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能否自卫搏击
浦汉健
(原载《武魂》1994年第9期。)
对“太极拳能否用于搏击和怎样搏击”这个问题的讨论和研究,有益于太极拳的全面深入的发展。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供太极拳爱好者参考,并希望得到行家指教。
问:太极拳到底能不能自卫搏击?
答:这是毫无疑问的。太极拳的本质就是搏击,其中的一招一式全部是从搏击的角度组编而成的。当年杨禄禅、武禹襄、杨班侯、郝为真、杨少侯、孙禄堂、杨澄甫、李香远、吴鉴泉、陈发科等,无一不是太极拳的搏击名家。试想,在旧社会设场授拳,没有真功夫行吗?
问:为什么现在都讲太极拳的健身作用,基本上看不到用太极拳搏击了呢?
答:说太极拳可以健身是对的,说太极拳只能健身是误解。不少人把《十三势行功歌诀》中“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两句作为健身依据。其实健身只是在练习太极拳的同时获得的一种附属效应。
既然是“拳”,其始创者都是从搏击的角度组编动作的。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短兵相接、近身肉搏的现象日益减少,除了部队、治安、防身等还要体现搏击外,其他方面对太极拳的要求主要是健身。至于练太极拳是为防身自卫还是健身,要看各人的目的。想健身就按健身的方法练;想防身可按防身的路子走。
为什么见不到用太极拳与人搏击?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真正具备太极功夫的人太少。因为太极拳学好练好很不容易。俗话说:“太极十年不出门,心意一年打死人”。可见其难。其次,有的人功夫太深,故练而不用,藏而不露。但是大多数人因为功夫不到家,不敢用。更有些人是没有明师指点,又缺乏悟性,不会用。
问:太极拳练时那么慢,怎能用于搏击?
答:吴公藻说,“夫太极拳之所以由慢而成者,其练习时间,纯任自然。不尚力气,而尚用意。”可见慢练首先是为了练意,然后才是以意行气,以意带形。意不动,气不行;意不引气不动,形也不动。光是打得慢,不讲意念,并不会有益于内气内劲的培养,甚至未必能算太极拳;何况太极拳未必都慢(陈、杨、武、吴各家都有快练法)。再说,快与慢也都是相对的。“慢打为功,快打为拳”。打得慢是为了练功,即为了内功内气的培养。
太极拳包括内功和技法两个方面。内功就是练意念,练内气。所以人们常说太极拳练的是“心意功夫”。技法主要是动作,特别是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和进退顾盼定五行;它们的细节劲别(劲力的方向、方式、方法等)尤为重要。关于八法五行各家讲法虽有不同,但实质上应该是一致的。八法主要是各种打击方法,在太极拳技击中称为势法。包括手、肘、肩、跨、膝、足、头,统称“七拳”的打法。进退主要是两种步法,顾盼可视为眼法,实际上深层的意义是战术方法的统称。定,是身法。太极拳之所以能搏击,并且独具威力,实际上是把内功、气功的练法运用到拳法(技法)当中。所以,打太极拳从根本上说,是在练气,是一种能自由运用于技法中的气功。这种功夫与一般气功不同。比如硬气功,可以经得起被击打,但是在被打时不会产生“反弹力”。而且抗击打能力不会在搏击运动的过程中产生。它的基本表现形式是静止的。而太极拳的内功和内劲既可以静止,也可以运动,可以静中有动;不管别人用何种方式打来,都能将来劲反弹回去。来的劲越大,反弹的力也越大。并且也可以在搏击过程中产生极大的抗击打能力。这种反弹力和抗击打能力就是太极拳的柔化功夫和发劲结合的产物。
可以说,毫无柔化与发劲功夫的太极拳不能算是真正的太极拳。要练出真正有太极功夫的太极拳,就得练意念。假如初学时打得太快,意念一晃而过,就谈不上练意,不会有内气,也谈不上以意领气,就会变成纯用力气的技法动作,搏击时也不会有内家拳的技击效果。事实上,练拳时主要真正用意,速度自然就会慢,而不是故意把拳打得慢悠悠的。否则,长拳也能变成太极拳。
问:太极拳与人搏击时是否要“刚猛迅快”?
答:太极拳搏击与练习的原则是一致的。讲究顺应自然,也叫“应物自然”,讲究引进落空,粘连柔化,借力发力。当别人打来时,要本着“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的原则。这里的急和缓不是单指动作上的快与慢,而是在意念导引下的内劲的提起,然后才是与技法(动作)配合。有的人说“太极拳也有刚猛迅快的功夫”,这话不假。但并非“都是为了弥补松柔轻慢之不足”。如果真是以“刚猛迅快”来“弥补松柔轻慢之不足”,那王宗岳《太极拳论》上“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的话,又让人怎么理解呢?实际上“手快打手慢”、“力大胜力小”,不是太极拳的打法,太极拳中确有“刚猛迅快”,但那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要先有内功内劲。有了内功内劲,就提得起,放得下。任凭别人用多大力气多快速度打来都不要紧。万一失败,是功力不济所致。
太极拳的刚猛迅快并不是“为弥补松柔轻慢之不足”才增加的练法。要讲清这个问题比较复杂,简单地说有其历史原因。太极拳一开始创立本是刚多柔少,后来发展为刚柔相济,再后来才柔多刚少,竟至看上去光柔不刚了。拿吴式太极拳来讲,它的真正的始祖当推杨班侯。
杨班侯打拳是以刚猛凶狠著称的。难道能说杨班侯的拳架是为了弥补后来的吴式太极拳松柔轻慢之不足吗?再说吴式本身也有南北两大派,在练法上北派更趋古朴,让谁来弥补谁呢?
太极拳之所以有刚猛迅快,是由太极拳的基本特点决定的。王培生老师说得好:太极拳“不但不有意地强化人的本能,而且还要对人的本能加以改造。太极拳并不否认力和速度的效能,而力和速度的运用方法是辨证的统一。在速度上太极拳的实质是快,但不是绝对求快而是求速度快慢的辨证统一。对于力量也是如此,不否认用力,但不是追求绝对的力大。而是求力量大小的统一。”这就是说,太极拳的刚猛迅快是与松柔轻慢相辅相成的,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太极拳在理论上和技法上提出以柔制刚、以静制动,但不是光柔不刚、光静不动。刚动与柔静是相对的,也是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柔极则刚,刚至则柔;刚柔相济。由柔而刚,由刚至柔,既是太极拳的理论,也是各种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更是实作需要的指导思想。陈鑫的总论说:“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五阳是好手,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这段话很值得多思。
问:那么是否可以说,动作快慢无所谓,关键要把“气”运到位?
答:可以这么理解。太极拳家靠内功把对方的劲接住、柔化再发出去。
问:太极拳讲“用意不用力”,那发人出去到底用不用力?
答:完全不用力是不能发人的,连柔化都困难。所谓用意不用力,是指不用无谓的力。但绝不象现在一些推手比赛,跟日本大相扑似的,硬把对手推出去。——顺便讲一句,现在不少人以为推手就是太极拳的搏击形式是错误的;太极拳的搏击形式是散手;推手是“以练习近身用着之法者也”。你们去看看许禺生(宠厚)的《太极拳势图解》第三章《论太极拳推手术》,就知道了。不要轻信那些没得真传又不看书的所谓“太极拳传人”们在那里瞎扯。
问:太极拳的搏击是怎样的?
答:搏击这个概念大体有两大类:一类是竞技比赛式的,另一类是防身自卫。但不管哪一类,都要根据自己内功的水平。但是都要用技法才能取胜。
问:你是否用太极拳与人搏击过,效果怎样?
答:用过。但不能说用太极拳,只能说用太极拳的技法。比如“单鞭”、“斜飞式”、“搂膝拗步”、“白鹤亮翅”等,都很实用,效果也比较明显,往往能“一招制敌”。问题是看你怎么用,会不会用。当然,我与人搏击是属于练习性的,多半是切磋拳技,不是自卫,也不是竞赛。这和过去打擂台比高低完全不同。但可以肯定,真到需要自卫时,这些动作一样可用。
问:太极拳技法有什么特点?
答:除了注重内功内劲的发挥,应充分注意太极拳属于近身短打拳这个特点。精神上要以静制动,以逸待劳;动作上要“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后发先至、手足齐到。尽可能让对方接近自己,然后积极引化对方的来拳或腿。引化的同时便发放。引化和发放要尽
量同步进行。这样才会不丢不顶。换句话说,化就是发(或放),这样有利于牵动对方中心。太极拳要的效果就是使对方失重。
问:怎样才能牵动对方重心呢?
答:先要练好几种方法,比如“粘连”、“棚接”。粘连跟打篮球时运球的道理差不多:运动员不是用巴掌硬往球上“打”,而是顺着球的弹起而上升,到了一定高度使手掌轻轻地接触球体再往下“按”。看上去球象粘在手上一样。太极拳的粘连跟这差不多。当对方一拳打来,我用手或身体顺势而动,粘贴在来拳上。
来拳的力量发到一定距离时就不可能再有力量了,形成所谓“断劲”,这时趁势发劲,对方便防不胜防。
关于粘连,还可以想象杂技演员用头顶大坛子:演员抓住坛口往上一抛,眼睛盯着坛子下落,到了一定高度时,演员身体按一定方法顺势下蹲,坛子便既轻又稳地“停”在了头上。这就是粘。假设坛子下落时演员不动,甚至往上一跳(一顶),那么,不是头破就是坛破。从这儿可以看出,粘连的道理是对生活中因为某种需要而对某些运动现象和规律的总结和概括,不是太极拳前辈凭空想出来的理论和方法,是有科学道理的:当两个物体作用力的方向、速度一致时,物体间不会产生力的作用。来拳再快再猛都有一个过程,只要反应敏捷,照样可以粘住。
“粘连”是太极拳技法上的要求。粘连的前提是棚。为什么呢?因为粘住对方来拳之前必然有一个“迎接”的意念和动作。这也象打篮球时接对方的传球:你的手要先伸出去,但伸出的手不是马上抱住球,而是等球到了手边,边引边合,再将球稳稳地接住。这种边引边合的劲就是棚劲。可以说,棚就是接,也可以说截。这要根据各人功力。
问:棚与粘有什么关系?
答:棚不住便粘不牢。粘是顺,是走,是动,是化,是棚住以后的动作,两者不一样。只是初练时不易分清。练好棚劲很重要,可以说太极拳的技击功夫首先看的是棚的功夫。
问:“棚”在搏击时怎样运用?
答:各种流派的棚法不完全一样,吴式的棚有多种方式,如正棚、反棚、内棚、外棚、进步棚、退步棚等等。比如,揽雀尾的第一个棚式是当对方拳来时,我两手向前迎接,左手棚其肘关节(即截其中节,这是近身短打拳的典型特征,应特别注意体会),右手按其来拳,顺着腰部发劲,形成一股合劲。只要棚住,轻则将人重心牵动,打得对方腾空而起,重则当即将对方手臂棚断。所以要特别谨慎,只能点到为止,不可轻易伤人。
问:假如没有棚住怎么办?
答:可以马上变式:右手变拳,上步进击,成“搬拦捶”;或左手顺势护脸并转腰,收右腿上步,用右拳反弹对方面部成“搬拦捶”。。。。。。搏击是千变万化的,而且往往一瞬间就要决定输赢,所以,太极拳的搏击训练重在训练意念支配下的应变能力。搏击是有规律有法则的,但又不可死守法则不放,就跟不能看着棋谱跟别人下棋一样。我们强调初学时要循规蹈矩,处处合法,到有了一定基础要练应变,就“无法”了。
(2010年7月29日从新敲出发表。字面上稍有改动。如需引用以此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