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文化中如何理解“核武器”?

每年8月上旬是中国二十四节气的立秋,但在世界历史上,这个时间点首先让人想到的是核武器。

在1945年的8月6日和9日,美国军队先后在日本广岛和长崎两个城市的上空引爆了原子弹,导致大约13万到23万人死亡,死者绝大多数为平民。

日本广岛的原子弹爆炸,是世界上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在战争中使用核武器。这件事被视为改变了世界,也在英语中留下了明显的痕迹。

核武器的可怕力量

在广岛上空爆炸的原子弹,名字是 Little Boy 小男孩,爆炸时间是早上八点多钟。

爆炸当天,就导致约8万人死亡、7万多人受伤,市中心方圆12平方公里的区域被炸毁烧毁,有住在郊区的幸存者,苏醒之后发现自己躺在距离昏厥前位置30多米以外的地方。

在爆炸发生之后,日本军方在东京的总部,立即察觉到来自广岛的全部电报和电话通讯都同时中断。接下来,东京陆续接到广岛周边地区的报告和描述,并派出军官乘飞机前往广岛查看,但始终无法确认在广岛发生了什么。

直到十几个小时之后,美国总统杜鲁门通过无线电广播公开宣布,日本才确切知道,广岛遭到了美国军队的轰炸,使用的是称为“原子弹”的新式武器。

改变常规战争

广岛事件发生之后,很多人意识到历时数年的世界大战即将结束,因此感到高兴。但人们很快就意识到,原子弹这种新式武器,对世界构成了更加可怕、前所未有的威胁。

曾经在1944年指挥诺曼底登陆的美国将军艾森豪威尔,后来被人问道:如果再次进行诺曼底登陆这样的军事行动,会如何筹划。

艾森豪威尔的回答是:诺曼底登陆这样的战役再也不会重演了;如果把数以百万计的军队集结在一个有限的区域,一旦敌方使用核武器,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在核武器的时代,传统意义的大规模战争,已经无法存在了。更可怕的是,一旦使用核武器,大范围的平民伤亡无法避免,战争中军人和平民之间的界限也将不复存在。

Nuclear Weapons

1945年在日本使用的,是利用核裂变反应的 Atomic Bomb 原子弹,之后又研发出了利用核聚变反应的 Hydrogen Bomb 氢弹,都称为 Nuclear Bomb 核弹。

值得庆幸的是,在1945年8月之后,世界上再也没有在战争中使用过核武器。

但另一方面,苏联和美国之间在冷战时期的 Arms Race 军备竞赛,导致双方制造和部署了大量核武器,杀伤力都远远大于在广岛上空引爆的 Little Boy 原子弹。

Balance of Terror

在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为了保证对方不敢首先使用核武器,曾形成一种称为 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 的机制理念。

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 译为中文相当于“确保相互摧毁”,意思是:假设对方首先使用核武器,就要保证自己拥有数量充足的核武器来发动反击,在自己被毁灭的同时,也把对方摧毁;这样一来,对方就不敢使用核武器,因此也就不会发生核战争。

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 这种机制,经常缩写为 MAD,和英语中的“Mad 疯狂”在拼写上相同,很多人也用 Mad 的发音来念这个缩写。

为了达到 MAD 这种状态,双方就要保证有数量或威力相当的核武器,这种数量和规模上的均衡,英语中称为 Balance of Terror,恐怖平衡。

Nuclear option

今天日常英语中有时会说到 Nuclear option,这个表达就是源于冷战时期,字面含义是“使用核武器的这个选项”。

在实际使用中,Nuclear option 都是作为夸张的形容,含义是:the most extreme possible response to a particular situation,就某种情况可能采取的最为极端的反应。

美国国会的参议院中,有一种用来压制少数派阻挠议事和决策的投票程序,就称为 Nuclear option。这一点也许值得中文媒体注意,不要按照 Literal字面含义,解释为美国国会打算采取极端的战争行为。

擦肩而过的 Close Calls

在冷战期间,Nuclear option 曾多次险些付诸实施,最著名的事件就是1962年10月苏联和美国之间的 Cuban Missile Crisis 古巴导弹危机。

在两国对峙期间,核战争一触即发,很多民众都感到极度恐惧,有些人在下班或放学时向同事同学郑重告别,担心今生再也不会相见。

在1983年9月,苏联的核武器预警系统曾发生故障,错误显示美国军事基地向苏联发射了5枚远程导弹。

当时负责监测的军官名叫彼得罗夫 Stanislav Petrov (1939-2017),根据地面雷达的反应、判断认为这是错误警报、没有按规定上报,防止了因此引发核反击和核战争。

十多年后,这件事公之于众,彼得罗夫被称为“拯救了世界的人”。前些年有一部传记电影 The Man Who Saved the World,就是根据这件事改编。

文化态度的差异

在英语文化中,核武器首先让人想到是“Terror 可怕”。但在中国的大众文化中,似乎有一些人更痴迷于核武器的“Power 威力”,甚至会在公共场合讨论核弹头的数量。这种两种态度构成的文化冲突,在交流中可能会导致误解。

在英语文化中,核武器以及核战争意味着如同世界末日一样的灾难,是一个非常敏感、争议性很强的话题,绝大多数人都视为禁忌,在日常交谈和大众媒体上,都是不会轻易提起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