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环 || 我们是新中国第一代铁路人的子女 ||“一人一城一故事”优秀征文选登(179)
★嘉年华时光原创文学,文字爱好者的摇篮★
----------------------------------------------------------
【新朋友】点击文章标题下方蓝色字“嘉年华时光”快速关注
【老朋友】如果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
我们是新中国第一代修筑铁路人的子女,50后,与同龄人一样,经历过饥饿、上学当过红卫兵、毕业下过乡。与同龄人不同的是,我们很少见到爸爸,盼望将近一年的时光,爸爸才休探亲假回家,和我们一起度过短短的20几天。
记的爸爸进屋,是我们最高兴最欢腾的时刻!屋子里人气俱增,好象一下来了满满一屋子人。那年月不论谁的爸爸回家,大多手里拎个草绿色的帆布提包,包里总有我们心中最想要的东西:糖果、新颖别致的玩具和崭新的衣服(这是爸爸回家时路过大城市换车时买的)。爸爸带回的礼物,总是让我们在同龄人面前显摆一阵子,馋的他们垂涎三尺。追着我们身前身后看,我们也会拿出些糖果与他们分享的,玩具也会给他们玩会。接下来的日子,我们比平时乖多了,围在爸爸身前身后,对爸爸感到既陌生又亲切。爸爸在休假期间,尽可能的把家中妈妈不容易干的活都干了,我们觉得爸爸太神圣了,无所不能。
(作者提供的珍贵照片)
时间就象白驹过隙,一瞬间,爸爸的假期到了。爸爸手里又拎上他来时的草绿色帆布提包(只是包里装的是妈妈缝补整洁的衣服和家乡土特产),依依不舍的朝车站走去,妈妈和我们送爸爸上车,挥泪与爸爸告别,车开走很远了,我们还站在原地久久不愿离去,极目望向车开走的远方,多想再看一眼爸爸啊!回到家里,立即觉得屋里冷清了,静静的空空的,好象一下走了好多人,妈妈又是我们唯一的依靠。
我们从小就知道帮妈妈分担家里重担,放学进家,撂下书包,立即拾柴,或剜野菜,照看弟弟妹妹。“柴米油盐酱醋茶”柴可在首位,在没有煤气、电,专靠烧柴做饭、取暖的年代,整柴可是个大事。家里有男劳力还好点,像我家这样的,可真难呀!
记的我家在东北铁路局北甸家属宅居住时,那里的每个同学家都和我家一样,爸爸都在外地修铁路。我们小小年纪,就利用星期天和寒暑假到深山老林去砍柴。尤其是北甸冬天,那里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到处都是白茫茫一片,路上,山上全被冰雪覆盖,行走非常困难。在假日里我们搭帮结伙,三五成群相约去砍柴。
早上,我们早早起床,急忙扒拉几口饭,带上妈妈平时不舍得吃,留给爸爸回家时才能吃的白面烙成地香喷喷的白面饼,拿上小锯、斧头、背上爬犁,急忙忙朝达子岭或蛤蟆岭奔去。一路上寒风刺骨,脚下一跐一滑,费尽全身力气,好不容易才爬上山顶。放下爬犁,喘口气,看看如有熟人看爬犁,就请他帮看,没有,一起来的留下一人看爬犁,其他人顺坡滑下,冲进原始大森林,去砍或锯自己看中的树枝,我们一般都找干枝砍,它轻,好砍。我们也不敢往远处走,怕迷路就回不来了,这里的树木遮天蔽日,干枝有的是,砍干枝的劈啪声与锯干枝的吱吱声此起彼伏,不一会我们就砍一大堆,但也累了,看看也够载了,就坐下歇歇,渴了捧起一捧洁白的雪,吃上几口,雪进口即融,冰凉甘甜,很解渴。
歇的差不离,觉的不太累了。开始往山上扛树枝,这会儿可不容易了,负重爬冰雪覆盖的高山,难度可想而知,一步一跐溜、一步一叩首,一手扶着肩上的柴一手拽着小灌木艰难向上爬行,经历这样几回,终于把砍的干枝全部扛上山顶,这时也到中午了。拿出带的白面饼咬上一口,啊!冰凉梆硬,一口一个白茬,完全失去饼的香甜。胡乱啃上一阵,觉得不太饿了,就开始装爬犁。干枝要整齐的摆放在爬犁上,捆绑牢固。看一下路面上爬犁的间距,不能追尾,就可滑爬犁下山回家了。滑爬犁危险可大,滑不好有生命危险,得勇敢胆大,心细,还得有技术,这活可是男人的专利。但是,那时我们是巾帼不让须眉,家中如没有大男孩子,女孩子就担起这重任,我姐姐就是其中一个。我妈妈小脚,是万万滑不了爬犁的。当时我姐13、4岁,就担起这重任。
记的一次我们砍完柴,装好爬犁,姐姐她在爬犁前滑爬犁,叫我在爬犁后面拽着,如遇下陡坡,我要使劲拽住爬犁,减缓爬犁下冲速度,确保安全,万一速度过快,掌控不住,侧翻到沟里,会犁毁人亡!那天,不知是手冻僵,还是什么原因,爬犁急速拐个弯,把我甩出多远。爬犁向箭一样射下山去。
我在冰雪路上滚几滚,爬起来,又坐下哭起来,不知姐姐咋样了,哭一会站起来,心里忐忑不安顺着冰雪路边哭哭啼啼一跐一滑往山下走,身边不时有爬犁滑过,渐渐的天暗下来,再也没有爬犁滑过,路上静静悄悄的,一个行人也没有。山林里可热闹起来了,百鸟归巢,在低空中急速盘旋鸣叫,发出各式各样的怪声,山里动物也开始嚎叫,真是瘆死人。
吓的我连滚带爬往山下急跑,好不容易跑到山下,看见远处有个黑影在晃动,我想肯定是妈妈来接我,顿时就不怕了。加快脚步来到妈妈身边,赶紧问妈妈:“见到我姐没!”妈妈说:“她早到家了。”我悬着的心总算落地了。回到家,姐姐见我霍的从炕上站起来,横眉竖目,怒斥我不该松手,松手就是要她的命!我也不愿松手,实在是迫不得已呀!现在想起那惊人一幕,还特别后怕啊!
再就是我们的家跟着爸爸工地搬迁,爸爸单位筑好一段铁路就搬迁到下个工地。家也随移,频繁的搬家,我们就得频繁的转学。我一年级到三年级转了五个学校——新邱、苇塘、炮台、傅州湾、北甸。转到新学校,课程进度不同,有时话还听不懂,对我们学习可有影响了,有的学生还欺生。记得我们新转到一所地方学校,那里有几个调皮的男学生,一放学,在路上就追着我们骂:“工狗子。”我们在前头拼命跑,有时也气愤回敬一句“母狗子。”
“留守儿童”可不是农民工的专利,它早就有!我们其中有爸爸、妈妈是双铁的,他们从小就被留在爷爷、奶奶、或姥姥家,他们更可怜,一年才能见到一回爸爸妈妈,享受短短时光的母爱!
后来单位为解决职工后顾之忧,建了一些家属基地,盖了家属房,设有学校,学校有食堂,宿舍。我是三年级后半学期转到这类学校(东北铁路局北甸小学)。那时我们班就有几个住校生,可能还有低年级的,他们寒暑假才能回家。还要经历很长的路程,火车,汽车,步行才能到家。小小年纪的他们,不知道说过难没有?
时光任茬,一年又一年,我们沐浴了阳光雨露,也经历了风霜雨雪的洗礼,长大了,有的毕业就在学校附近下乡了,也有当兵的。
根据祖国建设需要,我们的爸爸被调到大西南修铁路,被编入铁二局,七处,完成昆大铁路,又转战修湘黔战略大铁路:这条铁路修不通,连毛主席都睡不着觉!当时是任务重、时间紧、地质地貌相当复杂,桥梁、隧道紧相连。大会战缺少人力!于是上级领导决定,招收子女来参战!消息一传出,我们的爸爸立即写信的、拍电报的、打电话的,急招他们的子女来工地参战。一时,全国各地的子女纷纷来工地集结,大城市的来了、乡村的来了、下乡的来了、应届毕生来了、在校读书的也来了,其中最小的才14、5岁!
在这种形势下,1971年3月份我们爸爸单位来我校招工,招了十几个符合条件的同学,其中有我。我们从小对爸爸是修铁路的人,走南闯北,就非常敬羡!今天我们成为其中一员,你说我们能不高兴吗?我们在招工人员的带领下,坐了四昼夜火车,来到贵州省马场坪处机关所在地。又把我们十几个人分开了,我和英英被分配到四营。
安排我俩坐汽车去四营,实际是搭乘拉水泥的解放牌大汽车。一开始我俩是站立在水泥袋上,手扶车帮,两眼四处张望。啊!贵州三月的农田太美了,层层的梯田开满了金黄金黄的油菜花,微风一吹,金浪翻滚。水田里,人戴斗笠扶犁,水牛在前慢悠悠的耕田。附近的山翠绿翠绿的,偶尔还有一片一片开的正艳的映山红。这山、这景、如诗如画,我俩越看越高兴。走着走着,汽车上了盘山路,沿着山边土路一圈一圈往上爬,映入眼帘的是危峰直戳云天,树木葱郁苍翠,时而还见瀑布飞流谷底。低头往山下一看,呀!云雾缭绕,看不到底的万丈深渊。真险啊!这不是古人说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吗?吓的我俩坐在水泥袋上不敢乱看了,心砰砰的乱跳。千万可别出事啊!这个想法在脑海里盘旋。过了好长时间,汽车终于停下来,听到有人说:“到四营了,下车吧。”
我俩互相看看,长出了口气,心想可算安全到了,迅速跳下车。放眼望去,陡峭的山坡上,有几栋简陋的荆笆房(用荆条编的大片,钉在简陋的房框架上,在外面抹层泥。房顶苫上油毛毡)。在房子的前面有个用大木头搭建的大门楼子,侧面挂个大木板子,上面正楷写着:铁道部铁二局七处四营。
这时,有人来把我俩领进一间荆笆房的屋里,安排我俩住下,屋里有三个单人床,其中已有两人住了,我俩只好凑和在一个床上住下来。我环顾一下四周,啊!床底还长着青青的小芦苇哪!太潮湿了。
(作者提供的珍贵照片)
几天后,营部人事主任组织来工地参加湘黔铁路大会战的子女去营部管辖的连队参观,并现场进行安全教育。我们徒步爬山涉水首先来到20连。人事主任给我们讲;“这个连队是承建马拉大桥的,马拉大桥是湘黔线上最长的大桥,难度可想而知……”在这里我们看见工人正在打桥墩的基础,劳动场面非常震撼!机器的轰鸣声、铁锤钢钎的叮当声、劳动号子此起彼伏的吆喝声、高音喇叭传出来的注意安全的提醒声,混杂在一起,工地沸腾了,大地震荡了!感染的我们恨不得立即参战!
下午我们又翻过一座高山,心惊胆颤的爬过了一座铁链子上铺着木板子的吊桥,到了21连施工的现场。主任又告诉我们:“这个连队承建的是湘黔线上最高的大桥……”我们看工地劳动场面和20连一样高涨,只是场地没有20连宽广,在一个深谷里。
参观结束后,我们被分配到20连,住处是一间大荆笆房,能容下二三十人,给我安排的床,我一看床板还往下滴嗒水呢!我立即怒了,吼到;“这怎么睡呀!”英英赶忙过来,告诉我:“把包行李的塑料布铺上,再把行李放上就行了。咱筑路工人都是这样克服困难的。你忘了?咱俩在营部听老工人讲,他们打前战时,找不到饮用水,就喝下雨马蹄坑存的水,好几天都没洗脸,吃点自带干粮,睡在露天地。贵州是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咱一下来这多人,哪来那多干铺板啊!”
第二天,工长告诉我们;“今天晚上,上零点班,白天注意休息。”我们哪里睡的着,激动的恨不得马上去上班。二十三点刚过一点,我们就赶紧起床。大家都把白天发的劳保雨衣穿上,觉的很美!“走”工长一声令下,我们高高兴兴朝工地奔去。这里几乎天天下雨,可今天晚上星星亮晶晶,眨着眼睛看我们,不知是笑我们?还是鼓励我们?不过我们很庆幸,多亏穿了雨衣,山里的晚上还是很凉!
到工地,班长告诉我们;“三人一个推车,一人拉、一人推、一人装。给搅拌机送沙子,注意安全。”我和英英,学学三人一车。我们是三人一起装,一人拉,俩人推,这样速度就加快很多。大干了一会,就觉浑身冒大火了,热的干不动了。脱去雨衣,立即轻松凉爽。全身又来了使不完的劲,继续干!看看其他人,也和我们一样,脱了雨衣,干的那个欢,真是你争我抢,抡开膀子大干!太阳不知何时偷偷探出头来。天亮了,工长喊我们收工了,我们又抓紧时间抢拉一车沙。
回到宿舍,往床上一躺,胳膊腿抬不起来了,浑身哪都痛!有人喊:“开饭了,开饭了。”我们一动也不想动,哪还有力气去打饭!
好在我们年轻,恢复的快,到晚上又精气神十足,大干了起来。这样连续干到4月20号,我们领到人生第一桶金,11元钱,半个月工资。
在20连干了一段时间,领导又把我们分配到23连,安排在一个更大的荆笆房里,屋里搭了两排大通铺,中间过道刚好过个人略宽点。处机关来参加铁路大会战的子女都分配到这里来了,再加上我们,总计五十多人。连长给我们派了一个老实巴交的老工人,担任我们排长,领着我们干活。
23连的任务是打通两路口隧道,安排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打石渣、往隧道里扛支撑木。记得有一天,连里大会战。排长早早来到我们排里,“告诉我们任务是往隧道里扛支撑木,确保供上隧道里钉排架的需要。”这天,是贵州少有的好天气,晴空万里,微风轻吹。天好,我们的心情也随着愉快!高高兴兴来到工地,撒欢的干,扛上支撑木就往隧道里跑,大干不多时,突然觉的凉爽许多,风吹的我们有些迈不动步,扛在肩上的木头老想往下掉,这时天也暗下来了,刚要抬头看看天。密密的雨点劈里啪啦砸在脸上、身上,倾刻间,地上就有小水流在撒欢的流。我想坏了,会战不成了,得雨休了!只听这时工地上的广播喇叭传出:“三线建设要抓紧……”一声高过一声。
就见沈排长回头看看大家,扛起大木头冒着倾盆大雨朝隧道走去!我们也紧跟其后!一趟一趟踏着泥泞湿滑的小道冒雨把湿淋淋的大木头扛进隧道。隧道里工人干的欢,我们支撑木也供的足。不到下工时,工地广播喇叭里传来喜讯:“会战提前圆满结束!”听到这个喜讯,我们停下来,互相看看,大家都笑弯了腰。就见眼前所有人,除了眼珠子和张嘴露出的牙齿是本色,其余的地方全是泥水和木头渣!回到宿舍,我们各自打来一脸盆热水,在宿社过道全身一洗,换上干净衣服,就ok啦。工地那时哪有洗澡堂。
当时连队娱乐生活非常枯燥,我们就自己组建了业余文艺宣传队,利用业余时间自编自排了很多文艺节目;有大合唱、独唱、三句半、天津快板……我们利用休息时间给休班的工人演出,活跃了连队文娱生活,及时宣传了好人好事,鼓舞了工人的干劲。《六个老太看马拉大桥》就是我们自己编的,歌词我现在还记住一句;“马拉大桥,多雄伟呀”。当时六个小女青年,头上包个手帕,穿上当地苗族老太太的衣服,腿罗圈着,腰弓着,用脚后跟走路,摇摇晃晃相扶相搀去看马拉大桥,把六个苗族老太太演的惟妙惟肖。大家看一次笑一次,齐赞;“演的太像了!”
后来根据工程需要,上级领导又重新安排我们。有的分到处医院、机械场、汽车队、筑路队……大家在自己的岗位上学习着、成长着,慢慢的大家都成为岗位骨干,技术能手。
湘黔铁路很快修好,通车了!
我们七处又调回铁三局,编为六处,调到河北省涉县,修邯长铁路,主修了清漳河大桥。随着时光的飞逝,我们长大了,结婚成家了。女职工生孩儿了,工地的艰苦环境,迫使她们把自己心爱的孩子又送给婆婆或自己的妈妈照看。这是我们修路人的第二代留守儿童!
随着国家经济飞速发展,不断有新铁路要修筑,我们便被调到祖国四面八方。哪里有新修的铁路,哪里就有我们!如我小学微信群主作的群歌,歌词里有一句话“群英遍四方”。
2016年3月,我有幸被一好友拉进“三局老朋友欢乐一堂”的微信群里。在那里找到我日思夜想分别几十年一起入路的好朋友,通过视频、聊天,知道大家现在基本都退休在家了,伺候父母,照看孙辈,接送上下学,也有给儿女帮忙做饭的。大家退休不论男女绝大多数都二千多元钱的退休金,但他们乐观向上,抽空说学逗唱、摄影舞蹈、琴棋书画、打球慢跑、把个退休生活过的赛过活神仙!
2016年5月,我们聚会去了河北省涉县,看了我们工作、吃住的地方、看了我们修的清章河大桥,临分手时,不忘相约2017年4月份去贵州省麻江县,看我们刚入路的地方,看马拉大桥、箭杆河大桥、两路口隧道……
战友们:我知道我这支笨笔是连万分之一也写不出我们的高尚品质和先进事迹的,我是不想让历史洪流把它淹没,留下点蜘蛛马迹才写的。
亲们,我写这点儿小字,就是想留下一点信息,当后来的年轻的你们探亲、访友、旅游、打工、上学、回家时,坐上快捷便利舒服的火车时,能多少了解一下我们这些曾经修铁路的建设者!
张玉环,50后,辽宁阜新人氏,铁路工作者,退休后在锦州定居,喜写作,喜户外活动。2016年开始在《嘉年华时光》发表文字。有《“双铁”的我们这样养育儿女》、《《妈妈的“四寸金莲”》、《我学上网的那些事》。
2016年11月份开始,〈嘉年华时光〉联合“大秦岭牛伯伯核桃酱”、陕西中烟面向全国文学爱好者开展“一人一城一故事”征文大赛,每个月,经过编委会初评、读者参与和网络微信投票,会在〈嘉年华时光〉公众号里公布获奖名单,共评出:
一等奖一名,奖励价值128元的核桃酱大礼盒一个、价值49元简装核桃酱一提、陕西中烟延安(红韵)两条(每条260元)、胡锋先生书法作品一幅。
二等奖两名,奖励价值49元的简装核桃酱两提、陕西中烟价值260元延安(红韵)一条。
三等奖三名,奖励价值49元的简装核桃酱一提、陕西中烟延安(红韵)礼盒两个(每个价值60元)。
优秀奖若干名,奖励陕西中烟价值60元延安(红韵)礼盒一个。
一二三等奖获奖作者将颁发荣誉证书。
投稿邮箱:408440374@qq.com
〈嘉年华时光〉平台实行赞赏即稿酬。即所有入选的各类原创稿件发表时全部打开“赞赏”功能,读者赞赏的70%为作者稿费,每月8号左右统计并发给原创作者本人!30%留作平台运营、宣传及编辑、校对、制作等费用!无赞赏则无稿酬。
主编微信:408440374(嘉年华)
关注原创公众号,请扫描下方的二维码:
关注方式
★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免费关注★