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是人们心灵的诠释,是人们寄托情感的重要工具。阅读教学则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小学课外阅读不仅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还能够极大地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质。那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闸述自己的观点。
一、重视课前预习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渔。当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传授获取知识的能力。如果学生只注重知识而不注重获取知
识的能力,就像猎人走进山林时只带干粮,不带猎枪。预习,是新授课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讲课前学生先行自学的一个阶段,是"训练阅读最主要的阶段"。做好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而且有助于学生发现和思考问题,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新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前都有提示预习的具体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时一定要根据这些要求有的放矢地进。带着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去认真地读课文,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把要求做的地方做一做。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课文的内容和中心思想。例如在教学《顶碗少年》一课时,我提前给学生出示了预习内容:1.读课文,画出"一摞金边红花大瓷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次出现你有什么感受? 2.想一想文中第二部分表达了什么含义? 3.说说你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通过这样的预习,学生能把思维贯穿于课堂教学,在课堂中发挥主体作用,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为此,我借鉴了一些名师的经验,给学生制定预习方法:第一步初读课文,做到读通顺。首先通读课文一至三遍,初读课文时读不顺的地方多读几遍,扫除字词障碍;其次,划出课后生字组成的词语和课后要求抄写的词语多读几遍,第二步查工具书,弄清疑难。初读一篇课文,学生总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生词,文中也有学生认为很重要的词语或很喜欢的词语可以把它们摘出来,写一写,读一读,然后要求学生通过查工具书辨析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词义,达到积累词汇的目的;查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如作者、作者的其他作品本文的写作背景等。这样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还帮助他们积累了知识。
第三步,细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在解决了字词后,我让学生反复读课文,读完后,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或主要情节,这样会增强他们的阅读能力。细读课文时,做到动笔批注,逐步勾画出重难点,把自己的体会感受写在旁,及时质疑思考。如果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能够发现并深人思考,那么在课堂上,通过师生的互动必定会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课堂就会更加精彩,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学生的收获也会更多。
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学生对阅读越有兴趣,学习积极性就越高,自觉性就越强。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教师应采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例如进行师生朗读比赛。在教学日积月累的《囚歌》时,我就设计师生之间的一场激烈的朗读比赛。一听说要和老师比赛,学生立刻来了劲,个个昂首挺胸、跃跃欲试、充满自信。就连 平时上课无法安静下来的小陈也是情绪高涨。只见他双手捧书、目不转睛,仿佛书中有他最喜欢的玩具,口中念念有词
比赛过程中,大家都捏了一把汗,生怕读错了一丁点儿,我也是格外小心,一点儿都不敢马虎。那份专注,那份谨慎真叫人感动。又如:在教《手指》这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有困难得地方多读几遍,直到读懂为止,学生们立刻忙碌起来,有的有滋有味地读,有的边读边圈点,有的与小组同学互读,个个兴趣高昂。是啊,这样既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又给了学生充裕的学习时间,保证了阅读质量,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接着,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你怎么理解就怎么读。这下教室里更热闹了,学生们纷纷举手,要求抒发自己的情感。孩子们在声情并茂的朗诵中感悟了文章的内涵。
三、开展活动,拓宽学生知识面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能够学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够举一反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如:每日课前三分钟一讲,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说一则新闻,讲一趣事,或背一古诗等,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语感增强。
这样,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逐步达到厚积薄发,写文章词汇丰富、语句优美了。我还在班里举行了讲故事比赛,促使学生浏览更多的书籍,从中挑选更有趣的故事进行复述。
总之,我认为,只要我们用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阅读就一会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一道美丽的彩虹,学生才会真正融入阅读之中,享受阅读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