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该懂一些很深奥的道理吗?智慧应该被普及吗?

这是单华伟的第一百四十九篇原创文章

| 一个小酒馆的起朱楼,宴宾客,楼塌了

街边有家小酒馆,没有名字,门时常半开着,但路过的人往往都能隐约听到里面在谈论一些很思辨的话题,大多数人对这些东西是无感的,但也有的人会在门前停一会儿,仅仅因为耳闻一两句话,受到警示,回家认真的阅读,便解决了一些人生苦恼。还有极少部分的人,最终抵不住诱惑,推门走进去,加入了讨论。
一直以来,酒馆就这样在那里,所有人都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存在,它,像一座灯塔,没有几个人守护,但始终为迷航人示路。
但是有一天,某个很热心的人,他也许都不是酒馆的经营者,他将酒馆的门大敞开,打出了招牌——『 沉思酒馆 』,还沿街叫卖,有的人一看,“哎~那里怎么那么热闹啊,走,去看看”,还有的人心想着“人多的地方,一定有挣钱和偷摸拐骗的机会”试探着也进了酒馆的门,于是,很多人涌了进来。
不管这些人抱着怎样的动机,最终他们都会既主动又被动的参与到酒馆的讨论当中来,因为他们已经来了,因为他们发现发言似乎是一种炫耀和标榜,因为他们想通过发言来获得别人的赞许。
于是,此地成了个喧声震天,吵吵嚷嚷,瓢破碗碎声不绝于耳的闹市。
最终,酒馆被取缔了,因为其中经常发生各种打架斗殴事件,因为有的人总在这里发表一些自己也半知半解,误导性、煽动性的言论,因为这里有太多骗子、小偷和强盗

| 乌合之众的心理

我想表达什么,想必读者们都很清楚——那些微妙的,深奥的知识,让很多人知道其实并不是好事。
而重点还不是人多与少的问题,而是人到底怎么多起来的问题,请注意,笔者并不是在强调大部分人无知或智识水平不足,我想说的是:当那些微妙的知识,被粗放式的,被大锅饭一样的传授,将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你要看一出好戏吗?那可以看看微博上的各种“女拳”的骂战,那些张口闭口谈这个问题的人,有几个是认真看过《第二性》这本书,以及后人对此的评述与批判的?女权本来是个好事,但还未在中国展开,早已被这些人把名声坏了个尽。
那为什么艰深的,看起来如此“开启民智”知识的传播,会造成恶果?笔者认为有两点原因。
一,是知识的细微性,这里我需要再次强调我不是在谈智力上的愚钝,不管一个道理如何艰深细微,只要花时间,有老师带路,绝大部分人都是能理解的。
但问题在于,如果有一个人过于热烈的鼓励大家去看,去讨论一个东西,他其实同时也在鼓励学习者们放弃那种细微耗神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状态下,即使是天资聪颖的人,也会被裹挟,成为乌合之众中的一员。
二,是当参与者多起来的时候,心怀不轨者便会开始行动,这种人其实一直都存在,但因为当初参与者比较少,他根本没有机会,人多了以后,就会滋生,甚至引诱那些危险的倾向。
比如很多人谈女权,实则是想为自己开脱:男人被出轨是自己留不住女人,都是男人自己的错,若是男人出轨,那就该挨千刀——拒绝考虑感情的忠诚问题和平等原则。
这种谬误百出的言论,如果是在一个小圈子里,立即就会被嘲笑和否定,而当各类居心叵测的人进入了圈子,当某种言论与某种强有力的“主义”挂上钩的时候,便会有人站出来传播这些东西,所有点赞和转发的人都知道它的逻辑有问题,但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可是天然正确的“XX主义”啊,我只是想借这个东西做我想做的而已
勒庞在《乌合之众》里说群众根本没有思考能力,只能接受一些简单的信息(有人将他这个道理形象的表达为“广场上聚集的人就像一个个土豆”);他还说领袖要想被大众信任就需要不断的重复一些断言,不管它有没有根据——从事实看来,勒庞的某些观点确实是对的,比如就大众像土豆这一点,他没有给出十分严谨的论证,但却依靠不断在书里重复这一点让所有人都买账了。
也就是说,他这本书的成功,其实是对『 领袖要想被大众信任就需要不断的重复一些断言,不管它有没有根据 』这个道理的证实,至于大众是不是“土豆”,还真不好说。
而笔者认为所谓『 乌合之众 』,并不是勒庞所说的土豆,每个人都受利益驱使,即使表现得像个土豆,那也是利益熏心,目标明确的,披着土豆皮的人精

| 智慧之门应当永远保持虚掩,不可开门揖盗

回到本文的主要问题上来,艰深与智慧的知识到底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向世人展现自己的面貌?
笔者开篇的小故事,是精心构建的,现在,在讲了以上的东西之后,我们再来阐释,你可能会更明白我的意思。
我说从小酒馆路过的大多数人对这些东西是『 无感 』的,意即智慧本来就应该是少数人的事情,它应该是一种纯兴趣,说人们对这些问题无感不是贬低,仅仅是在陈述一个事实,实际上,“小酒馆”悲剧,正是有人不尊重这个基本的事实,硬要把那些没有纯兴趣的人拉进来而造成的。
而有的人,如故事中谈到,他们会受到『 警示 』,学习思辨就应该是以这种危机感,而且是纯思上的危机感为契机的,为高考、公务员和教资备考而学习的危机感不在此列,为了炫耀,博眼球,拿知识当权杖者,更不在此列。我谈的,是对自己生命浑浑噩噩状态的警醒,去思考、去反思的学习精神。
笔者用抵不住『 诱惑 』来描述那些决定去追求智慧的人,有两层意思:一是智慧对于有的人来说的确是巨大的诱惑,这种诱惑可能甚至超过了声色犬马的诱惑,最终导致他们能够抛弃其他不必要的东西。
二,是我们也应该明白,这也只是一种诱惑,仅此而已,而热情和热爱是廉价的,行动和学习是艰苦,甚至是艰险的,其中微妙之处过多,稍不注意,你就会堕入深渊——从这个意义上讲,用『 诱惑 』来形容知识与智慧的吸引力是很恰当的。
笔者将那座小酒馆,将讨论智慧之地,智慧之人比作『 灯塔 』,同样也有两层意思,智慧是孤苦的,它不是金碧辉煌的宫殿,甚至连个暖窝都算不上;但同时,它也会给迷航的人示路,但是又但是,它也仅仅是在“示路”,给你一个方位参照,它不能给你“指路”,路在哪儿,还是得看你自己的见识,它更不能给你“引路”,也不能驮着你走。
而这两层意思综合起来,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我在《哲学是强者的思维苦旅》一文当中谈的状态:智慧路上,什么也没有,它不许诺任何功利或非功利的东西,你甚至可以说你基本上就是白受苦,而且是受很大的苦,但如果你喜欢,真的有兴趣,那么,客官,您里面儿请。
而那些我称之为『 热心人 』的,热心于普及,号召别人学智慧的人,笔者很欣赏他们的勇气,因为做这种事儿是两头不讨好的,也捞不到什么好处,往往需要巨大的使命感才能行动起来。
但终究,如我们所见,这不过是引狼入室,各种心怀不轨的人蜂拥而至,道理不再提供智慧,而是引起大量无意义的误解和纷争。
人群当中,必然有大部分人,会败坏智慧的名声,不是因为他们傻,不是因为他们是“土豆”,而是因为他们坏,因为他们是骗子、小偷和强盗。
所以,如果我们真的想要智慧的火种长存,反而应该尽可能让它远离乌合之众的视野,别被那些必有用心的人盯上。
有的人也许会问『 少数人里面就没有坏心眼的吗?』,有,但笔者一直所谈的,都是“他们”,而不是“他”——当一群坏人聚在一起,声势浩大起来,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恶果。
智慧之为智慧,不是因为其少数,也不因为它代表正确,是因为其始终保持谨慎和反思;恶之为恶,恶之能作恶,不在于其居心,而在其能裹挟声势,故智慧之门应当永远保持虚掩,不可开门揖盗

| 其他话题

本文的核心观点是这样的:
乌合之众造成了智慧的流俗化,从而引起纷争,反而是糟蹋了智慧。
乌合之众的特征是坏,而不是傻。(所以请注意,我谈的乌合之众并不是勒庞所说的那种乌合之众。)
我们要做的,是别去招惹它们,也别留东西给他们去谈论,去消费,更别太热心去普及。
结论:我们不应该向所有人普及智慧,因为这里面坏心眼的人太多。
这当中还有很多东西可以讨论,比如了解一个道理的意义道理有多大,柏拉图谈到的知识更广的人的“善意的谎言”,所谓“知识分子”的责任等,限于篇幅,将在其他文章中阐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