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鉴赏——再读高中课文《秋声赋》,赏文徵明书法

 

第一篇:秋声赋

      中学课本里有《秋声赋》,一直印象深刻,今重新读来仍觉受益,于是整理图文,纪念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

      此赋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主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全文以“秋声”为引子,抒发草木被风摧折的悲凉,延及更容易被忧愁困思所侵袭的人,感叹“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也是作者自己对人生不易的体悟。全文立意新颖,语言清丽,章法多变,熔写景、抒情、记事、议论为一炉,显示出文赋自由挥洒的韵致。

原文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译文

  欧阳先生夜里正在读书,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他一听,惊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其中还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吹树木声,然后忽然变得汹涌澎湃起来,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又好像金属撞击的声音,再听,又像衔枚奔走去袭击敌人的军队,听不到任何号令声,只听见有人马行进的声音。我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的声音,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叹道:“唉,可悲啊!这就是秋声呀,它为何而来呢?大概是那秋天的样子,它的色调暗淡、烟飞云收;它的形貌清新明净、天空高远、日色明亮;它的气候寒冷、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寂寞冷落,没有生气、川流寂静、山林空旷。 

      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呼号发生迅猛,不可遏止。绿草浓密丰美,争相繁茂,树木青翠茂盛而使人快乐。然而,一旦秋风吹起,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能折断枝叶、凋落花草,使树木凋零的原因,便是一种构成天地万物的混然之气的余威。秋天是刑官执法的季节,它在季节上说属于阴;秋天又是兵器和用兵的象征,在五行上属于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严凝之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

      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西方之声,夷则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草木过了繁盛期就应该衰亡。”

  “唉!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无穷无尽的忧虑煎熬他的心绪,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只要内心被外物触动,就一定会动摇他的精神。更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红润的面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的头发变得鬓发花白。为什么却要以并非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应当仔细考虑究竟是谁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残害,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

  书童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只听得四壁虫鸣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第二篇、欧阳书院

  秋阳看到一篇文章:滑县藏着一座千年书院,主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分享一下:公元1042年欧阳修被贬滑州,留下了千年文物。

  当年的滑州,如今的滑县,虽然千百年的风云已经抹平了这座古老县城众多的的历史印记,但是,欧阳修这位唐宋八大家的风采却没有被湮灭在历史的背后,走进如今的滑县老城,我们依然可以找寻到当年欧阳修的足迹,而在县城东南的一片仿古建筑中,仿佛更能接近到这位大文豪昔日的气场。这里就是以欧阳修的复姓命名的欧阳书院。

  

欧阳书院

  欧阳修历史上两次到滑县做官,第一次是在宋云宗康定元年,任滑州节度判官,6月份回京。宋仁宗庆历二年,欧阳修是由于政事被贬到滑州,政治上的不得意让这位才子难免触景生情,他在县城的东南隅选了块僻静清幽的地方安顿了下来,美其名曰“画舫斋”。

  

欧阳书院 画舫斋

  据专家介绍,之所以叫画舫斋跟来源于欧阳修的遭遇,因为自己多次被贬,好像坐船在惊涛骇浪中奔波一般。

  画舫斋10米,长70米,形似狭长的船,这里也是欧阳书院的起址。欧阳修在他的作品《画舫斋记》中记述道:“予至滑之三月,即其署东偏之室,治为燕私之居,而名曰画舫斋。”欧阳修在滑州任职两年有余,虽然政事上不得意,但是日子过得也还清净。

  

  欧阳书院 画廊

  中国最早的官办书院开始于唐朝,北宋初年,私人讲学的书院大量产生。宋理宗即位后,将理学定为正统学说,书院教育成为朱熹等理学大师的遗产被官府继承。

  

欧阳修雕像与明福寺塔

  宋朝的书院建筑多建于山水之间,山得其巅,水得其渊,听山林之音,读圣贤之书,修身养性。初期书院具有图书馆的功能且对民间开放,后又担起刻书功能。

  

书院寄情山水间

  欧阳修的画舫斋北与文庙相连,东与魁星阁相对,西南毗邻兴国寺,南接文湖碧波,整个院落如在画屏之中。自宋以来,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游览,并于此凭吊赋诗,立碑铭文,用以表达对这位先贤的崇拜与怀念。

  

欧阳书院大门

  公元1603年,出于对欧阳修的敬仰,滑州知县王廷谏重修画舫斋,并建“秋声楼“一座,立下两块石碑:一是《画舫斋记》,另一石碑刻有“欧阳文忠公读书处”。不过,王廷谏重建的“画舫斋”已不是当年一番景色,而是改作了书院形式,起名“秋声书院”。取自欧阳修千古名篇《秋声赋》。

  

秋声赋图

  欧阳修的千古名篇《秋声赋》是这位大文豪对秋经典的诠释。因为屡次遭贬,郁闷的欧阳修触景生情,秋在他的眼中自然有了别样的滋味,于是借“悲秋”为题,抒发了人生的苦闷与感叹。不过欧阳修也借秋声告诫世人: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地,而应自我反省。王廷谏建“秋声书院”的灵感正是来自欧阳修的《秋声赋》。

  

欧阳修雕像 欧阳书院

  清顺治9年,秋声书院更名为画舫书院,康熙年间,画舫书院又更名为欧阳书院。此时的书院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不过,现在人们看到的建筑已经不是当初的建筑了。嘉庆年间,欧阳书院被毁于战火。多年以后,才在百姓的捐助中,欧阳书院得以重建。还成为了科举考试的考棚。

  

欧阳书院内景

  光绪二十九年废科举,改学堂,欧阳书院改为欧阳学堂。书院这种文化教育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被西化。民国元年政体变更,又易名欧阳学校。滑县县立第一小学校校歌为怀念欧阳修,歌曰:“太行之东,卫水淙淙,白马古都,欧阳秋声……”无论经历了多少次改朝换代,这里却一直留存着欧阳修的书香墨气。历经几番易主改名的书院,不变的是对文化的传承。

第三篇、书法欣赏

《秋声赋》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辞赋作品。此赋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主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


      全文以“秋声”为引子,抒发草木被风摧折的悲凉,延及更容易被忧愁困思所侵袭的人,感叹“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也是作者自己对人生不易的体悟。全文立意新颖,语言清丽,章法多变,熔写景、抒情、记事、议论为一炉,显示出文赋自由挥洒的韵致。

      大家都知道赵孟頫曾以行书写《秋声赋》,被誉为是媲美“兰亭”之作,今天小编找来文徵明行书《秋声赋》,邀书友一同欣赏:文征明行书《秋声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