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听雨晚唐系列 安史之乱(十二)马嵬坡的决裂

聚集了西北军几乎所有机动兵力的唐军精锐部队,出人意料的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在灵宝之战中全军覆灭,连带潼关也跟着失守。当这个消息传到长安城大明宫中的时候,皇帝处于极度的震惊之中,无法置信。以至于他接连问了好几遍,伴随着一遍遍相同的回答,皇帝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与颤抖。

消息很快就传遍了长安城,首都的军民乱成一团,巨大的恐慌在首都的每一寸空间蔓延着,现在皇帝必须要马上做出选择,他要不要尽一个皇帝的职责,以一贯以来的强势形象,重拳出击,安抚军民的不安,压制投机分子的蠢蠢欲动,坚定的守卫京城呢?

如果我们冷静的分析,灵宝之战的结果固然令人惊讶,灵宝之战的损失也不可谓不大,可是唐军仍然有着强大的力量。唐军最主要的损失在担任主攻的五万精锐主力,其余的小十万的部队,大多只是溃散了,只要帝国的旗帜依旧坚定的飘扬在长安城,他们完全有可能很快回归。

唐军的主要溃败,来自于傍晚燕军六千同罗王牌的背后冲出,这个时候其余燕军打了一天的仗,早已精疲力竭,真正大量杀伤唐军的也就是这六千同罗骑兵。同罗骑兵固然精锐,可是一夜之间,就是十几万头猪,要杀光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啊。

实际上,同罗骑兵从侧后杀出后,主要杀向的是担任主攻的西北边军前锋,而这些唐军最大的伤亡其实是来自在士气崩塌后,士兵们争先恐后的跳入湍急的黄河逃命,从而被河水吞没。         其余的部队,殿后的五万中央军和各色杂牌部队,和同罗骑兵一接触就溃散逃命去了,之后的同罗骑兵主要精力都在追杀唐军前锋,等到追杀完毕,这些部队早就跑得没影了,而燕军急于打扫战场占领潼关,也没那闲工夫再去追杀这些散兵游勇。至于北岸的大约三万唐军,和燕军隔着一个黄河天险,连接触都没接触上,纯粹就是自己溃散奔逃的。

也就是说,只要帝国的旗帜依旧在首都高高飘扬,大部分部队都会陆续归队的。士兵们在帝国当兵,有吃有喝还有不低的工资,要是逃跑了,家也不敢回,一个人空着手在人生地不熟的外地乱混,没有几个能混下去的,只要帝国摆出一副大家尽管戴罪立功,过去的失败既往不咎的态度,归队是绝大部分士兵最好的选择。

如果帝国能够收拢五六万士兵,其中还包含一两万精锐边军,那么长安城是完全可以守得住的,因为燕帝国此时实在没有多少进攻的力量了。前两节都反复为大家介绍过,燕帝国十万大军分割在三个战场动弹不得,洛阳方向最多五万部队,由于山西在唐帝国手里,洛阳陕郡都需要大量兵力防守,能够打进关中的机动部队,也就撑死了两三万人。从后面的事实看,这种判断是合理的,因为后来唐军和燕军在关中殊死搏斗,燕军在关中也一直就两万的主力部队,无论关中局势多危急,燕军也始终抽不出任何支援。
    而唐军在西北实际上仍然有大量部队在原地防御吐蕃,帝国完全可以放弃西北的部分边地,再次抽调1-2万精锐勤王,唐军别说守住首都绰绰有余,甚至收复潼关也不是不可想象的。

然而,在一片慌乱之中,我们很难指望皇帝能够冷静下来,毕竟他已经是70岁的老人了,他只知道部队全完了,他不知道部队到底还剩下多少,其中又有多少是西北军,多少是中央军,他只能在一片茫然的未知中做出决定。

皇帝一直以来都以雄才大略而著称,当时几乎所有的人一直都把皇帝比作是新时代的汉武帝,在面对远方的征伐时,皇帝也一直都表现得强硬无比,在青海石堡城,在契丹,在南诏,皇帝都坚定的号召军民不畏艰难,不畏伤亡,虽远必诛,将斗争进行到底,一次不行,那就再来一次。可是,这次是发生在身边的战争啊,一个不好,那是要死的!皇帝又怎能不害怕呢?

皇帝此时的害怕固然主要来自于燕军,但是恐怕也有一半的恐惧,在于西北军的立场。第十节里我们可以看到,西北军在潼关这半年,没少打清君侧的主意,现在皇帝要死守长安,可以倚赖的部队仍然是剩余的西北军,可是西北军是被皇帝强令出征的,是被保皇党的中央军背弃,才迎来一场出人意料的迎来了惨败的,这些损失了无数战友的西北军,会如何对待皇帝,会如何介入最高权力的争夺呢?恐怕只有天知道了。

于是,六月八日潼关失陷,十二日,唐帝国一代雄主唐明皇李隆基,终于决定御驾亲征,亲自率军讨敌了,只不过这次御驾亲征不是去潼关迎敌,而是准备“南下抗燕”,当然实际上是逃往四川。皇帝的逃亡是如此的匆忙,以至于大部分王爷和公主都没来得及跟上,此刻紧紧跟随皇帝的,只有以首相杨国忠为代表的少量高级官员,以高力士为代表的贴身太监们,以及护卫皇帝的几千亲兵,接下来就是太子李亨和他的随从。

皇帝只带了很少的人逃亡,但是逃亡的人还是很快就出现了路线的对立。这群人的主要分歧在于到底该往哪里逃,当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是杨国忠提出来的,也是皇帝正在实施的南逃计划,逃亡的目的地是四川成都。另一种意见则是将士们的普遍意见,他们虽然没有特定的目的地,却都希望能逃往西北。

从大道理上来说,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从四川打向长安,要穿越整个秦岭,道路险阻异常,自古以来就没有立足四川能拿下陕西的先例,皇帝逃往四川,某种意义上来说意味着今后回归长安只怕是希望渺茫。眼下帝国的主要精锐部队,仍然都在西北,皇帝能如果逃往西北,就可以时刻保持对长安方向燕军的巨大威胁,收复长安也要比逃往四川要方便很多。

可是对于皇帝来说,他如果要选择逃往西北,那他就干脆不逃离长安城了。皇帝之所以逃离首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不相信西北军的政治立场,他害怕自己会在睡梦间突然看到明晃晃的刀枪逼近,让自己丢掉性命或者被打入冷宫成为孤苦伶仃的太上皇。

不由得皇帝不担心啊,唐帝国到今天,除了他自己,正儿八经的皇帝就六个,其中就有三个成了太上皇,分别是高祖李渊,女皇武则天和他的老爸睿宗李旦。其他三个皇帝下场也好不到哪去,中宗李显被杀了,高宗李治中风瘫痪二十年,唯一得以善终的,只有太宗李世民,而太宗的善终也来自一片片腥风血雨——他先杀了哥哥、弟弟和十个侄儿,接下来又杀了两个亲生儿子。

相较于贫瘠的西北,南方的四川,天府之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山川险要,而最重要的是,这里一直都是杨国忠的地盘,四川的三万部队虽然战斗力可能不够强,政治可靠性却无需怀疑。

这样一分析,我们就能明白逃往四川对于皇帝,对于皇帝身边的亲信和太监们来说,是最安全和最有利的选择,可是对于跟随保护皇帝的士兵们来说,却又不见得了。自从汉朝以来,各个定都长安的皇朝领袖们,都认为陕北和甘肃是全国最优质的兵源地,因为这里的人们纯厚朴实,勇武好战,唐朝自然也不例外。因此此刻跟随皇帝南逃的禁军部队,也基本上都来自陕北、甘肃或者长安以西的关中地区,这些将士们大都不愿意背井离乡,逃往遥远的四川。

皇帝到了成都依旧是皇帝,依旧是天下之主,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杨国忠、高力士们到了成都,依旧是大官,依旧是富甲天下,可是这些背井离乡的士兵们呢?他们虽然享受不错的薪水待遇,比一般人富裕一点,可也最多勉强算是中产之家,而且他们的产业,他们的主要田地,都安置在首都附近或者西北的老家,他们到了四川,就等于是抛家舍业,一切都是未知,一切都要重新来过。

将士们有着严重的不满与担心,但是他们毕竟是皇帝的亲兵,是紧紧依附于皇帝的,正常情况下,皇帝总还有机会去安抚疏导大家,去做大家的思想工作,去给大家封官许愿。可是,如果此时背后有着众多高级别的官员将领,在有意的鼓动大家,如果最高级别的鼓动者,就是当今太子,他也有能力为大家封官许愿,那局面会变成啥样呢?马嵬坡就是答案。

皇帝逃出长安城是在十二号,马嵬坡之变发生在十四号,仅仅过去两天,很显然,皇帝逃走的实在太匆忙了,以至于完全没有时间给大家做思想工作,以至于皇帝和他的亲信,完全没有料到将士们有这么大的不满。

皇帝对于潜藏在身边的不满,麻痹到了什么程度呢?马嵬坡之变能够发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得到了飞龙厩的部队的支持。这支部队数量不多,也就几百人,但却是皇帝身边最重要的部队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支部队的任务是替皇帝看守所有皇家马匹,是一支规格很高的骑兵部队,而且这支部队的高级将领都是由太监担任的,属于皇帝最最信得过,最后拿来保命的部队。三年前,长安城出现了小股动乱,与官兵一时间僵持不下,就是由皇帝最亲信的太监高力士,亲率这支部队迅速平定的。

太子身边最亲信的太监李辅国,也是从这支部队混出来的,因此,当皇帝南逃的时候,李辅国就立即对这支部队展开了串联,很快就让这支部队全部站到了太子一边,最亲信的部队倒戈,皇帝的处境立马就岌岌可危。

马嵬坡政变得以实施,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在于太子一系与禁军最重要的将领陈玄礼达成了一致。陈玄礼是什么人呢?四十五年前,正是他和葛福顺一道倒向李隆基,带禁军冲进宫门,发动兵变杀光韦氏一族,将李隆基推上了皇帝的宝座,四十五年来,他一直担任皇帝身边的最高护卫长官,是皇帝最最信任的保卫总长。

然而,现在,皇帝最信任的部队,皇帝最信任的保卫总长,却都瞒着皇帝,与太子一道,突然发难,杀掉了杨国忠父子和皇帝最宠爱的杨氏四姐妹。

马嵬坡之变,皇帝损失了深深宠爱的四个女人,更损失掉了他的最核心的嫡系杨国忠与魏方进。

杨国忠是帝国的宰相,魏方进是帝国的御史大夫,相当于今天的纪委书记。这两个人有多重要呢,他们俩的官职加上一个国防部长,就是过去大名鼎鼎的“三公”。杨国忠和魏方进这样的亲信,这样用来执行皇帝一切意志的核心高级长官被清洗,实际上离皇帝本人被清洗也就一步之遥了。

关键时刻,又是陈玄礼站了出来,带着闹事的部队拜倒在皇帝前,山呼万岁,并且明确表示坚决支持皇帝的南巡路线,将继续跟随护卫皇帝逃往成都,一下子又让皇帝转危为安。

兵变从来都是离弦的箭,张弓就没有了回头路,但马嵬兵变却是个例外。马嵬兵变,离皇帝逃离首都只有两天,离潼关失守的消息传到首都,也只有五六天的时间,这并不是一次准备充足的兵变。当太子党利用遍布全军的不满情绪,立即发难后,对于接下来怎么走,其实并没有明确的方向,甚至所有参与兵变的人,也更多的是被将士们汹涌的情绪所裹挟,对于未来该怎么走,都是一片迷茫。

现在已经不是过去了,现在已经不是搞定了这群中央禁军就能搞定天下的时代了,现在的最高权力归属,更需要看的是数以十万计的精锐边军的脸色。边军的高级将领,向来都喜欢打着支持太子的旗号,可是无论是皇帝身边的的高级官员和将领,还是太子身边的高级官员和将领,大家都明白,太子只是一个旗号,边军们尊崇太子,未必是因为他们真的有多喜欢和忠于太子,更多的只怕是为了通过拉太子的大旗,来摆脱皇帝的控制,获得更多的权利。

等太子真的成为了皇帝,边军们是否还会给新皇帝面子呢,就算边军们愿意给新皇帝面子,是否会给新皇帝身边的太监和保镖们面子呢?一切都是未知数!

群情汹汹,即便是陈玄礼这样跟了皇帝一辈子的亲信,也不敢逆着来,因为搞不好火就会烧到自己头上。但是大家一起合作清君侧是一回事,一起挟持皇帝甚至更进一步直接谋逆,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你太子煽动并带着大伙北上,可是你能搞得定如狼似虎的西北军,朔方军吗?谁也不知道,能挡得住如狼似虎的燕军的继续攻击吗?谁也不知道。如果大家都跟着太子北上,可太子却成了西北军头们的一道菜,成了一个被架空的傀儡,那作为原来老皇帝亲信的陈玄礼们,马上就成为了爹不亲娘不爱的可怜孩子,随时会被抛出来牺牲掉。

所以陈玄礼们的底线很简单,你要我随你们杀了杨国忠一系,可以,我给你这面子,因为杀了杨国忠说破了天去那也是清君侧,今后在皇帝面前彼此还有圆转的余地。可是你想让我跟着你走,跟着你进一步对皇帝有所动作的话,那可对不起,你太子的面子,恐怕还没那么大。

对于太子一系来说,现在也是进退两难,理论上来说,兵变都已经发生了,一步到位是最好的办法,可是一旦陈玄礼为代表的保皇党不支持,太子一系的人,也都实在没有足够的自信。现在大家就这么点虾兵蟹将,还在这里杀个你死我活,能不能赢先不说,即便是血战获胜,太子又拿什么去面对如狼似虎的西北边军呢?相反,现在放老皇帝南下,大家路归路、桥归桥,反而是给自己加了个保护罩,军头们的刀再想不长眼的时候,就得掂量掂量了。即便你能捏死一个太子,可南边还有个雄才大略的老皇帝在呢,一旦老皇帝号召天下封锁你西北军,那西北军只怕就真的只能呆在西北喝西北风去了。

最终,在刀尖上走了一圈后,彼此又达成了新的默契,大家分道扬镳,各走各的阳关道,这等于是正式宣告天下,现在的唐帝国,有了两个中央,那么到底哪个中央才是真正的中央呢。一切,都交给帝国的各方大佬们,来做选择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