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爱无边
——《边城》赏析
常德市一中 龙健
《边城》,多么美的所在,多么秀的山川,多么纯的人儿。我不能不佩服沈从文独到的慧眼和独具的匠心,竟能在脑中想像出这么质朴诱人的土地,在笔下创作出这么多古朴纯美的人儿,让人无限向往和追怀。或许,真正自然的人就应是这个样子吧!他们得益于山川的滋润,浸染着天地的灵气,没有造作,没有矫情,有的只是人的真面目,真性情。不知怎么,读到文中的“爷爷”,我就会想起我的爷爷,读到翠翠,我就会想到无数清纯的山里妹子,包括我自己。虽然我不是在农村长大的,我从小没受什么苦,吃什么力,但在奶奶爷爷温暖小巢里备受呵护的孙女,对于人生,对于未来,对于亲情,对于爱情不也有过许多相似的感情,相近的烦恼,相同的惆怅吗?作家正是写出了这无数少女的复杂心境,写出了无数美好心灵的理想,所以他便是成功的,《边城》便是难忘的。
还是让我从第一段分析起吧!作家首先从黄昏独处的翠翠写起。这一开端,无疑是经过深思熟虑。试问,一日之内,人在什么时段容易滋生怅惘的情绪?早晨不是一日开始时,万物欣然之初,人一般都是神清气爽,充满对新生活的憧憬;中午呢,正是一日之盛时,万物蓬勃之机,人们一般都是豪情万丈,充满对火热生活的投入;只有夜幕即将降临,万物即将沉寂落寞之时,人的内心便极易滋生伤感和惆怅,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感“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思“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瞧,翠翠坐在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
作者挑选夏日傍晚最具代表性的晚霞、杜鹃、暑气及各种气味展开描述,使人仿佛置身于这样一个时令的自然怀抱,听虫吟鸟鸣,闻青草气息,观云霞满天,感酷暑逼人,觉心中怅惘,尤其是这“凄凉”二字,便引起读者莫名的情愫——她是谁?为何凄凉呢?这便勾起了读者往下阅读的兴趣。
我们说,人是不可能无缘无故感到凄凉的,记得自己年少时不识愁滋味,到了少女时期便无端生出许多愁绪,很多时候要靠好友或文字来排解。看了《少年维特之烦恼》,知道那便是少女的“思春”,恍然间明白了自己为何烦,为谁愁了。翠翠不也一样吗?只是高明的作者还未点明罢了。
以下便是翠翠潜意识里生出的一些“胡思乱想”,似乎她的生活太平淡了,似乎缺了点什么,似乎日子太陈旧了,激不起人的热情,她便想着到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表面上看,这似乎是翠翠在爷爷面前撒娇的表现,但骨子里,却隐含着翠翠想冲出熟悉的家园,去外面世界闯荡一番的心思,那么,外面的世界有什么让翠翠依依留恋的呢?这又勾起了读者的遐思。
请不要忽略翠翠被自己的心思“吓怕了”的细节。这似乎不经意的心理,隐含着的是少女内心的煎熬——万一有一天离开了爷爷,爷爷会不会很伤心很失望?其实,孙女的这般心机,自己不也曾有过吗?记得自己从不敢和爷爷坐在一起看爱情片,更害怕看到男女间亲妮的举动,似乎这是罪过,想必翠翠的内心也有过这种焦虑吧?但她不敢明言,只能通过“胡思乱想”来间接体现。
翠翠从内心里当然是更爱爷爷的,于是她开始嚷着要爷爷回来陪她,但爷爷实在太忙了,不能丢下客人不管,翠翠只有坐在岸边独自守望,“就忽然哭起来了”。读到这里,我竟仿佛自己又变成了翠翠,哭得两眼通红了,设身处地去想,我觉得翠翠真的是那种多愁善感的少女,她青春、美丽、纯情,一想到早失的父母,一想到孤单的身世,一想到茫茫的未来,一想到岁月的短暂,任谁都不会无动于衷的。“哭”是内心世界丰富的表现,“哭”是渲泄心中不快的手段,“哭”是排解人生无奈的良方。哭了一阵就没事了,翠翠仍旧很懂事地去烧火做饭,随后喊爷爷回来吃饭。这个生活细节,作者也是写得很细腻,全然不顾读者或许会嫌其啰嗦。爷爷在翠翠的喊声中并未马上回家,而是继续摆渡,翠翠“第二次请求祖父,祖父不理会,她坐在悬崖上,很觉得悲伤”,到最后看了一会儿荧火虫,证明夜已经很深了,她喃喃呼叫着:“爷爷,为什么不上来?我要你!”这让我想到了农村人的勤劳善良。爷爷为了让客人及时回家,从来都是这样废寝忘食的,他质朴的本性得到了充分表现,而翠翠对爷爷的依恋更是可见一斑,以至爷爷发出感叹:“爷爷不在了,你将怎么样?”忽然想起自己也是曾极度依恋爷爷的,从八个月大便被父母送回常德老家的我在爷爷奶奶的羽翼下长大,记得是七八岁时,渐渐明白了生死,便常常在睡梦中哭醒:“爷爷,你死了,我可怎么办?”是啊,孩子对亲人的依恋之情,是与生俱来的,只要长辈慈爱晚辈,晚辈便会同样依恋长辈。可爱的翠翠,从小说一开始,就是在等待、惆怅和哭泣中出场的,她的真性情得到了淋漓的发挥,她的忧愁状得到了尽情的展示。爷爷教育她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翠翠便止住了哭,开始学会变得坚强。
接着是吃完了饭,爷爷同“翠翠到门外高崖上月光下去说故事”。如果是细心的读者,便会思考:这故事会是些什么故事?与情节的展开有何关联呢?这当然体现了作者构思的巧妙,他不会平铺直叙,如果是那样就不会成其为小说了,他要让小说中的人物自己去活动,去笑去哭,去喜去忧,去唱去叹,从而表现真实的内心世界。
爷爷当然是有着说故事的目的的。通俗一点讲,他是在进行爱情启蒙,告诉她爸爸妈妈恋爱的故事,告诉她本地方恋爱的风俗,告诉她爱情的幸福与磨难、苦涩和诱人。爱情就是这么一个神奇的东西,它能让人神魂颠倒,让人舍命追逐,让人日思夜想,让人辗转难眠,但它又隐含着多少痛苦和悲戚,埋伏着多少挫折和危机呀!像翠翠的父母亲,为了爱情,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如花生命,像翠翠的父亲为了爱情,献出了自己的清脆歌喉和火热身躯,她们为爱而殉情,留下了孤苦的翠翠,让翠翠既渴望得到爱情又害怕爱情的降临,爱情在她心中就像那高山上的虎耳草,让翠翠既热切神往又深感高不可攀。
那么翠翠到底爱上了谁呢?作者没有让翠翠听到那爱的表白,却让爷爷去仔细聆听那爱的倾诉,并且没有及时将这爱的信号报告给渴盼的翠翠,这也许正是作者有意为之的“伏笔”吧!以至当大老二老为翠翠而双双谦让退避之时,翠翠还蒙在鼓里,并不知道内情,大老下滩死了,二老又去寻找哥哥,爷爷也死了,留下孤苦的翠翠独自守望、等待,就如文章开头一样,作者没有去为我们描述一个完美的结局,没有去为读者设计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团圆的尾巴,这多少有点令人遗憾,但我不得不承认作者的高明和睿智——人生有太多不可测因素,与其落入俗套,不如让读者自由去驰骋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于炫美的边城天地,神思飞扬。爱是没有结局的,人生是没有单一答案的,就如儿时读过的一些童话,最后的结尾总是“公主和王子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幼小的心灵便感到无限的满足和惬意。殊不知,那样的结局往往不是结束,而只是复杂生活的开始,千万不要相信那些美丽的童话,生活就是如此真实、残酷和无情,它可以将一切摧毁,包括生命、青春和美丽,何况稚嫩的爱情?至爱无言,翠翠那无言的守候,倒正是切合那山川的宁静,化为读者永远的记忆和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