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怎样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韩中清
最近一个时期,有好多媒体就怎样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展开了广泛探讨。有专家学者指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键是使传统文化“活起来”,核心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着力点放在传统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上。
华文盛视(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推出的中华传统文化“5十1”工程,起点高,立意新,力争以创建“中华历史文化数字化大观园”为突破口,把中华文化经典浓缩展示,并实现产业化转化和发展。据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十1’工程专家咨询委员会”已经成立,若干专家学者表示给予智力支持,这是一件大好事。
“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能否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呢?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近日,我们在河北青县觉道庄采访时发现,这个距离天津不远的村子在传承老子道教文化方面创出一条路子。
地处渤海之滨的青县觉道庄,是华北平原上一个两千来人的普通村庄,历史上是个盐碱窝子,当地人称:盐碱地,榨蓬草,蛤蟆都不往这儿跑。改革开放以来,村民在党支部书记李万起的带领下,苦干巧干,从改造盐碱地入手,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接着李万起书记又奇思妙想,带领村民搞起了乡镇企业,使觉道庄这个世世代代贫苦的村庄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富裕村。
相传,觉道庄是老子羽化升天之处,自古道教文化氛围浓郁,亭台楼阁较多,民乐民歌历史悠久。千年的文化传统世代哺育着这里的村民。富裕之后的觉道庄村民在村党支部的号召带领下,上世纪90年代成立了村民乐队,恢复了青云观、雷音寺两大古老文化基地。同时又将“民乐队”进行规模性新旧接替,重新组织了24名年轻人,进行5年传承科班培训,修建起600平方米的学演堂,一共投资750多万元,先后为乐队购买了鼓、笙、笛、筝、琴等20多种乐器,还为演员统一制作了服装。
每年的“四大节日”民乐队都举行盛大演出活动:春节期间演出6天,元宵节演出5天,三月三贸易会演出12天,寒露节庆丰收演出14天。平时,他们坚持每周一至周五晚上义务演出,一年四季没有特殊情况从不间断。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演出,让节目更“火”,他们还利用“快手”将视频发到微信群里,让各地人坐在家里就能享受到“活起来”的文化生活。
民乐队员中不仅有会识谱演唱的人,还有十几人会谱写曲子。特别是80岁的村党支部书记李万起,是当地有名的乡土诗人,作诗、填词、谱曲、书法样样在行。他带领演员们编写了上百首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农民的脍炙人口的曲子。李万起自己创作了几百首诗词,分别发表在中华诗词网、中国联都网、燕赵诗词网等媒体上。目前,觉道庄村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组建了“红高粱诗社”“道学文化传媒公司”“传统文化学习班”“弄春歌舞队”“武术演习队”等五个群众文化团体。“红高粱诗社”,由喜爱诗歌创作的白清莉、于国云等上百名诗词爱好者组成,以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生活为背景,创作了近千首诗词,歌颂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
“道学文化传媒公司”,发掘当地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组建演艺团队,吹拉弹唱各种乡音歌曲。“传统文化学习班”,以老党员老干部为主,利用业余和冬闲时间,系统学习《论语》《诗经》《易经》《道德经》《古文观止》等古典名著,既陶冶了情操,又向村民传递了文化薪火。“弄春歌舞队”由村里中老年妇女主导,成立了50多人的广场舞舞蹈队,每天晚上在村广场上载歌载舞,一年四季长舞不衰。“武术演习队”聘请武术师傅做教练,教村里的年轻人业余时间学习武术,近年来村里已有几位年轻人入选国家武术队。充满正能量的群众文化队伍,讴歌新时代、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小村浓郁的文化气息,还吸引了北京、天津及附近省市的客人来这里参观游玩。“活起来”的文化让古老的小村庄焕发出勃勃生机。令人兴奋地是,20多名民乐队员还经常被邀请到天津市滨海新区的大港、小站、太平村、中旺一带参加演出活动,每场收费10000元左右。“活起来”的民乐队形成了产业化 。觉道庄人本着尊重历史、传承经典、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将《道德经》古籍里文字变为生动活泼的形象,将呆板的诵读通过网络多媒体平台变为鲜活的视频,将鲜活的视频变为文化创收的产业,走向市场。以文养文,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日前,青县法院荣膺“全国法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他们的主要经验之一,就是把文化建设作为提升法院“软实力”,增强队伍综合素质的有力举措,在全院上下积极营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和谐合作、齐心协力干事业的良好氛围,取得显著成效。青县法院把法治文化、廉政文化、传统文化作为法院文化建设的特色和重头戏。利用电子屏幕、手机短信、壁画贴画、廉政专栏等多种形式,拓宽廉政文化建设平台。将廉政警句、廉政联语、廉政箴言、廉政轶事上屏幕、上手机、上墙壁、上专栏。力求“一墙一砖有灵魂,一草一木能说话,每个角落能悟人,每个场所能育人”,时时警醒干警约束自身行为。
我认为,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不仅要在传承方式和平台上不断推陈出新,而且还要在内容上与当代社会背景及文化元素上相适应,始终紧扣时代脉搏、与时代同步前进。让传统文化“活起来”需要推陈出新。只有不断创新,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内容始终与时俱进,传统文化就一定会“活起来”。
韩中清:河北省青县人,《沧州晚报》原记者,现任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外联主任,中国新教育网、中国每日时讯新闻社记者,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在《中华诗词》《中国诗人大辞典》等诗词刊物以及网络发表作品500余首。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河北日报》等媒体发表作品3000余篇,荣获国家级、省级、市级新闻作品奖50多项。著有《耕闲野韵》《故乡笔痕》《耕闲吟》《韩中清诗词选》《我的新闻情》等,现在受聘青县人民法院主管对外宣传工作。
作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微妙斋主人,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毕业于河北省沧州师范专科学校体育系,曾进修于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和北京电影学院。在报刊、杂志、网络论坛、自媒体发表诗词作品数千首,在采风网、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今日头条等发表新闻报道近二百多篇,其新闻报道被献县、沧州市、河北省等诸多网络、新媒体、微信公众号转载。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北京诗苑》、《诗刊·子曰增刊》、《文化月刊·诗词版》、《诗词世界》、《诗词月刊》、《人生》、《燕赵诗词》、《承德诗词》、《中国诗词》、《新国风》、《柏风》、《香港诗词》、《中国文学》、《华夏翰林·诗词丛刊》、《诗词百家》、《京华诗页》、《天马诗刊》、《九州诗词》、《诗词世界》、《献王诗苑》、《河间文艺》、《毛公诗苑》、《日华宫》、《大柘树》、《沧州晚报》、《沧州日报》、《沧州广播电视报》等。诗词作品多次获奖,并入选数十部典籍等。曾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学会理事,现为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中国诗歌网会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金牌作家、中国辞赋网特邀评论员、现代诗歌首版、中华诗词论坛沧海流韵版主、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记者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等。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加关注,国学守望者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