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厥阴病(肖春宏老师)
《伤寒论》最热闹之处是厥阴病,都试图用一种观点来解释厥阴病,可是主寒说,解释不了热厥,于是将其踢除厥阴病。主热说,解释不寒厥,于是将寒厥视为鉴别厥阴病。主寒热说,虽然可以解释热厥与寒厥,但是与太阴,少阴划不清界限。把这些事解决了,方可称经方高手,讲经方底气足。
你不干,有人来干,将古今涉及厥阴的论述通研一遍,会发现厥阴篇有主线贯穿全篇。
厥阴篇的主线:厥阴受邪,肝气逆乱,犯胃侮脾,上逆下闭。
王旭高是古今治肝第一高人,他会治肝气逆乱,命中厥阴篇核心,抓住主线了!
学完王旭高,回头治厥阴病,牛遍华夏大地。
《伤寒论》对厥阴病都没讲清楚,对《伤寒论》倒背如流也不会治厥阴病。
既不主寒,也不主热,更不是主寒热。要看邪入半表半里之作乱程度,时而呈热,时而呈寒,时而呈寒热来杂。
厥阴是寒,但是与少阴,太阴不同。是临时的寒,乃邪闭脾阳而呈现的,邪去则阳复。
厥阴用附子,不是补阳虚,而是温通阳。阳虚是一补到底,直到阳足为止。而厥阴用附子不能一用到底。
咱们用诊脉判断是否是厥阴病,咱们要这个绝活!
先把厥阴病全篇悬案,以主线贯穿,理顺弄明白,诊脉绝活则人人会用。
咱们群第二个肌无力,她上热下寒,是厥阴病吗?不一定。
厥阴病,病位在半表半里,病性是气机乱。厥阴病不等于肝病,但是离不开肝,肝参与其中。
风气百变,所以气机逆乱,阴阳之气自然就不相顺接。
记住厥阴全篇之主线,每次均以主线阐述厥阴病的各种问题。
厥阴受邪,邪入半表半里,它不会对谁也不影响,如果对谁都没影响则人无症状,是吧。但是这是绝对不可能之事,首先影响的就是肝,使肝气逆乱,于是事大了[呲牙]
1,挟胃气上冲,导致上热诸症。
2,如果不上冲,停集于胃则转属阳明,而成可下之证,这是最好的了。
3,如果返迫于下,则成为热利。这是沿肝与大肠别通路径而传,有些肠炎,结肠炎即是,治肝枪响鸟落。
4,如果闭阻于胃,这事大了,致胃阳竭,成“除中”了。
为什么没挟胃气上冲?一是胃强,挟持不动呗,二是肝逆乱轻,也挟持不动胃。
上冲,停集于胃,返迫下,决定于各方面情况,就是这么回事,
(我觉得与情志也有关系。易怒的人容易上冲,易怨的人容易下迫,瞎琢磨的人容易停滞于胃。)
有道理[强]@天津-猫猫
@上海—肖春宏 我身边有一位,天天怨气十足,总觉得别人欠她的。所以她总是患血痢。
到医院,基本上是全给他治肠道,治标了,还会再犯,很少有人会给他治肝的。
不是阳明病,而是正宗厥阴病。
到时,我讲脉诊厥阴病,精准判断。
何谓阴阳不相顺接?这要心里清楚,就是阴阳不平衡,表里不相贯通,阳气不能外达四肢,故四肢厥冷。
张锡纯,他触碰到了《伤寒论》厥阴篇之主线,对厥利,热利认识到位,治下利枪响鸟落,人家当然名垂医史。方药中也触碰到了厥阴篇之主线,对厥热胜复认识到位,治厥热胜复药入即效,人家当然有资格当第一位博士生导师……。虽然前贤们未揭示出厥阴全篇主线,但是认清一点已经很了不起了。[强][强][强]正是因为诸前贤之努力,我们才得以见全篇之主线,心中不再有各种困惑。
厥阴篇是一个非常系统完整之篇,我们要见厥阴篇真面目,治大病!
从《伤寒论》问世开始,到现在为止,我们能见到的涉及厥阴病的书是98部,论述厥阴病有价值的人是28位。将这些通研一遍,即见厥阴病真面目。
大器必缺,《伤寒论》是大器,“缺”厥阴篇之完整,并非真“缺”!
98部书是指传世之作,并不是指有厥阴病内容之书。
当今出书人多如牛毛,有几本能成为传世之作?!
水厥证,用伏苓甘草汤,这对。但是水饮是厥的第二病因,第一病因是厥阴病之消渴,渴饮而不止,总渴水不解渴,还喝水,水停于胃。故提纲症明确告诉我们“少少与之”,喝水多了不行的。
用伏苓甘草汤先治标“水饮”,之后再治厥阴病。
这就是中医师具有将帅格局,会根据具体情况设计治病战略。[玫瑰]
咱们脑袋天天剥个尖去研习战术,缺少研究战略,这不行的,战略错误,战术再精,终归失败。
当年跟恩师学习,他老人家让我看《孙子兵法》,当时不理解,现在理解了,可是恩师已不在了。
继续以厥阴篇之主线阐述厥阴病的各种问题:
1,脾阳来源于肾阳,靠肝的疏泄功能敷布,由于肝气逆乱,不行疏泄之职,不再为脾敷布阳气,等于关闲了脾阳之来源,脾无阳则寒,寒则下利。
2,由于肝闭脾阳,阴阳气不相顺接,见下利的同时,又见四肢厥冷。
3,厥阴病之寒,与太阴病之寒,少阴病之寒不同。太阴病之寒来源于中焦阳虚,少阴病之寒来源于下焦之阳虚,而厥阴病之寒来源于肝闭脾阳,因此厥阴病用附子要掌握时机,如何把握时机?在最后讲,此处略。而太阴与少阴用附子,越早越好。
三国的周瑜,被诸葛亮气病了,是什么病?厥阴病,周瑜受刺激,情绪过激,肝气逆乱,挟胃气上逆,血随气逆而上吐血,最后“除中”而亡。
咱们以前学过妇科倒经出血,用麦门冬汤,降胃安冲。周瑜应该用乌梅丸合麦门冬汤加减。
《三国演义》不愧为名著,其中描写的病例都符合医理,还是厥阴病呢。
周瑜之肝气逆乱,不是一般的逆乱,而是“肆乱”,非大酸之乌梅不能治也。
周瑜怎么没有脑出血,而是口吐血,分明是冲胃气逆之出血。
把厥阴篇拿下之后,会诊治厥阴病了,厥阴病就多了,否则视为疑难病,被打入不治之症行列。
厥阴病有十死二难,当我们精通厥阴病之后,即可早发现,避免成为“十死二难”之病,可以救成千上万之人![强]
半年前,某人让我诊脉,我说“一个月之内会发病”,他不信,结果我说的有点保守了,半个月即突发脑梗了。
叶天士会诊治厥阴病,我摘录几句:
1,诸厥属肝,肝病犯胃,为呕逆腹痛,乃定例也,其中“诸厥属肝”,意思应是各种厥阴病涉及肝。
2,四肢逆冷即厥象。其中“厥象”,意思应是厥阴病之迹象。
拣珍珠,多了即可以穿成美丽的厥阴病之项链。[呲牙]
叶天士有临床案例支持他的观点。我讲每个内容基本都是这样,有临床支持。节省打字,不引录了。
把厥阴病当肝病不对,二者不等同,许多肝病无四肢逆冷。
少阴病也有四肢逆冷,与厥阴病的成因不同。
掌握厥阴病了,即可与太阳病,少阴病划清界线,差别明显,不难鉴别。
厥阴病第一主症是消渴,其次是上热下寒。此消渴与阳明消渴完全不同,阳明消渴饮水解渴,这个不解渴。伤寒论一共有三种消渴,还有一个五苓散之消渴。
将提纲症消渴之因,解释成热能消水,这不妥。既然有热,可是用白虎汤,黄连汤不能解决问题,说明消渴之因不是“热能消水”
厥阴病之消渴,曹操最会治的,望梅止渴,用乌梅。[呲牙]
厥阴病之表现,纷纭繁杂。阳弱不升,郁火上冲,可头脑晕、头痛、目痛、耳鸣、口渴、心中热疼;经络不通而胁肋胀痛、胸痛、腹痛、肢痛;木不疏土而脘痞不食、呕吐、嗳气、下利;肝为罢极之本,肝虚则懈怠、困倦、委靡不振、阴缩、抽痛,拘挛转筋;寒热错杂,则厥热胜复或往来寒热,诸般表现,不一而足。
在纷纭繁杂诸症中,如何辨识为肝之阳气虚呢?我们掌握的辨证要点为脉弦按之无力。弦为阳中之阴脉,为血脉拘急,欠冲和舒达之象,故弦为阳中伏阴之脉。经脉之柔和条达,赖阳气之温煦,阴血之濡养。当阳虚不足时,血脉失于温养而拘急,致成弦象。故仲景称:“弦则为减”,减乃不足也,阴也。
《诊家枢要》曰:“弦为血气收敛,为阳中伏阴,或经络间为寒所入。”脉弦按之无力,乃里虚之象;弦主肝,故辨为肝之阳气虚惫。若弦而按之无力兼有数滑之象,乃阳虚阴盛之中兼有伏阳化热,此即乌梅丸寒热错杂之典型脉象。厥阴亦有阴阳之进退转化,寒化则阴霾充塞,肢厥、畏寒、躁无暂安,吐利,汗出,内拘急,四肢痛,脉则转微,弦中更显细微无力之象;若热化,则口渴咽干,口伤烂赤,心中热痛,便脓血等,脉则弦数。阴阳之进退,亦依脉象之变化为重要依据。
黄元御医术中的补火泻水法,即是补南泻北法。补火和扶阳皆指补脾阳,泻水和抑阴皆指泻水湿。
继续以厥阴篇之主线阐述厥阴病的各种问题。
1,现在我们知道了厥阴之寒从何而来,乃是肝闭脾阳而生。
2,热厥和寒厥之成因是什么?由于肝气逆乱,肝闭胃阳生热厥,肝闭脾阳生寒厥。
3,厥热热复是怎么产生的?是由于闭与通交替产生的,闭则生厥,通则生热。这是其他学说解释不了的,主热说解释不了,主寒说也解释不了,主上热下寒说还是解释不了的。
救治厥阴病,附子宜轻,用100克是不行的,因为脾阳不真虚,而是被闭了,要以通为主。
用一片附子把人救了,比用100克把人救了,本事大多了!
厥阴病主方乌梅丸,是重用大酸之品乌梅,而不是附子,此时附子担当不了大任。
厥热胜复,肝气是活动变化的,不象瘀血是固定的,总那样。肝气小了时,被闭的脾阳就通了,热出来了,表现为热。肝气大了,脾阳又被闭了,又寒了,于是出现厥与热交替出现。
主寒说,主热说,主寒热说,见厥热胜复都避而不讲,解释不了。
@上海—肖春宏,肖老师,为什么肝气小时脾阳就通了呢?是因为肝处于失衡状态吗?不会抑制脾阳的升发?
肝是风木,特性善变,本性使然。十级台风,风速也不会保持恒定不变。@衡阳—仁者无敌
肝气逆乱,肝犯胃乘脾。挟胃上逆而上热,闭脾阳而下寒。@衡阳—仁者无敌
肖老师,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厥阴病寒热胜负,实际就是木土相胜和失控的两种状态?
多方因素,脾,肝,正气,邪气。@衡阳—仁者无敌
根本问题是肝气逆乱。
想一想初春的天气变化情况,对厥阴病就比较好理解了。
外邪入内,首先影响脏腑之气,使功能异常,久了才导致脏腑器质性病变。
气变化了,西医的仪器看不见,大中医就牛在这!
研究厥阴病等于向主流学派挑战,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主流学派只对厥阴病的条文进行注释与翻译,而不讲厥阴病的病因,病机,实质。主流学派所谓的提纲症,主症,代表方,仅是厥阴病中一个证的提纲,主症,代表方,而不是厥阴病的提纲,主症,代表方。
厥阴病包括上热下寒,热利,厥利,寒厥,热厥,厥热胜复,以及除中等,我已经以厥阴病的主线简单的阐述了一下,有个初步认识。详细解读,要写出多少字?16开纸写60页,有这么多内容,美丽的厥阴篇,岂能是三言五语讲透的[呲牙],我会以打游击方式,全讲完的。
厥阴病并不少,常出现在许多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段。并不是一个病从头至尾是厥阴病。
例如,感冒了,这是外感病,邪半表半里,肝气逆乱,出现厥阴病了,又转入阳明而成可下之证,这又是阳明病了。
再例如胆囊炎,这是少阳病,又继发胰腺炎,邪内陷出现厥阴病,没抢救过来,除中了。
既然厥阴病之寒,与太阴和少阴之寒不同,表现肯定有不同之处。在舌,脉,症三方面均不同,怎么可能一样呢,绝对不可能一样。由于会者不言,言者不会,所以我们学的很苦很累,甚至一辈子都没学到。虽然说医者仁心,但是这个仁是施舍给患者,而不是施舍给医者,用医者仁心绑架不了人家!
厥阴病有上热下寒表现,但是有上热下寒表现,不都是厥阴病,以上热下寒判定是厥阴病,是开玩笑呢。
大学教材也讲厥阴病,但是人家讲的极其严密,把限定条件读出来。
执笔教材厥阴病者,他讲的滴水不漏,极其严密,他一定精通厥阴病,否则能讲的那么严密吗?
教材为什么不讲透彻?因为教材水平是本科水平,无需讲那么多,到博士后才深入讲厥阴病的。
多数人都不想学,干麻要讲,读到博士后是想学了,给你讲。
厥阴病之热厥,在伤寒论中只有两条:
1,335条,厥深者热亦深,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
2,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热厥不少见,而伤寒论只讲了其中最少见的阳明证,只会这点东西,到临床上发大蒙,应对不了。怎么办?学呗,看《温病条辨》,讲热厥讲的棒棒哒!仅从这一点看,伤寒论是“地”,而不是“天”。
上焦:邪入心包,舌蹇肢厥,牛黄丸主之。
中焦:阳明温病,面目俱赤,肢厥,甚则通体皆厥……,大承气汤主之。
下焦:下焦温病,热深厥甚,脉细促,……,三甲复脉汤主之。
上:热闭心包之厥。
中:肝郁闭胃阳之厥。
下:肝肾阴亏之厥。
还有阴黄,伤寒论讲的也简单,只学伤寒论,自然弄不透彻阴黄。
@上海—肖春宏 ,肝肾阴亏,会不会不只四肢冷,也有全身冷
这要看轻重了。
吴鞠通讲的清楚明确,可以看看。
中医辨证的原理是根据症状而判定证,以四诊症状为据,从症状辨证,有什么的症状,辨出什么证,这是辨证不能变更的思维原则。以前的辨证方法是列出几个常见证型,然后从中挑选,导致不会治病。学六经,最好别穿新鞋走老路,掌握牢辨基本单位知识,即病位与病性,随机组合。
先列出六经,之后挑选是哪个经,这与先列出证型,然后挑选是哪个证型,有何区別?
原来学中医,对某个疾病列出几个证型,开始受欢迎,因为好学,而现在如何了?
有什么样症状,辨出什么样证,这是辨证不变的思维原则。而不是先列几个证型或六经,之后挑选是其中哪个?
*厥阴之寒,是肝闭脾阳,一时之寒
乌梅丸之消渴是饮而不止渴,与火无关,乃是水不归正化,与五苓散之渴一样。
换句话说,就是喝多少水,水也不参与代谢化成津液,缺津液则渴。
这是邪气入厥阴,使肝气逆乱,影响脾生化与输布津液。
人之所以感觉渴,是津液不及,无法滋润,津液需先气化,才能运行不断。
五苓之渴,是水湿郁停,阻碍气化通路。
厥阴消渴是下焦本寒,无力气化,上焦之火虚浮,下焦生源不及,上焦火之灼烧,中焦无力运化。此乃消渴之根源。
厥阴之寒,并非下焦肾虚寒。如果是下焦肾虚寒则为少阴之寒。脾阳虚为太阴之寒。这就是陆渊雷提出的千古疑问,厥阴之寒从何而来?
厥阴之寒,是肝闭脾阳,一时之寒。
肝闭脾阳则下利,肝挟胃气上逆则气上撞心。
全身寒是少阴病,肠胃寒是太阴病。厥阴寒则没地方了。故陆渊雷首次发出厥阴寒之问!
火虚浮,上热下寒,这是少阴病。
现在不存在厥阴寒之疑问了,已经解决,陆渊雷在九泉之下放心了,乃是肝闭脾阳。
厥阴病,既然是下焦寒,厥阴病怎么会有厥热胜复,当热复时下焦自己会突然不寒了?!
只有认为厥阴之寒是“肝闭脾阳”才能解释通厥热胜复。
正与邪斗,当正胜邪时,肝不闭脾阳,热复。当正不胜邪时,厥冷。
如此,则将伤寒论之厥阴篇一线贯穿而拿下!
用一线贯穿,将厥阴篇所有问题,符合临床实际解释通,至写要写70页。
何为肝闭脾阳?
脾阳来自于肾阳,肝气乱则不疏泄肾阳,这叫肝闭脾阳。
脾阳靠两阳温,象烤烧鸡一样,一题心阳,二是肾阳。心衰之人都无食欲,或饮食废。
厥阴病表面形式也呈上热下寒。但是上热下寒不都是厥阴病。
是不是厥阴病,要看病机。
上热下寒且脉弦,一定是厥阴病。
肝因寒而闭,疏泻升发之功不得施展,肝胆脾胃同属消化系统,他两之间功能相互协调。一但寒凝厥阴,少阳之阳不得温煦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