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和小蜗牛】 第六次家长会
栏目简介
名称丨张老师和小蜗牛
人物丨张老师:毕业于华东师大特殊教育专业,现任特殊教育一线教师。
小蜗牛:张老师的8个学生,由于自闭症、脑瘫、唐氏等各种障碍影响正常发展,如同小蜗牛一样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缓缓地挪动。
更新丨不定期更新
二十七、第六次家长会
昨晚学校召开了本学期的家长会,这是我们班级的第六次家长会。特殊学校和普通学校不太一样,特殊的师生比,再加上孩子每天由家长接送至教室,所以老师和家长之间交流的机会比较多、频率也比较高。因而,每次家长会,我都要绞尽脑汁去想形式和内容。但显然,这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尤其是随着学生的不断成长,随之而来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挑战,不断给曾经的理想以现实的冲击,越发明白很多事情不是“想想而已”。而我,作为一个刚走出大学校园不久的菜鸟教师,很多教育理念从我口中说出来其实很难真正说服家长,没有养育过孩子的我们如何去教家长怎样去教养孩子,很多时候是一种“纸上谈兵”,或者说“站着说话不腰疼”,特殊儿童家长所经历的我们很难去感同身受,也更无法产生强烈的共鸣。
我们学校始终以“生存教育”为宗旨,希望孩子能够成为会生存、享快乐的“人”,因而,从一年级开始,我就始终把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放在教育的核心地位,这也是我不断跟家长们重复强调的一个理念。的确,在家校的配合之下,很多孩子经过两年的时间,习得了很多自理能力——独立吃饭、独立如厕并使用纸巾、学着倒垃圾、擦黑板、做老师的小助手、倒餐盒、扫地、贴课程表、擦桌子、拿运动器材……
有一次午休管班,我搬了张桌椅坐在教室前面,突然,一个小朋友“蹬蹬蹬”跑去我的办公桌,小心翼翼地捧着我的杯子端到我面前。那一刻,在场的所有大人哄堂大笑,为她的贴心感动,更为她的能力骄傲。某一节生活课上,老师教授他们擦桌椅,我们班一个行动不便的脑瘫小朋友拿着抹布,一边艰难地行走着,一边将桌子认真地擦了个遍……那一刻,让我更加坚信,我们的孩子可以做更多!
这学期刚刚转入的小朋友生活自理能力很好,他会叠衣服,拣菜、就连他们家的马桶都是他刷的,这些都令人倍感惊奇。但也深知,这些技能的习得背后饱含了多少的时间和努力。孩子的特殊性让他们在学习这些技能的时候往往会面临比其它小朋友更多的挑战和困难。语言的理解、动作能力的局限、思维的变通……无一不影响着他们学习那些看似很简单的技能。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当我看到这个孩子有能力且被给予充分的机会去做这些事的时候,才分外为之感动。
于是,昨晚的家长会,我事先联系了这个小朋友的家长,邀请她做一个相关的分享。事实上,这是我第一次尝试以这样的形式来丰富家长会的内容。早些时候,就受大学导师的启发,想尝试开展一些“家长沙龙”的研究,但总是碍于各种麻烦一直没有真正落实这样一件事。但这次的家长分享让我更加相信——一个人的力量也许是渺小的,但一群人的力量是强大的;一个人孤军奋战也许是无助的,但一群人齐心协力,可以直面很多的挑战。
小朋友的家长娓娓地讲述着孩子学会这些技能的历程,平淡无奇的语言却讲述着那些难为人知的曲折,而这些曲折其实是在场其它家长都或多或少面临的。那一刻,他们之间的共鸣产生了一个大大的磁场,把每一个人都圈入其中,隐约中形成了一股合力,是启发,是感触,是鼓舞,自然也少不了感动和羡慕。
家长会结束后回家的路上,和一个同事同行聊天,感叹着“每个孩子背后的家庭”。作为老师,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学生,但每一个孩子背后其实都有一个视他们为至宝的家庭,孩子是整个家庭的重心。由是一想,越来越觉得自己的工作真的是很不平凡,教育一个孩子,其实是在帮助一个家庭,特殊教育如此,普通教育亦然。
昨晚的家长会上,作为任课老师,我走进了一年级教室,和新生家长们简短地聊了几句,家长们认真地听着台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或紧握眉头或欣然一笑……那复杂的神色间饱含了对自己孩子未来满满的期待和担忧。
这场景,好熟悉……
前年的这时候,我也同样面对着这样的神色,讲述着我作为一名班主任对“教育”的理解和建议。时间一转眼,曾经的新生也已经戴上了红领巾,步入了三年级;曾经的新生家长也跟随着孩子一同适应、习惯着他们的成长;曾经的我,面对着8个家长紧张地开着家长会,生怕哪个环节出错,哪句话说得不恰当,如今也能更加淡然地处理着家校工作。我们都在成长,伴着孩子,一起长大。
昨晚看到一篇推文,很有感触,很喜欢文中的一句话——“互相信任,才能共同成就。”
共勉。
出于隐私,文中出现名字均为化名
文中所提观点为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文中出现图片、视频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