扰元素、减少狭缝宽度、选合适惰性气体,高纯度阴极材料

背景干扰:氘灯法、塞曼法、邻近非吸收线扣除法

 10.1 化学干扰与消除

化学干扰是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的主要干扰,它与被测元素本身的性质和在火焰中引起的化学反应有关。

产生化学干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被测元素不能全部从它的化合物中解离出来,从而使参与锐线吸收的基态原子数目减小,而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由于产生化学干扰的因素多种多样,消除干扰的方法要视具体情况而不同:

① 改变火焰温度:对由于生成难熔、难解离化合物的干扰,可以通过改变火焰的种类、提高火焰的温度来消除。

如:在Air-C2H2火焰中PO43-对钙的测定有干扰、铝对镁的测定有干扰,当改用

② 加入释放剂:向试样中加入一种试剂,使于扰元素与之生成更稳定、更难解离的化合物,而将待测元素从其与干扰元素生成的化合物中释放出来。

例如:测Mg2+时铝盐会与镁生成MgAl2O4, 难熔晶体,使镁难于原子化而干扰测定。若向试液中加人释放剂SrCl,其可与铝结合生成稳定的SrAl2O4, 而将镁释放出来。

又如:磷酸根会与钙生成难解离化合物而干扰钙的测定,若加人释放剂LaCl3,则由于生成了更难解离的La(PO4)3,而将钙释放出来。

③ 加入保护络合剂:保护络合剂可与待测元素生成稳定的络合物,而使待测元素不再与干扰元素生成难解离的化合物而消除干扰。

例如:PO43-干扰钙的测定,当加入络合剂EDTA后,钙与EDTA生成稳定的鳌合物,而消除PO43-的干扰

④ 加人缓冲剂:加入缓冲剂即向试样中加入过量的干扰成分,使干扰趋于稳定状态,此含干扰成分的试剂称为缓冲剂。

例如:用N2O-C2H2火焰测钛时,铝有干扰,难以获准确结果,当向试样中加入铝盐使铝的浓度达到200 ug/mL时,铝对钛的干扰就不再随溶液中铝含量的变化而改变,从而可准确测定钛。但这种方法不很理想,它会大大降低测定的灵敏度。

 10.2 化学干扰与消除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度法,常用基体改进剂的要求:

基体改进剂必须是“超纯的”;

改进剂应是在石墨炉允许温度下,易于分解挥发除尽;

改进剂不能引入对分析元素新的干扰或背景吸收干扰;

改进剂不得对石墨材料有腐蚀作用,包括高温侵蚀;

改进剂的应用效果评价应是多方面的,不能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的效果。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度法,常用基体改进剂:

金属盐类化合物:属于热稳定型的改进剂,它既可以与基体形成热稳定化合物,使之更好地与易挥发分析元素分离,减少干扰,也可以与分析元素形成热稳定化合物或合金,减少灰化损失,可提高灰化温度与易挥发基体更好地分开。

 Pd+Mg(NO3)2溶液,机理:在干燥阶段Pd、Mg以氧化物的形式穿透到涂层下的石墨中。灰化阶段待测元素与Pd、Mg形成非常牢固的共价键使被测元素能够承受更高的灰化温度,原子化阶段被气化形成吸收峰。

铵盐和无机酸:用于使基体转化为易挥发铵盐或酸类,使与分析元素分开,于灰化阶段除尽,以消除和减少基体干扰。

NH4H2PO4 溶液,是一种消除Cl-干扰效果很好的基体改进剂,测定Pb、Cd,机理:在灰化阶段NH4H2PO4受热分解产生H2与Cl-形成HCl挥发,同时形成还原性的氛围从而减少Pb、Cd与Cl形成氯化物损失。

有机酸类:有机酸的改进作用在于其络合作用和热解产物的还原性,使分析元素形成易解离和挥发性的物质,减少和消除基体的束缚。

抗坏血酸,热分解后产生碳和含碳的中间化合物,当温度介于970-1070K时活性中心显著,从而使石墨表面活化,增加去除化学吸附氯的作用,同时生成甲烷、氢气、一氧化碳、新生碳等还原性物质,形成降低挥发性元素的原子化起始温度,引起吸收信号的位移,降低背景干扰,提高灵敏度。

硫脲,可以与待测元素Sb、Bi、Cd、Cu、Ag生成络合物,在灰化阶段转变成硫化物,从而增加了待测元素的稳定性,降低了灰化损失,增加灵敏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