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重长子,百姓爱幺儿
有关第二句“(人)之其所贱恶而辟焉”历史事例: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大略如下: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曰:“若阙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左传》的原文精彩优美,且简练晓畅,翻成了白话文,反而没了那种纯朴深刻的风味了。(所以推荐大家读经典要读原文,点击了解《儿童中国文化导读》)!
孔子著《春秋》,对郑庄公的贬辞要点,只用了一个“克”字。以一个字来批判善恶是非,就是《春秋》“微言大义”的精神所在,也正是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写历史用字用句的典范。
对于郑庄公母亲的偏心偏爱之过错,孔子不忍心说“天下有不是的父母”而已。但左丘明根据孔子的《春秋》“秉笔直书”,把郑庄公母子不能“修身、齐家”的前因后果,都记述清楚,为后人做警惕的榜样,这就是《左传》之“传”,也就是不能“齐家”,不足以“治国”之“宪”榜......(详情请点击文中音频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