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让医生主动当编辑的精准化医学科普平台,健康中国也想在AI智能上发一把力
2016年的魏泽西事件发生后,一时间,医疗搜索话题被推至风口浪尖,误诊害人,误导亦是,人们第一次意识到医疗信息的准确性对于病人而言的重要性。
鉴于医疗的复杂性与专业度,在纷繁复杂的网络面前,光靠用户自身,始终无法准确分辨信息是否准确,因此,医疗企业的责任心再一次被提出。
从传播领域来看,信息有两种生产方式,UGC(用户生产内容)和PGC(专业生产内容),UGC和PGC的区别,在于生产者有无专业的学识、资质,在所共享内容的领域是否具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工作资历。
医学科普,对于许多人而言,一定会想到张贴在院墙上的各类直白而晦涩的内容,作为移动互联时代的医学科普平台,健康中国如何获得与国家卫计委签署健康共享合作协议的机会?又是如何成为患者教育内容输出的指定官方机构?动脉网专访了医未科技的创始人马亮。
医未科技的创始人 马亮
跨界医疗做科普平台
作为70后的马亮身上头衔不少,中国健康传播大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健康科普分会常务副会长,2016年获“健康传播大使”称号,KK健康网创始人,现在是医未科技的创始人。
自2011年创办KK健康开始,在健康领域的创业已经走到了第7个年头。从健康科普到精准推送,马亮的公司现在正在为全中国需要健康知识的人服务,因此,他也将现在的项目命名为——“健康中国”。
健康中国App界面
在马亮看来,平时,健康的人不会去搜索有关某方面疾病的知识,“一定是感到哪里不舒服,有需要了,才会上网搜索相关内容。”
对医学知识有着执着追求的马亮,将他的全部精力放在了“健康中国”上。他认为,现在的医学科普是零散化的,没有完整的定义,医生阐述的观点也被认为是科普,这样的信息太“碎片化”,用他的话来说,“缺少能真正给老百姓看的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系统。”
虽然是跨界发展,马亮的目标却很明确,就是要将健康中国打造成以精准内容为核心的一个健康科普服务平台。
作为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妇幼司的合作医学科普内容输出机构,中国医促会健康科普分会、中国医学科普中心的战略合作伙伴,健康中国凭借自身传播优势,在网站、APP、微信平台等新媒体端大力传播医学科普知识。
医生主动当作者生产内容
从KK健康到健康中国,团队已发展为70人。核心成员包括VP许敏,曾任职于杭州青年时报,并参与统筹策划国内多档热点节目,有丰富的宣传推广经验和项目运作经验。现任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健康科普分会办公室主任;2013年加入团队负责项目运营和团队管理工作。
CMO武文龙,曾先后任职于国家发改委综合司、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等机构。2016年加入团队负责市场开拓与维护;
COO杨波,运营过百万日活,收入过亿的移动端产品,主管过5款移动端app策划、研发、营销推广。曾任职起点中文网运营经理,盛大文学(盛大网络SDL)版权运营总监、产品总监,腾讯旗下文学公司-阅文集团无线拓展部产品总监,多听FM产品总监、运营总监、COO等职务。
马亮透露,KK健康时期团队最多曾达到100多人,直到13年才缩减到70人。这是因为除了市场和编辑人员外,更多在职的医生,成为了健康中国的编辑人员,成为平台的内容发源地。
健康中国App端的内容生成主体是医生,也就是开头我们所说的PGC内容。专业医疗知识由医生、专家输出,将最新医学动态或科普知识授权于健康中国,通过平台编辑转化、创作,经中国以漫画、音频等多媒体的形式展现。目前,上线的内容包括医学漫画、视频动画、在线直播、音频医生等。
在公共卫生服务的要求中,健康中国的战略升级使得许多公立医院承担着患者教育的功能,对于健康内容的素材需求也越来越多,因此,部分专家甚至医院主动找到健康中国来进行科普医疗知识的转化。
马亮强调,如果说KK健康此前是一个内容生产中心,那么现在的健康中国更像是一个聚合性的医疗知识平台。
前期KK健康积累的专业度与权威性,使改版后的健康中国成为国家卫生政策图鉴、宣传司科普展板、国家疾控中心、国家癌症中心等的制定科普内容生产商,反之,正是由于官方的信任,也大大提升了健康中国的科普读物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他告诉记者:“更多的医生已经成为健康中国在地方的编辑团队了。举个简单的例子,钟南山院士所在的广州附一医院是呼吸科最好的医院,在肺癌研究的科普方面,医院宣传科也是提供了极大的内容资源协助,文字和可视化的形式展示给百姓,这样一来,医生相当于一线编辑,生产出精确、专业的内容。”
目前,包括妇幼体系、围产医学、国家营养健康等内容的系列分解,都可以在健康中国平台找到,其中,国内排名前三的知名专家或院士级专家提供内容会通过付费的形式提供给用户。不过,不管是30章还是更多的内容,统一定价为6元/期,这一定价是按照苹果公司App Store的最低收费规则制定的。
2016年12月,全新改版App健康中国上线后,平台入驻的医生数量达到7万多人,用户数为160万,付费用户1万多,月留存率在18-20%,平均使用时长在18-25分钟。
搭建B端患教体系,服务公共卫生
除了基本的医疗科普知识收费外,健康中国的另一种盈利方式是针对B端输出有关患者教育的内容,这是占很大比例的一部分业务。
包括医药企业、医院在内的医疗机构都有患者教育的责任,健康中国通过出售科普知识漫画的版权,获取收益。就医药企业而言,每一种单品都是国家强制必须要执行患者教育的工作,因此,医药企业很乐意为这部分内容买单。
而与医院的合作更像是资源交换,医院的专家、医生负责内容生成,并付费给健康中国进行内容转化,转化后的漫画等其他形式的内容版权属于健康中国,平台可以进行二次出售,同时,医院拥有经过转化后的科普漫画的使用权。
此外,医疗科普出版物的插画制作、包括科普丛书出版,政府财政的项目合作补贴都是健康中国的部分收益来源。据马亮透露,目前已经达到的营收是一千万左右。
目前,健康中国与政府合作,在某省开展实验基地项目,通过“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医疗-健康科普-电子终端”的形式,让科普内容覆盖医院、学校、企事业单位的电子终端促进健康教育。“我们希望医院的电子终端不只是一个展示口,而是真正成为每个地方医院的科教化平台。”
AI智能,精准化推送内容
除了健康中国App,其对外传播渠道还包括微信平台kk健康和健康科普馆、天天快报、腾讯新闻、腾讯视频、搜狐健康、有妖气漫画、斗鱼等。各分发渠道内容累计阅读量达到十几亿,在如搜狐健康等各类媒体健康版块长期占据第一的位置。
马亮强调,平台并未刻意推广内容,医疗信息本身敏感度较高,由于健康中国的内容均通过国家权威机构的审核,因此传播较为广泛。
目前,健康中国致力于根据用户画像和用户应用场景为用户智能推荐科普信息,解决用户信息繁多无从选择的困扰。
在App前端,根据用户的不同场景,健康科普决策,形成每日健康模型,后端学习用户的行为偏好,根据用户数据,来为用户提供偏好决策模型实现健康管理功能。
马亮认为,医学科普除了靠策略、内容、运作还应该关注数据。后端大量的数据可以开发慢病管理系统以及中国百姓科普地图,利用数据出具三年或者五年中国居民健康需求预测以及战略分析报告,实现数据的价值。
为了实现智能问答功能,健康中国开发了“M9”虚拟人设,对标苹果的“嘿,Siri”模块,期望实现健康类智能问答功能。
未来:在AI领域持续发力
2017年,健康中国完成天使轮3000万美元的融资,投资方为个人。目前马亮和他的团队正在准备A轮融资,计划出让10%的股份,资金将用于产品研发、用户运营及产品推广等方面。
健康中国将继续探索AI智能的发展,基于共享科普知识与大数据的平台,利用大数据,服务于B端,链接有需求企业主方和有专业服务能力的服务商。平台现已接入春雨医生、爱康国宾等第三方医疗服务。
在马亮的心中,他始终想实现的是:通过用户行为数据的收集,以及人工智能的算法模型,为用户推荐更精准的医疗信息,从而让他们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
文|李艳瑜
微信|halapotato
添加时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后台发送关键词即可获得相关好文
网站、公众号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近期推荐
★ 中美欧医疗+AI产业对比:中国在多个细分领域应用领先世界,人才储备和数据规范需要奋起直追
★ 困难重重的慢病管理,礼来、腾讯和丁香园给出了这样的解决方案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文中出现的采访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