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文修养”

一个人如果没有人文修养,他的人生大概率是盲目的,而他对周围的人则可能时时不能理解,甚至产生各种摩擦和矛盾。近日,一种文科误国论甚嚣尘上。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文科学人处处插不上嘴的时代,这并不稀奇。然而,每个人无论其科技能力再强,他都仍然是人,都免不了有人的欲望、人的弱点和人的困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所说的“学”指的是“学做人”。学习经典,时时练习做人,这不是很快乐吗?小学生要学做人,科学家也要学做人,这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有人可能会觉得“学做人”的说法很奇怪:我们不已经是人了吗?为什么还要学做人?这种说法有什么意义吗?其实,孔子所说的“学做人”是学做“好人”,学做“君子”。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种“树立”并不是靠死记硬背的,而是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反思、感悟、挫折、放弃、重振……一系列复杂而艰辛的心路历程而最终达到的。所以,孔子的意思是说,读读经典、思考,然后实践,再读、再思考、再实践,只有在这种往复循环的过程中,人们才能真正学会做一个人,做一个好人。而此时,这个人就是一个具有人文修养的人。

对于个人来说,形成人文修养的过程无论借助什么经典著作,实际上都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生命的意义;二是,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法国哲学家加缪曾言: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就是“自杀”。这种说法是骇人听闻的。哲学不是研究终极道理的学说吗?怎么会是教人如何自杀的呢?其实,加缪的意思是说,哲学要解决的是人生之意义的问题。一个人,无论其人生如何富有、如何位高权重、如何受到众人的追捧;如果他还没有参透人生的真谛,没有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那么,他的人生就是不值得过的,就是荒谬的。荒谬的人生,为何不自杀呢?

在顺境中,人们通常不会反思人生的意义;只有在遭遇困难挫折、处于逆境低谷的时候才会回头反观自己的生命之路。这时,人就走进了人文学科的殿堂。人文研究中那些最经典的著作正是对于人生之意义、人之目的、人之本质的最精彩的论述。这些著作中有一些可能并不对你的胃口,与你所想大相径庭;而有一些却恰恰说到你心里去了,有一种相见恨晚的亲切感。然而,不论哪一种学说,当你阅读、思考、实践这些著作时,你就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人,一个会反思自身存在之意义和目的的人。正如康德所说,每个人都是目的王国平等的成员,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特的、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人不能被纯粹作为工具。人总是要问,我做这件事为什么?挣这么多钱,为什么?这么辛苦,为什么?爱一个人,死去活来,有什么意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帮不上忙的,科学只能提供实现某一目的的工具,使人类变得更强大;却无法为人类解答人生意义的问题。只有通过孔子所说的“学做人”的过程,通过阅读经典、不断反思、实践、再反思……的修炼过程,人才可能越来越清楚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何在。

另一方面,人文修养能帮助人们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耶稣说:“你想让别人怎么对你,你就如何对别人”。东西方的先哲们不约而同地用换位思考来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一个没有人文修养的人是很难建立换位思考的。因为,一个人如果不理解自己人生之意义,也就很难共情他人的各种感受。这样的人总是将自己当作实现各种目的的工具,例如:金钱、权力;同样地,他们也会将自己周围的人都当作工具,忽视周围人的感受,对他人的痛苦、脆弱、自尊……视而不见。

人们常常揶揄“理工男”,说他们做事很直接,鲜有考虑其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影响。其实,“理工男”为何会给人这样的印象,就是因为他们通常缺乏人文修养,不能照顾到周围人们的情绪。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理工男”都没有人文修养,也不是所有的文科学人都有人文修养。我曾见到文科教授当着许多孩子和家长的面骂自己的小孩:七、八岁的小学生,低着头站着,小脸涨得通红,那情形像是巴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这样的文科教授怎么能说有人文修养呢?连最基本的孩子的自尊都考虑不到。还有一些饱读诗书之士为了争名夺利不惜弄虚作假,或者是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争得你死我活,这些行为哪里遵循了孔子所说的“学做人”的道理呢?

可见,人文修养并不是人文知识的积累,而是人生的历练。是学习、生活、思考的反复磨砺和切磋。对世界怀着好奇之心,对经典怀着恭敬之心,对他人怀着宽容之心,反复学习、常常实践;直到有一天,你的内心像明镜一样清澈,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何在;直到有一天,你的内心变得柔软,能够体察到最细微的脆弱,对普罗大众怀着最深沉的悲悯;直到有一天,你的内心变得坚韧,能够排除万难坚持自己做事的原则;……那时,你才具备了人文修养,而你的人生将进入新的境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