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恩爱夫妻用铁笔刻写“幸福图”

伊川县融媒体中心●伊川新闻●

“门对九皋秀,家藏万千景。”中秋时节,在平等乡平等村一个不起眼的宅院里,一对80后小夫妻在忙活着手里的活儿,不过,这不是秋天的农活,而是传统的石雕艺术,成品的石雕画摆满了两个房间,墙壁上到处挂着精美的石雕拓片。
今年42岁的苗治强是这家的男主人,记者初次认识他,还是在今年7月28日“洛阳民间高手艺术大展”的活动上。洛阳市100名民间高手,可谓高手如云、人才济济,当时,同为伊川人,记者也就多关注了苗治强和他的石雕艺术作品。那一次,苗治强参展的是一方书法石雕,30公分见方的石雕上竟有行、草、隶、篆等多种书法和图章。
石匠的儿子要创新
苗治强的父亲曾是当地有名的石匠。年轻时褡裢里装着锤子、凿子等吃饭家什,到处给别人做活打短工。后来,手艺逐渐精细起来,在家专门制作起门匾、石碑来,慢慢地十里八乡的乡亲都知道老苗手艺不错,谁家大门楼要镶石门匾,谁家要给先人、寺庙树碑立传都找苗治强的父亲来干活。年幼的苗治强每天放学,看到石板上龙飞凤舞的书法,总是用手指顺着父亲刻好的字描来画去,渐渐地耳濡目染,他也喜欢上了石刻,从最初的描字到操刀,父亲手把手把技艺教给了他。
“开始第一星期,两只手腕酸疼得直不起来,动不动就想抽筋。”苗治强回忆,正式开始跟父亲学石刻是上完初中后,那一年他17岁。他说,石头上刻字,不同于用笔书写,有时笔画得倒过来刻,根据原作的书法艺术,还得照顾到入石的深浅。要将石雕工艺上升为一门艺术,绝不是比葫芦画瓢就能得来的。如何达到形神兼备,古朴生香,这就要不断的练习揣摩,久而久之,宽窄尖细,各种刀具的运用也便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起来。
门匾刻好了,加些“凤龙呈祥”纹饰,再描一圈“万字不到头”是不是更有传统寓意?从单纯的刻字到字画结合的石雕,苗治强很有悟性,也很能创新,很快他就成了父亲的衣钵传人。出自年轻人之手的石刻,除了书法入“石”三分,刀刀见锋,刻出的吉祥图案,更是流畅细腻,活灵活现,深受群众喜爱。
妻子是他的好助手
嫁给杀猪的翻肠子,嫁给打铁的耍锤子。伊川的这句俗语,是对夫唱妇随最形象的褒奖。苗治强的妻子王社利年轻时是一个甜美可爱的姑娘,嫁给苗治强后,便成了天天和青石板打交道的石雕艺人之妻。丈夫刻石碑能换钱养家,她也不闲着。聪明的王社利从网上得知,从石碑上拓片也能赚钱,就让丈夫专门找到著名的拓片大师裴建平学习了拓片技术。
一个雕刻,一个拓片。为了将石雕艺术做出门道,苗治强办起了洛阳降祥工艺品雕刻有限公司,小两口分工十分明确。雕刻什么作品,苗治强说了算;拓片用红色、蓝色还是黑色,王社利说了算。当然,抬重重的石条,切割备料得他俩一起来。
“这是四大金刚,这是百寿图,这是关帝像,这是独占鳌头的意思……”苗治强家的院子里到处摆放着大小不一的石条,两层楼房的一层所有房间,中间摆放着各种龙飞凤舞的石雕,墙上则挂满了各色拓片,如同一个石雕艺术馆。
这门手艺要传下去
“我是江苏徐州的,假期专门来学习的。”在苗治强的家里,记者遇到一位王先生,他是在网上看到消息后专门来向苗治强学习的。淳朴厚道的苗治强告诉记者,石雕、拓片技术都可以免费学习。苗治强21岁的儿子现在也成了石雕师傅,带着村里的三个徒弟目前在安阳市创业。
距离苗治强的家不远就是知名的伊尹祠、邵雍墓。之前,前来拜谒先贤的国家一级导演李云、国家一级编剧姚梦松两位老艺术家,专门走进苗治强的家,看到琳琅满目的石雕艺术品,赞叹不已、连声盛赞。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在欣赏一块《兰亭序》石雕后,李云不由自主手舞足蹈吟唱起来。他吟唱的不仅是碑文,更是伊川文化和这一家民间艺人锲而不舍的精神。
“追求美,欣赏美,传统文化会有更大市场,一定会发扬光大。”苗治强对未来充满自信。他说,不能一直在家闷头创作,还得走出去向书法绘画艺术家请教,得向富有经验的前辈们学习,让自己了解更多的文化图腾、传统符号,并通过碑刻传拓的形式,让传统文化之美得以有效的传承和普及。
我们期待着下一次的造访,那些石头会唱出更加精美的歌来,绵长悠远,声闻于天。(记者 李德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